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是專家
如何培養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學生?我認為:
一、尊重學生人格。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行動,正視他們自我肯定的需要,遇事多和學生商量,平等相待,只有尊重他們的人格,使他們看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他們充分認識自我,相信自我,激發自尊自愛的情感和情緒體驗。老師千萬不要因為他們幼稚、少知、有缺點和錯誤而一味加以輕視、譏笑、指責,這是教育的大敵,會致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挫折,產生自卑感和焦慮的情緒,或是敵對破壞的激情,嚴重影響個性的正常發展。
二、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學生會感到自己是學習和集體活動的主體,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成員,有能力、有主見。這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放手讓他們去獨立完成一些任務。
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使他們那種不盲從、不懦弱、不依賴,而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思想得以萌芽,並使之健康地發展成長,又能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主有力的增強。
如何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裡怎麼做到
2樓:六千公尺的路
陳寅恪在2023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而且一定會成為現代化以後的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可以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甚至其語言都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中國古文中的「獨立」與「自由」與現代語言中的「獨立」與
「自由」意義迥不相侔)。首先引進「自由」這個詞兒的是嚴復。他在日本學習西方變法維新而變成強國以後,在甲午(2023年)海戰中打敗中國海軍、朝野震動之際,於2023年提出,西方之所以強、中國之所以弱,原因就在於國民之「自由不自由異耳」。
二十年之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自由」在全國知識界得到廣泛的討論,也得到廣泛的擁護,然而以乾脆的語言標舉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個原則的,則不能不首推陳寅恪先生。
王國維紀念碑銘一共不過二百五十三個字,而「獨立」之詞兒三見,「自由」之詞
凡四見,其中甚至套用美國獨立時的英雄帕特立克·亨利的話說「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結句則為:「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
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歷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陳寅恪是一個「文化遺民」,胡適即主此說。其實光就王國維紀念碑銘看,陳寅恪竭力引進自由、獨立的精神,而且竭力要使之接上中國文化的傳統,就可以否定此說。何況,陳寅恪到晚年著書表彰陳端生、柳如是,主要的就是表彰她們的自由獨立精神。
更何況,陳端生與柳如是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底層的婦女,而且一為罪婦,一為妓女,更是底層之底層。而號稱「世家子弟」(李提摩太語)的陳寅恪晚年卻還要專門「著書唯剩頌紅妝」,十分同情陳端生反抗「當日奉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綱」,讚美「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獨立之思想」;對柳如是,則甚至誇獎其「放誕多情」,稱之為「罕見之獨立女子」。這豈是一個文化遺民,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說,一箇中國舊文化保守主義者所能說得出來的?
請看近代最著名的儒學名臣曾國藩給他兒子的家訓:「羅婿性情可慮,然此亦無可如何之事。爾當諄囑三妹,柔順恭謹,不可有片語違忤三綱之道。
君為巨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之所賴以立,天柱之所賴以尊。故傳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
』儀禮記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爾當諄勸諸妹以能耐勞忍氣為要。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功夫。」曾國藩的做人標準與陳寅恪的做人標準相對比,反差真如黑夜和白天一樣。
提高我們的文明程度應該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這一精神應該成為現代化以後的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而作為社會科學的廣義的教育,實際上需要有一種真正的從人的終極關懷角度來確立的教育目標,我把他叫做人格教育或人格塑造。
我們的教育現在缺乏一種人格的塑造,或者由於教育者的侷限性,不知道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種怎樣的人格。
大學生應如何具備自由之思想和獨立之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是同義詞。同義詞指的是相同的義理,惟義理的狀態位置不同而已。「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因而是同義反覆的重複、差異和相同。
惟「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並不是概念的規定,也不是道德倫理上的律令。甚而更不是生活的理想或者人生的目標。「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是事理在精神上的表現而已。
說得再白一點,這兩者根本就是知識的另一種表現,或者說,另一種質的替換狀態。常人說,讀書人要有風骨,或者追求什麼學術精神、價值取向等等。這全是胡昏的囈語。
讀書、風骨、學術、精神、價值或取向等等,全是同義詞。換句話說,全是相同的意思,同一種道理或內容。把幾個文字混雜在一起,試圖說明什麼道理,冠上什麼道德倫理的帽子,全是不識字的一種瞎扯行為。
「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全部是從事理而來。而事理者,不過是事物的關係或聯絡爾。什麼是事物的關係或聯絡呢?
