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原子論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2021-03-03 22:26:34 字數 4722 閱讀 8861

1樓:匿名使用者

古希臘的原子論

關於世界本原的看法,早在古希臘有多種【18】。泰勒斯認為是水,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是數,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巴門尼德認為是無限的一――和中國的道家看法類似,恩培多克勒認為是土、氣、火、水四種元素――和中國的陰陽五行說類似,原子論者認為是原子。現代自然科學證明,原子論的觀點最為科學。

據羅素推測,提出原子論的是留基伯(鼎盛期約公元前440年),而豐富和闡明這一學術的是德謨克利特 (公元前460-前370) 。 德謨克利特的繼承者伊壁鳩魯說不知道留基伯,這至少說明德謨克利特對原子論的貢獻相當大。【18】

留基伯是古希臘愛奧尼亞學派中的著名學者,他首先提出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這個詞本身就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之間存在著虛空,無數原子從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從而構成萬物。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是留基伯的學生,他對留基伯的學說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觀。他用多元和運動來解釋宇宙:一切物質都由微粒組成,這種微粒無限小,世上沒有比它再小的東西,因此它是不可再分的。

無數的原子在無限的空間或「虛空」中執行;原子是永恆存在的,沒有起因,「不可分」,也看不見,相互間只有形狀、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區別。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裡沒有神存在的空間,他認為原始人在殘酷而奇妙的自然現象面前感到恐懼,再加上知識的匱乏,只有臆造出神來解釋一切的未知。其實,除了永恆的原子和虛空外,從來就沒有不死的神靈。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最活躍、最精微的原子構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種物體。

原子分離,物體消滅,靈魂當然也隨之消滅。

根據這樣的理論,德謨克利特還提出了他的天體演化學說,即在一部分原子由於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個原始旋渦運動中,較大的原子被趕到旋渦的中心,較小的被趕到外圍。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狀結合體,即地球。較小的水、氣、火原子,則在空間產生一種環繞地球的旋轉運動。

地球外面的原子由於旋轉而變得乾燥,最後燃燒起來,變成各個天體。

德謨克利特見解之準確性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這不是偶然的。德謨克利特研究過天文、地質、數學、物理、生物等許多學科,提出了圓錐體、稜錐體、球體等體積的計算方法。他對邏輯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德謨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學、邏輯學、認識論、論理學、心理學、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醫學等許多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讚美他是古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後來被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所繼承。從18世紀道爾頓開始,原子論被發展為自然科學理論。道爾頓的原子論要點是: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棗原子組成,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並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質。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質量、性質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各不相同,原子質量是每一種元素的基本特徵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時,原子以簡單整數比結合。

和古希臘原子論不同的是:道爾頓的原子論和化學分析相結合,涉及不同原子的重量和化合比例。這一理論不僅為化學,也為物理學帶來深遠影響。

後來湯姆生髮現電子,盧瑟福提出核式結構原子模型;本世紀初,玻爾建立了氫原子模型,這才使得原子理論趨於完善。現代原子論認為:原子包含原子核和繞原子核轉動的電子,原子核含有質子和中子。

電子軌道有多層,外層勢能高,內層勢能低,電子吸收能量就跑到外層軌道,放出能量就跌入內層軌道,放出的能量變為光量子發射出去,能量大小不等,光波的頻率就不同。原子就這樣和光波,進而和顏色及色覺聯絡起來了。

德謨克利特不知道電子,也不知道光產生的原因,認為原子不可再分(這是錯的),但是他對感覺和物質物件之間關係的看法,直至現在,仍然絕大多數自然科學工作者所接受。他認為感性認識是認識的最初級階段,人的感官並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虛空就不能為感官所認識,當感性認識在最微小的領域內不能再看、再聽、再嗅、再摸的時候,就需要理性認識來幫助,因為理性(應該說包括科學實驗――筆者注)是更精緻的工具。德謨克利特把感性認識稱做「曖昧的認識」,把理性認識稱為「真理的認識」。

原因是,他認為顏色、聲音、氣味等感覺和引起它們產生的那些原子完全不相似;因為這些感覺和人的感官構造以及習慣有關。

和古希臘和原子論截然不同的哲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它認為:理念才是最為真實的存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

而理念是神創造的。神創造出理念的「貓」,理念的「床」,而現實生活中的貓和床只是理念的影子。

另一種是帶有樸素反映論的唯物主義,或者說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它認為:感覺和引起它產生的物性是相似的。

世界就象我們看到的那樣客觀存在著。這種觀點很難說由誰代表,它實際上在很多哲學家和普通百姓的頭腦裡都有。亞里斯多德就有這樣的觀點,他說感官產生感覺就象印章在臘上面留下印記一樣。

列寧在批判不可知論的時候說,紅的色覺和引起它產生的紅的色光是類似的【15】,這和樸素的反映論觀點是類似的,而和原子論的觀點是大不一樣的。這種觀點和馬克思在物件化學說中關於感覺的看法(相對論觀點)是不同的。我知道列寧在理性認識的問題上是和馬克思恩格斯一致的,那就是肯定認識來自實踐。

我後面也將證明:和機械唯物論觀點相比,列寧關於顏色的看法也有它更合理的地方,那就是肯定顏色、聲音、氣味等是客觀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智者普羅泰哥拉的相對論。普羅泰哥拉和德謨克利特是同鄉,都來自海濱城市阿布德拉【18】。前者早出生幾十年,兩人或許相互影響過。

