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有哪些聯絡與區別

2021-03-03 22:11:57 字數 5402 閱讀 4695

1樓:匿名使用者

有關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關係的認識存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不相容,只能擇其一。另一種觀點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只是採用了不同稱謂。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均有片面性,比較優勢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分別隸屬於經濟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二者既相對獨立,也相互聯絡。

1、兩種理論相對獨立 波特明確指出,其研究的領域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

學,給自己的定位是管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本質區別在於,經濟學致力於解釋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是一門認識世界的學科;管理學致力於提供實現預期經濟目的的途徑和方法,是一門改造世界的學科。雖然經濟學和管理學呈現出交織發展的特點,但仍存在較為清晰的邊界。

第一,理論基點不同。比較優勢理論的基點是交換和**,競爭優勢理論的基點是競爭。儘管比較優勢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先於競爭優勢理論,但二者在邏輯上並不存在嚴格的前後相繼的關係。

波特雖然提及比較優勢理論在**競爭力問題中的應用,但並未基於比較優勢理論建立競爭優勢理論,而是另闢蹊徑,對比較優勢理論所未涉及到的植根於商業環境的地點競爭力進行了系統研究。

第二,作用目標不同。作為國際**理論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從歷史的、客觀的角度,對已經發生的國際**及相關的經濟現象做出解釋、分析和判斷,為**國際**發展趨勢,選擇合理的國際**模式提供科學依據。作為戰略管理理論基礎的競爭優勢理論,則是從價值創造的角度,致力於為經濟行為主體做出合乎價值取向的決策、設計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作用目標不同,理論體系框架及其應用範圍也必然有所不同。

第三,發展路徑不同。作為國際**理論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從「絕對比較優勢」到「相對比較優勢」、從「外生變數」到「內生變數」、從「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的歷程。作為戰略管理理論基礎的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則經歷了從企業微觀層面向產業中觀層面乃至國家巨集觀層面的歷程。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之間的聯絡表現在哪些方面

2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認為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並不像重商主義者聲稱的那樣,一定是非贏即輸的,而是可能實現「雙贏」的。經濟主體的「利己」不應通過損人去實現,而應通過利他來實現。具體途徑為,社會各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顯然,交易活動一旦越出本國範圍,國際分工和國際**就出現了。斯密的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優勢理論。這一理論雖然解決了國際**產生的重要動因,但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即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生產上都沒有絕對優勢,那麼這個國家還能不能參加上述國際分工?

另一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相對優勢)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不論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怎樣的狀態,經濟力量是強是弱,技術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確定各自的相對優勢,即使總體上處於劣勢,也可從諸多劣勢中找到比較優勢。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上的比較成本差別呢?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對此作出瞭解釋。該理論認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之生產函式相同的條件下,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在於各國或區域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

因此,各國應當生產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這一邏輯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國之間單位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國的生產函式都是相同的。與此不同,李嘉圖的理論則認為各國比較成本的差異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之差別造成的,也即各國的生產函式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時期內這類不同性保持不變。

在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數,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兩個理論被稱為「古典**理論」。在h-o理論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規模報酬仍然不變,市場結構仍為完全競爭。

h-o理論被稱為「新古典**理論」。

無論是「古典」的,還是「新古典」的**理論(我們不妨將這兩者合稱為傳統**理論),所強調的比較利益結構都是建立在一國產業之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的。通常的情況是,發展中國家缺乏資本和技術,而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便宜的優勢。發達國家則具有資本和技術方面的優勢。

因此,比較優勢的**格局一般表現為: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則進口後者,出口前者。

應該說,上述理論在解釋現實中的某些**格局上是相當成功的,並曾在相當長時期內構成了國際分工與**理論的主流,但它們終究存在著侷限性。

無論是以勞動生產率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還是以生產要素供給為基礎的資源稟賦理論,其比較利益產生的前提是各國的供給、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和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這種傳統比較優勢具有靜態的特徵。但處於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要素、資源可以在國際間流動;自然資源通過技術進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資源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而以「質量」上的優勢彌補「數量」上的劣勢。這表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並不一定具有動態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區別與聯絡?

