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喜歡在詩句中用柳來代替留的意思請最好說

2021-03-03 20:31:29 字數 3975 閱讀 7845

1樓:星碎

跨過千年來愛你

內容簡介:白敏,一個現代女子,無意中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大興王朝,以慕容楓的身份嫁給了當朝的四太子司馬銳,一個頑劣不堪的男子,相識.相知.

相戀,冥冥中註定的天意可否讓真愛不悔,能否不枉這千年而來的約定……

很早以前看得文,具體記不大清了,是秋葉寒雨三部曲中的一部寫的是第二世。

第一世 若愛只是擦肩而過 (男主角 司馬希晨 女主角 葉凡)第三世 終難忘 (男主角 司馬逸軒 女主角 叢意兒)新作《相遇》(男主角:司馬 ; 女主角:池小晚) 據說是第四世,雖然寫的是現代,但是又和第三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有哪些借「柳」來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

2樓:shinei是

1、浮雲玉葉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

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3、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

4、看梅復看柳,淚滿春衫中。

5、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7、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8、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9、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柳」的意向:1、表示春天萬物生長的活力,形容柳的形體特徵及陰柔之美: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釋義: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2、表示贈別:《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釋義: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3、以柳言愁: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人。」

釋義:今夜酒醒之後我的心上人在**?只看見曉風殘月的楊柳岸。

參考資料360問答

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植物有著特殊的寓意,如:柳-離別之情,紅豆-相思之情。請問,還有那些?請配詩

3樓:

古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解讀(植物類) 秋風寒蟬低吟著貧士失職的悲憤與淒涼,梨花春雨飄灑著弱女懷人的寂寞與哀怨,羌笛琵琶傳遞著北地男兒的鐵血與劍膽。還有海棠芍藥、鱸魚蓴菜、篁竹野塘、飛絮浮萍、殘星孤掉、鐵馬冰河……在這諸多意象中,出現頻率之高、構築形象之美、負載情緒之深的,當推植物類意象。授之以漁--方法技巧展示意象解讀

一、菊菊,不僅有著豐富的藥用價值,而且作為一種花卉,還有著晚開晚榮、傲對秋霜的得天獨厚、卓爾不群的稟性氣質。在萬物凋敗的蕭瑟秋風中,這粲然遲開的菊花顯得尤其的奪目,詩人從菊花身上發現了它不願爭春鬥妍、孤世高標的氣節,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屈原《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提到菊花,就不可避開的要提到這個人盡皆知的詩人,他就是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的「隱逸之宗」陶淵明。陶淵明的愛菊成癖在當時其本人和其他人的詩文中廣有記載。

後世的文人們常常將陶淵明和菊花視為一體,後世文人的筆下的菊花於是還有了「歸隱」的象徵意義。

二、蓮荷蓮荷是水的女兒,她的清麗靈秀的自然之美代表著女性美的綽約風姿,自古以來就是「美與愛」象徵。用蓮荷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欣賞和追求也是常見的。譬如:

唐代王維的《臨湖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寫的是開軒對美景,舉酒賞荷花的美好心境。

唐代王昌齡的《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寫的是詩人置身蓮荷美景,聞歌辨人的美好情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寫的是酒醉誤入藕花深處,自然美景帶給詞人的流連沉醉的愉快趣樂。

「蓮」即「憐」的諧音,語意雙關,芙蓉喻所愛戀的物件,藉以表達愛情的或明或暗,成熟或不成熟的種種狀態。與之相類的還有《西洲曲》:「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以蓮子來表達愛情的純潔無邪和熱烈堅貞,「蓮子」即「憐子」,「青」即「情」,語意雙關,賦予詩境一種富有藝術魅力的朦朧美,既將少女的悠悠情思形象地傳達出來,又含蓄婉轉,餘韻不絕。

三、芭蕉植物之中,可與文墨濡染的,除梅蘭竹鬆荷之外,能與之相媲美的當屬芭蕉。芭蕉似乎生來就和「雨」聯絡在一起,雨打芭蕉都有著**之美。白居易詩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杜牧詩曰「芭蕉因雨移,故向窗前種。」楊萬里有詩「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妍。」 雨打芭蕉固然動聽,但淅淅瀝瀝的雨聲,不免勾起詩人們無限的愁思和悵惘。