事物的關係或聯絡是謂圓融成就實現出來的一條一條的界線或界限謂之。事物者,即我們俗謂的物質、事理、事件、物理或事務的另一種說法。事物,在我們的這個世界裡是從不存在的東西。
它是被創造、生產或成就出來的。這個道理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裡說過。在我們把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設定上去,讓一種關係或聯絡因為間隔、分別或陳列因而形成形勢、格局或氣象,構成消長、變化或發展,把狀態或空間表現出來時,我們就稱這樣的狀態或空間為事物。
事物因而也才得我們所指認出來。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手法來把事物建築起來呢?這是因為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說明一種狀態、位置或場所。
一種狀態、位罝或場所,也正是通過陳列、排比或條陳,才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古人謂︰相間或閒隙為明,道理在這裡。陳列、排比或條陳就是把相互作用的聯絡或運動表明出來的一種途徑。
因為成形、成器為用,在中文裡,是以把成形、成器稱之為物。孔子同樣說過這種道理。《禮.哀公問》︰「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
不過乎物。」成身者,圓融實現出來的善美周全謂之。身為伸、軀、己或藏也。
伸、軀、己或藏者,為善美、圓融無缺謂之。物因而在中文裡被釋為件、什麼和什麼之間、色、財或類等等義理。而事者,被釋為使、營、治或理等等義理。
因為事物的陳列、設定或排比成就了實現出來的圓融善美狀態,那麼這裡就有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狀態。把這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進心裡,是以成就精神上的瞭然和理解。瞭然和理解即為知道。
知道是什麼呢?知道就是匹配相當的途徑和道路。匹配相當的途徑和道理無非指著的是事理而言。
惟不過現在它是被安置在精神裡。知道,也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說法了。在中文裡,知道也就是思維、思慮、思想、知識、愛情或感情的另一種說法。
因為精神上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對於事理也就能夠判斷、分析、**或操作。其實這是廢話。因為判斷、分析、**或操作正是事理的同義詞。
也就是說,它們根本就是事理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判斷、分析、**或操作當然是能。能也就是善、勝任或力的另一種說法。
能夠判斷、分析、**或操作,自然是技藝、藝術、算術、計謀、數理、氣色、權力、慾望等等的義理。技藝、藝術、算術、計謀、數理、氣色、權力、慾望也就是判斷、分析、**或操作的同義詞。既是能夠,既是通技藝、藝術、算術、計謀、數理、氣色、權力、慾望等等義理,那麼就是通達無阻、心想事成、無缺無憾或者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凡事順暢,隨心所欲。
因為對於事理通達無阻、心想事成、無缺無憾或者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凡事順暢,隨心所欲,勇氣、人格、自由、尊嚴、氣勢、偉大或格調等等自在其中。無能的人是沒有說話的權力的,因為軟叭叭的,自己都站不起來,沒人會去理會這種人嘴裡咕嚕什麼。有能力的人才談得上堅挺和風骨,喚水自能結凍。
道理是如此。那麼,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是從**來的呢?當然是從事理來的。
可又要如何取得事理呢?自然是要取得事理。取得事理,也就是要讀書了。
讀書,不多不少,正是抽取出圓融善美謂之。讀者,抽、取、繹、虖豆或止是也。而書者,如、是或庶也。
抽、取、繹、虖豆指的是成就一條一條的界線或界限,如、是或庶指的是圓融善美的狀態。因為修業,功成名就,是而成就自由、思想、精神和獨立等等義理。因為這樣,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就表現出來了。
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不是由嘴巴說出來的,那是能力使然。換句話說,那是體現出來的事態。徒然標新立異、敢做敢為,那是無知。
無知,就會死得不明不白。這不就跟自己過不去了嗎?
如何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裡怎麼做到
4樓:搗糨糊的法國人
蔡元培執掌北大之後,貫徹「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方針,提倡學術民主。
簡而言之,這兩個詞的意思概括地說就是:
思想自由 思想是自由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的
相容幷包 就是具有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襟懷,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見和聲音,都能夠吸收進來熔鍊成新的學術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是什麼意思。
5樓:命運doing無雙
這句話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研究學術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
精神。並且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語出陳寅恪於2023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在其中先生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而且一定會成為現代化以後的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陳寅恪認為對於學術研究,必須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自由的意志,不該被別的事情所阻礙,這也是在向後來的學術界敲響警鐘。
出處演說者:陳寅恪
1890.7.3—1969.10.7
德國作家、詩人
清華大學四大哲人之一
「前輩史學四大家」之一
陳寅恪2023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
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陳寅恪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在德國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2023年,陳寅恪回國,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後來,他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如何培養獨立性強的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 相互關心 互相信任 肝膽相照。親情是一筆血肉相連的情感,是一筆超越時空的財富。這種愛,是情不自禁 這種關心,是無微不至。在你關愛孩子的同時,要讓孩子學會關心你。比如 1 孩子很小不會做些什麼,你工作 家務辛苦一天,可以對孩子說你身體那裡不舒服,讓他給你柔會。雖然,對你身體起做不到作用,精神上是一...
怎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如何培養團隊精神?
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 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 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並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團隊精神的形成並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揮灑個性 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
中學生應如何培養自強精神,中學生如何培養自強精神
一樹立堅定的理想自強的航標 二戰勝自我自強的關鍵 三揚長避短自強的捷徑 中學生如何培養自強精神 因為自強就是對未來充滿希 望,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初中階段是學習知識,涵養道德,增長才幹,發現自己的最佳時期。理想,自強的航標,為人生的理想執著追求,是所有自強者的共同特點 戰勝自我,自強的關鍵,勇於並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