3樓:匿名使用者

競爭優勢是一個企業或國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業或國家更能帶來利潤或效益的優勢,源於技術、管理、品牌、勞動力成本等。

比較優勢是相對更具有有時或劣勢更小的方面。

假設a國製造汽車方面強於b國,而b國在製造麵包方面強於a國,這是「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如果a國在汽車上和麵包上都對b國有優勢,但是汽車方面有更大的優勢,那麼a國會將資源投放在它乾的最好的,利潤最高的汽車上。而b國儘管作麵包的效率不如a國,但是,它可以將最好的資源投放在a國放棄的麵包領域。

這就是「比較優勢理論」(***parative advantage)。

經濟學中的「兩利相權擇其重,兩害相權擇其輕」

4樓:匿名使用者

競爭優勢是絕對值

比較優勢是相對值

什麼是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

5樓:ofweek人才網

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於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

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一般而言,中國現階段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可能成千上萬,每個地方的資源不可能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所有產品都生產出來,這就必須做出選擇.

具體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選擇當地有傳統的產業.舉幾個例子:揚州有個杭集鎮,是全國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鎮牙刷廠不開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給.

這個鎮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生產牙刷,有歷史傳統.南昌有一個文港鎮,是全國的鐵筆之都,國內生產的70%的鐵筆都出自哪個地方,文港這個地方也是從宋朝開始生產筆了,所以也有歷史傳統.

二是當地有國有企業.上世紀50年代,國有企業在很多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當時我國一窮二白.改革開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速度9.

4%,經濟規模提高了10.3倍,現在,資本擁有量、技術擁有量和上世紀50年代已經改善非常多,許多原來不具備比較優勢、需要**保護補貼才能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其實可以煥發活力了.以重慶為例,重慶原來是老工業基地,現在則是全世界的摩托車生產之都,全國摩托車每年生產一千多萬輛,重慶要生產400多萬輛.

這是因為,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為此打下了許多裝備業的基礎,當地有國有企業形成的產業群聚,現在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

三是當地要有獨特的資源.寧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乾,都是當地的獨特資源.

四是當地已有產業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說義烏,原是農區,基本上沒有工業,但現在義烏有很多工業,如織襪業、文具業等,因為義烏有市場,從銷售可以延伸到生產,生產的產品用於勞動力密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型的產品,符合比較優勢,又同市場經驗相結合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理論聯絡和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產生於國與國之間的相對**差,而造成這種**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國家技術水平的差異造成的。在只有勞動一種生產要素的情況下,技術水平的差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絕對優勢理論強調引發國際**的是國與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基於絕對優勢的國際**可以使**參與國從**中獲利。

比較成本優勢理論仍然認為國際**產生於國與國之間技術水平差異帶來的商品**的相對差異,但是在這裡技術水平的差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而不是絕對差異。根據比較優勢所決定的國際**仍然會對各**參與國帶來福利的改進。一國即使在某種商品上不具有絕對優勢,但是只要在該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那麼該國也可以生產並出口該商品,從而使**發生,並且在**中獲益,整個國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與聯絡

7樓:匿名使用者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範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範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什麼是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 theory of parative advantage 可以表述為 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於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 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比...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簡介,簡述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哈佛大學的邁克爾 波特教授在 國家競爭優勢 一書中,在繼承發展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獨樹一幟的 國家競爭優勢 理論,為 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該理論著重討論了特定國家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的各種條件。它給我們的啟示是 在開放型經濟背景下,一國產業結構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國...

加入WTO後,中國如何利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增強國際競爭力

理論是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從實踐著手吧.加入wto之後中國應如何利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來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5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奠定了近代國際分工和國際 理論的基礎。而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超越,二者比較,有以下不同 前提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