普羅泰哥拉認為感官感覺是相對的,例如一個人有黃膽病的時候,一切東西看起來都是黃的。他因此說,說黃膽病人的感覺不對,而健康人感覺是對的,這是沒有意義的。普羅泰哥拉因此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但是,按照這個學說,當人們感覺和認識分歧時,就沒有可依據的客觀真理,說哪個對、哪個錯。所以這一學被大家稱為懷疑主義。

其實相對論未必導致懷疑論。比如物理學上的相對論非但不導致懷疑論,反而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物質運動。後面將說明,原子論加上相對論中合理的成分就可以得到更加科學的反映論。

原子論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現代自然科學基礎的基礎,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原子論同時帶來了令人困擾的哲學問題,至今不得其解。下面我們就來說明這種困惑。

原子論跟分子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德謨克利特**了物質結構的問題,提出了原子論的思想。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它的基本屬性是"充實性",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

虛空的性質是空曠,原子得以在其間活動,它給原子提供了運動的條件。

古希臘原子論

原子的數目是無窮的,它們之間沒有性質的區別,只有形狀、體積和序列的不同。運動是原子固有的屬性。原子永遠運動於無限的虛空之中,它們互相結合起來,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複合物。

原子分離,物體便歸於消滅。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但那是最精細的原子;當構成靈魂的原子分散時,生命滅亡了,靈魂也就消失了。將他的認識論建立在這樣一個假定之上,即構成事物的原子群不斷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這些影像作用於人的感官和心靈,便產生了人的感覺和思想。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內容是什麼?的答案

3樓:月似當時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內容是: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它的基本屬性是"充實性",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

虛空的性質是空曠,原子得以在其間活動,它給原子提供了運動的條件。

具體闡述:萬物的本原是原子與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務都是由在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

所為事物的產生就是原子的結合。原子處在永恆的運動之中,即運動為原子本身所固有。虛空是絕對的空無,是源於運動的場所。

原子叫做存在,虛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於不存在,只是相對於由充實的原子而言,虛空是沒有充實性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虛空的漩渦運動中產生的。

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在不斷的生成與滅亡。人所存在的世界,無非是其中正在變化的一個。所以他聲稱:人是一個小宇宙。

擴充套件資料

德謨克利特在自然科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繼承和發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論,為現代原子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來,就是用顯微鏡也看不出來。它只是一種哲學的推測。

留基伯是古希臘愛奧尼亞學派中的著名學者,他首先提出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之間存在著虛空,無數原子從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著構成萬物。

德謨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學生,他繼承並發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學說,指出宇宙空間中除了原子和虛空之外,什麼都沒有。原子一直存在於宇宙之中,它們不能被從無中創生,也不能被消滅,任何變化都是它們引起的結合和分離。

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樣的。在原子的下落運動中,較快和較大的撞擊著較小的,產生側向運動和旋轉運動,從而形成萬物併發生著變化。

一切物體的不同,都是由於構成它們的原子在數量、形狀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它們沒有「內部形態」,它們之間的作用通過碰撞擠壓而傳遞。

4樓:匿名使用者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提出樸素的原子論:宇宙萬物是由最微小的、堅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粒子叫做「原子」,原子在性質上相同,但在形狀大小上卻是多種多樣的.

萬物之所以不同,就是由於萬物本身的原子在數目、形狀、和排列上有所不同.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學說,他認為萬物由四種元素組成:土、水、氣、火.這四種元素是永恆存在的,既不能產生,又不能消滅.

另一方面又認為,這四種元素都具有被人感覺的兩兩對立的性質,如土包括冷和乾的性質;水包括冷和溼的性質;火包括熱和乾的性質;氣包括熱和溼的性質.進而推論萬物本源是四種原始性質:冷、熱、幹、溼.

元素就由這些原始性質依不同比例組合成的.

古希臘智者學派的歷史地位和貢獻,指出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代表人物 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普羅狄柯 希庇阿 安提豐 特拉西馬庫和克里底亞等。觀點 感覺主義 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認識理論,素樸辯證法的思想,約定論的社會歷史觀,對神的懷疑和否定。普羅塔格拉 觀點 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 觀點 知識即美德 亞里士多德 觀點 額,吾愛其師,吾猶愛真理.代表人 普...

古希臘藝術特點是什麼簡述古希臘藝術的基本特點

1 古希臘藝術不僅僅是西方藝術的一大源頭,而且也與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文化生活依然密切相關。古希臘也與藝術高峰 雅正趣味等聯絡在一起。2 古希臘藝術是美的範本。即便是殘缺的陶盤上的形象,也美不勝收,令人印象至深。深究起來,古希臘人極為推崇美的極致。甚至美的至高無上要讓道德的判斷 法律的審判暫時讓路。3...

由於智者學派的出現,古希臘產生了所謂的智者運動,則運動產生的

a試題分析 智者學派產生於古希臘民主政治繁榮的時期,當時希臘工商業的發展為版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權了經濟基礎,也因此公民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的熱情很高,當時智者學派的主張 人是萬物的尺度 就是在個人主義成長基礎上出現的,所以 正確。與題幹所述時間不符。古希臘智者學派的精神內涵 是人文精神。智者運動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