於是,芭蕉夜雨便換化成詩人筆下各種難言的愁緒。元人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雨打芭蕉,聲聲如訴如泣,最易引人觸目傷懷,拋不盡的相思淚,寫不完的紅豆情,俱在這夜雨霖吟中湧上心頭,使人不忍聽聞。女詞人李清照在國破家亡夫死之後,填了一首《添字採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點滴霖霪的芭蕉雨是女詞人身世孤苦的悽慘,是女詞人天人兩隔的哀傷,更是女詞人家國無望的傷痛。

傷心枕上三更雨,滴不完心頭永久的痛,可說是芭蕉詩的絕唱。

四、芳草芳草,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一是懷人盼歸。《楚辭·招隱士》寫山中環境險惡,不可久留,盼望「王孫」早日歸來,其中有這麼兩句: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後來, 「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懷人盼歸的意象。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說「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其實暗含了《招隱士》的典故,「王孫」指朋友,「萋萋」形容青草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滿懷念的情意。

除了用芳草表示自己的思念,也有自己居身在外,反過來用芳草表示思念故鄉親人的。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芳草萋萋」是暗說懷人思鄉,而緊接的兩句就是明說了:「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離別遠行、離愁別恨的詩歌多以草來作寄託或映襯,主要還在於草本身的特徵,「一年一度春草綠」,鮮明地表現時序之更替,易於觸動久別的憂思;「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在空間的分佈上,連天的碧草也似將人的思念引向遠方,遙無涯際。

五、柳 「柳」與「留」諧音,由「留」而引發人們留別、留戀、留情、挽留等意念,於是柳成了與送行人有關的特殊事物,古人在送別的時候常以柳寓離別之苦。早在《詩經·采薇》中便有了以詠柳表離別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發展到宋元明清,柳更多地在詞中出現,灞橋折柳送別已成為一種風俗。柳永《少年遊》中說:「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灞橋一帶高高低低的柳樹,因為經不起年復一年的「攀折」,紛紛衰老、憔悴、凋零了。柳意象由柳枝、柳絮、柳葉等組成。

柳枝柔長如絲,修長的柳絲與人們情意長久、永久平安的期盼相吻合,指向相思念遠和思鄉念土的情感。齊樑時範雲《送別》詩有「東風柳絲長,送郎上河梁」,《西廂記》裡有「柳絲長玉驄難系」、「系春情短柳絲長」,言柳絲長,實際上說的是別情悠遠。這樣,柳枝的「柔長「特徵同樣也產生了一定的象徵意義,象徵為留系行人、留系柔情、留系春色乃至留系青春年華。

六、其他常見的植物類意象梅(高潔):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的《墨梅》梧桐(淒涼悲傷):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宋·李清照《聲聲慢》牡丹(富貴、美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劉禹錫《賞牡丹》竹(氣節、積極向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鬆(傲霜鬥雪):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漢·劉楨《贈從弟》紅豆(相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 王維《相思》落花(失意、惜春、追懷):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唐?杜牧《金谷園》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詩句中用柳來代替留的意思

柳條綿軟,在風中擺動就像招手挽留的樣子 另外柳與留同音。古人的折柳送別的習俗啊。再說了,柳留同音,有不捨的意思啊。為什麼古人喜歡用楊柳入詩?以楊柳喻人喻事,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手法。楊柳生命力強,對環境的適應性廣,成活率高,樹木飄絮,為它獨有。按時飄絮,飄向何方,飄忽不定,容易引起一些聯想。楊柳成為古曲...

古人為何喜歡菊花,古代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花?

我覺得把,菊花在深秋開,而那時只有菊花依舊開著了。還有.古人比較喜歡牡丹.喜歡菊花的那是古代的隱士,如陶淵明.他們覺得他們和菊花一樣,有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質。不知道我覺得他們喜歡牡丹 菊花代表什麼象徵意義?菊花象徵意義 菊與梅 蘭 竹,自古就是中 國文人心目中的 四君子 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

哪些民族人喜住蒙古包,蒙古人為什麼喜歡住蒙古包

蒙古人住蒙古包其實都是 沒有去過蒙古,不瞭解蒙古的人認為的。他們都是從小學課本里看到的,認為蒙古族人都住蒙古包,騎馬上學,穿蒙古服飾。根本不是的,他們和我們一樣,住房子,開車的,蒙古包現在是旅遊景點,是給去蒙古旅遊的人住的,一晚上要好幾百呢,天天住蒙古包的才是富豪呢 長年居住在一些大草原的民族,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