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農業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2021-03-03 22:07:34 字數 3235 閱讀 4112

1樓:安康叮噹

明代,農業生產工具的型別和作用,基本上已經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高度。新出現或有所改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農具人力「代耕架」的應用。它大致創始於唐代,到明代有較大的發展。

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總督陝西,遇連年旱災,耕牛嚴重缺乏,農業生產進行困難,於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觀索玩,量為增損,易其機發」,製成五種「木牛」,分別稱為「坐犁」、「推犁」、「抬犁」、「抗活」和「肩犁」。這些耕具適應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條件,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日可耕地

三、四畝。使用後的反映是「此具,其工省,其機巧,用力且均,易於舉止」①。繼後,嘉靖二十三年(1544)歐陽必進在鄖陽府(今湖北鄖縣一帶)也組織能工巧匠「仿唐王方翼遺制,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百姓賴焉」②。

可惜兩者的書、圖和耕法都沒有流傳下來。天啟年間(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並撰有《代耕圖說》及附圖。從《代耕圖說》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兩頭分別設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裝一轆轤,在轆轤中段纏以繩索,索中間結一小鐵環,環與犁上曳鉤,連脫自如。

轆轤兩頭安裝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動。三人合作,田地兩頭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則使一來一往。屈大均說:

「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①。「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槓桿原理,從現代機械角度看,它們雖有些簡單笨拙,但在耕地機械上畢竟是一大進步。代耕架暫可解決耕畜缺乏的問題,然而,使用時人的體力消耗較大,且易損壞,用途單一,製造費用較高,效率不很理想,因此在小農經濟條件下不可能大規模推廣使用。

此外,如灌溉農具撥車和風力水車,稻穀脫粒農具稻床等,也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或在以前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農用機具。

明代的農田水利工程以民間修建和小型為主。比較重要的技術成就是海塘修築技術逐漸完善,如浙江海塘的海鹽、平湖段,到明末已基本上改為石塘。塘面不同於宋代的斜直方式,而採用了階梯形。

海寧地段不僅有強潮侵襲衝擊,且土質為粉砂土,塘基的修築和塘壩的保護都較困難。明代,部分塘段已修築成石塘,但還有部分塘段仍沿用石囤木櫃修築。嘉靖時的黃光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海塘工程專家。

他不僅主持修築了設計合理、堅厚穩固的魚鱗塘,而且在海塘工程理論上也很有建樹。到清康熙、乾隆年間,「魚鱗塘」發展成結構更加完善的塘工型式,如在每塊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都鑿有槽榫,互相嵌合,彼此牽制,條石間用糯米汁石灰漿灌砌,並在合縫處用油灰抿實,再用鐵鋦、鐵錠嵌扣起來,使之更加堅固不易沖壞,從而使沿海農田有了更為可靠的保障。明清兩代還出現了不少專門**海塘問題的論著,如黃光升《築塘說》、仇俊卿《海塘錄》和清初陳訏的《寧鹽二邑修塘議》①等。

它們從取材、土墉疊砌、程式、驗土、層疊、打樁、坡陀等方面總結了海塘的修築經驗。

徐光啟《農政全書》中的《旱田用水疏》,從水位、流速、流量以及蓄水、引水和取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來考慮各種水源的利用,基本符合近代水利學的原理。具體為:(1)用水之源,即對山泉和地下噴泉的利用;(2)用水之流,即對江、河、塘浦等水流的利用;(3)用水之瀦,即對湖、蕩、沼、澤等積水的利用;(4)用水之委,即是海濱地區江、河出口處以及海中島嶼、沙洲水源或水流的利用;(5)作源作瀦以用水,也就是依靠人力開鑿水井或修築池塘、水庫以蓄積泉水或雨水、雪水,加以利用。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還帶進了一些西方水利科學知識。萬曆四十年(1612)徐光啟與義大利人熊三拔合譯《泰西水法》。全書共六卷,《農政全書》引用了前四卷:

卷一講龍尾車,這是用於江、河的螺旋提水器;卷二講玉衡車和恆升車,即提井水上升的唧筒;卷三講水庫;卷四水法附餘,介紹尋泉鑿井的方法。

清朝時期:

農具農具方面,出現了「深耕犁」。《馬首農言》稱:「然也有特用深犁者,地力不齊也。

」清代深耕到何程度,《知本提綱》中提到「有淺耕數寸者,有深耕尺餘者,有甚深至二尺者。」又記:「用犁大小,因土之剛柔,剛土宜大,柔土宜小」;開墾荒地則用「堅重大犁,或二牛,或三牛以開之」。

說明當時的犁有大犁、小犁和堅重犁之別。深耕犁的發展,反映了耕作技術的提高。小型農具在清代進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滅茬的農具輥軸,大約由■■發展而來,作用是把田間雜草和秧苗同時滾壓入泥,過宿之後,秧苗長出,而草則不能起。

