百姓是皇帝的子民還能稱為什麼,皇帝頒發給所有百姓知道的旨意稱為什麼

2021-03-03 20:31:29 字數 1566 閱讀 3251

1樓:

不是明朝的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晉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來肉粥呢?由此可見晉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塗,無怪乎在「八王之亂」中,被趙王司馬倫篡奪了帝位。

皇帝頒發給所有百姓知道的旨意稱為什麼

2樓:淮安浙江人

皇帝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 —— 詔書 。

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的封建國家後,自以「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並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佈告臣民的專用文書。

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佈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諭旨: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諭和旨原為兩種文書。

諭原為以上告下的通稱, 君臣都可以用。到了清代,凡皇帝下達的諭令都冠以「上」字,從此上諭成為皇帝專用文書。旨義為意指,唐宋時期把皇帝派侍臣口頭下達的命令叫聖旨,宋代大臣下行的命令稱鈞旨,知府以下所布命令稱臺旨。

元代把白話詔書稱為聖旨。明代皇帝派侍臣口頭下達的命令稱聖旨,也稱諭旨。清沿明制,諭旨成為皇帝日常釋出命令的主要文書。

諭和旨稍有區別:

a.諭又稱上諭,是皇帝主動頒發的命令;

b.旨又稱聖旨,是針對大臣奏事而下達的指示。

皇帝在位時,百姓如何稱呼他?

3樓:生動的歷史

可以稱呼在位的皇帝為皇上。《魏書·元遙傳》:「臣去皇上,雖是五世之遠,與先帝便是天子之孫。「

晉代以後對皇帝的稱呼為官家。《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雖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 在宋代以後,官家這個稱呼使用最為頻繁。這個稱呼者可以是近臣、后妃、公主,還有臣民。漢代以來還有縣官的稱呼。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庸指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汙條侯。「

4樓:匿名使用者

百姓稱呼皇帝為雜碎犬,很符合皇帝的需要,皇帝就是狗,朕即犬類

5樓:卡卡兔

廟號和諡號是官方稱謂,只有在祭祀和官方文書才這麼用,百姓一般稱呼 皇上、陛下等

6樓:鯰魚

一般都稱年號!但我感覺應該看看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如果得民心的皇帝可能得到尊稱,反之沒準會有代號!

7樓:匿名使用者

陛下,官家,皇上,聖人,天子,今上,自封名號(如什麼居士之類的)等等吧反正不會稱其姓名或者廟號

8樓:久遠的米拉

老百姓哪記得那麼許多,一般就山呼萬歲。介紹的時候就說廟號+皇帝、皇上等的近義詞~

9樓:匿名使用者

皇上,聖上,陛下,萬歲,吾皇,聖駕…

10樓:旭日

萬歲、聖上、吾皇、可汗

11樓:世界的彩虹

主上,至尊,官家,皇上,聖上。等等

古時候皇帝稱老百姓為什麼,古代普通老百姓能看到皇帝的樣子嗎

庶民,黎庶,黎明,百姓,黔首,蒼生,臣民,布衣,白丁,白身,野人。庶人,經常有 被罷官時說被廢為庶人.1 子bai民。因為皇帝老兒覺得自du 己應該是 愛民如子 的 zhi。dao和領導都是父母輩內的,所以才有 父母容官 這麼一說嘛,反過來來,民就只能是子了。2 百姓。這詞一直沿用至今,因為詞性比較...

皇帝的新裝文中的大臣和百姓為什麼不敢說話真話

答 大臣們怕別人說自己是愚蠢的 不稱職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官職,所以不敢說真話 老百姓出自安全考慮,怕招來殺身之禍,或受不良世風影響,所以也不敢說真話。因為 怕丟了烏紗帽,更怕讓皇帝知道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稱職的。皇帝是因為怕別人知道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人,怕失去王位。老百姓是因為怕別人在身後說三道四,說...

戰爭是軍隊的戰爭,為什麼要大肆的殺害百姓

當一個國家戰爭爆發的時候,已經也就沒有什麼軍人和百姓的分別了,戰爭中對於軍人來說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戰友,一種是敵人。仁慈和善良是戰爭完全勝利後的附屬品,而在戰爭中,這些都是奢侈品,當然這是從哲學上來說。從實際意義上來說,對平民的有限傷害可以降低敵人的作戰能力和破壞敵人的戰爭潛力,另外還能對敵人造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