《致富紀實》一書中談到種植雙季稻時使用的一種農具,在早稻收割後,「不再犁田,鋪石灰一道,用匍蓘將禾兜打落,便可插秧」。道光年間(1821—1850),貴州遵義一帶出現一種名為「秧馬」的農具,其形制和作用,與宋元時記述的「秧馬」不同,而類似輥軸,用以掩殺綠肥和雜草。以上農具在雙季稻地區作用尤為明顯。

塍鏟、塍刀是清代南方丘陵地區水田作業的兩種農具,用以整治田埂。這種農具靈巧輕便,能提高作業速度和質量,《梭山農譜》記有其形制。《梭山農譜》還記述了一種水稻除蟲工具:

「田家奮臂舉梳行,累累就斃矣。蟲當梳者,血肉俱糜梳齒上」。《農言著實》著錄一種適應於北方旱作地區的中耕除草工具:

「漏鋤」。這種鋤的特點是鋤地不翻土,鋤過之後土地平整,有利於保墒,而且使用輕便①。漏鋤至今在關中地區仍然普遍使用。

農田水利太湖地區的水利工程,在明、清兩代都是以水道疏浚為主。1570 年,經海瑞主持的一次水利工程後,吳淞江下游基本形成今天的流向。清時,黃浦江「奪溜代吳」,吳淞江等水道退居次要地位,為便於節制,又在黃浦江口建大閘一座。

畿輔自元以後,工程時舉時廢。雍正三年(1725)近畿發生特大水災,清**曾用較大力量興修水利,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公私合計先後墾出稻田五十九萬七千多畝,並分設京東、京西、京南和京津四局加以管理。到乾隆時即以南北自然條件不同,北方水少,且過去所辦水利收效不大為藉口而明令禁止以後再在京畿從事水利營田。

整個清代農田水利是向小型化方面發展。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利用地下水鑿井灌田,蔚然成風。河北井灌和植棉有關,方承觀《棉花圖》① 翟允禔:

《從《農言著實》一書中看關中旱原地上小麥、穀子、豌豆、苜蓿等作物的一些栽培技術》,《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 年1 期。

中介紹:「植棉必先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畝」,因「鑿井以水車灌田,故其收常倍」①,「井利甲諸省」②。康熙時,王豐著《井利說》,力主在陝西鑿井防旱並指出應該注意的一些技術問題。

山西省蒲州和陝西省富平、澄城等地由於地形、地質不同,井水量大小不同,每井灌溉田地數量也不同。水車大井和一般大井每井可灌田二十畝,桔橰井可灌六七畝,轆轤井可灌二三畝③。南方井灌較少,但利用山泉灌溉種稻卻較普遍,閩、浙、兩廣、雲貴、四川等地,隨處都有蓄儲湧泉或壅積穀泉的塘堰。

嘉慶《廣西通志》記載:「全州以井名者,幾全是泉潭,並多湧泉,深不見底,灌溉面積甚廣。」山泉來自高處,便於引流灌溉,為了合理用水並減緩衝激,人們就在下流修築塘堰加以蓄存,並用柵、閘以及瓦竇、陰溝等啟閉宣洩,再隨時引入田。

當田面高於山泉,除了築堰壅水外,還用筒車來提水灌田。在山泉為疊嶺澗壑所限時,則用竹筒,架槽來渡越,使山泉能從上而下,由近及遠地使用,大大提高了泉水灌溉效益。北方各省也有引用泉水灌溉的,但總的面積不大。

明清中國的政治經濟有什麼特點,中國明清時期政治經濟方面的基本特徵

答案簡潔 準確,有個錯誤,中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明清時期中國的政治 經濟 文化 階級 外交方面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20 1839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鴉片戰爭 1842魏源 海國圖志 南京條約 1844 望夏條約 黃埔條約 1845 上海租地章程 1848 植物名實圖考...

可以解釋一下農業經濟,商品經濟,市鎮經濟的概念嗎

具體區別如下 1 農業經濟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 的情況,中國帝王封建制度時期就是處於農業經濟時代,現在中國是處於工業經濟時代。2 商品經濟 與 自然經濟 的對稱,是商品的生產 交換 的總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補充 商品經濟包括了農業經濟...

如何從經濟方面比較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的西方啟蒙

18世紀西方啟蒙思想 正值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時期 反對教會封建宣揚自由平等的資本主義思想呼聲高漲 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 正值 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但是我國長期的封建小農經濟和封建 統治重農抑商 使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阻礙了資本主義在我國的發展 對明清中國經濟狀況的看法,在西方過去的幾百年中發生了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