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

2021-03-03 20:34:04 字數 5040 閱讀 7264

1樓:手機使用者

1、解釋下面打引號的字詞: (1)以銅為「鑑」借鑑 (2)朕比「使人」至其家派人 2、唐太宗如何防止自己犯過失的?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3、你如何評價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魏徵:

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4、談一談這則小故事給你的啟示? 啟示:告訴人們以他人的成敗得失作為告誡自己的啟示採納哦

求翻譯(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 ,可明得失........

2樓:匿名使用者

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代的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王朝的興望,以賢人作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翻譯好像挺爛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銅指鏡子,古指歷史,人指賢人,諫丞!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翻譯,急! 10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照鏡子穿衣服,可以發現自己是否穿戴整齊。學習古人經驗,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發展過程。同其他人比較,可以知道你自己為人處事的對錯。

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

原句: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譯文:唐太宗嘆息說:「把銅作為鏡子,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把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朝以來,存亡興替;把人作為鏡子,可以明瞭本身得失,我經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來防止自己的過錯.

如今魏徵已經死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啊.

5樓:匿名使用者

照鏡子穿衣服,可以發現自己是否穿戴整齊。

學習古人經驗,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發展過程。

同其他人比較,可以知道你自己為人處事的對錯。

6樓:匿名使用者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語出《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

「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7樓:奶思呀呀

用銅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

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是什麼意思

8樓:水滴一滴一滴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意思是: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該句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

原文:舊唐書·魏徵傳

朝代:晉

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 ,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譯文:譯文:唐太宗嘆息說:

「把銅作為鏡子,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把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朝以來,存亡興替;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本身的得失,我曾經保持這三面鏡子,來防止自己的過錯。如今魏徵已經死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啊。」

9樓:樂為人師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意思是: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原文:(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 ,可明得失。

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其可識者曰:

『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

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以興矣。』其大略如此。

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hù),知而必諫也。」

譯文:唐太宗嘆息說:「把銅作為鏡子,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把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朝以來,存亡興替;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本身的得失,我曾經保持這三面鏡子,來防止自己的過錯。

如今魏徵已經死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尋得一本文稿,才寫了一半,那些可以認識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壞。任用好人那麼國家就安定,任用壞人那麼國家就衰敗。

愛憎之間,應該仔細謹慎。假如喜愛而能瞭解缺點,憎惡而能瞭解長處,去除**不遲疑,任用賢能不猜疑,可以興盛了。」那本書的大致內容就像這樣。

我總是思考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錯。公卿侍臣,可以書寫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進諫的一定要進諫。」

10樓:匿名使用者

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 ,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譯文:譯文:唐太宗嘆息說:

「把銅作為鏡子,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把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朝以來,存亡興替;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本身的得失,我曾經保持這三面鏡子,來防止自己的過錯。如今魏徵已經死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啊。」

擴充套件資料: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更多的是強調唐太宗的主動性,更多的是強調本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非強調人的被動性。以銅為鑑而正衣冠,是人去照鏡子,而非鏡子來照我;以史為鑑而知興替,是人去學習歷史,而非歷史知識主動找人。

同樣道理,同樣邏輯,以人為鑑而明得失,是人主動地去「以人為鑑」,主動地去明得失。前面二點是講主動性,是講自覺,「以人為鑑」當然更多地是強調主動性、自覺性了。

總體而言,唐太宗所強調的,更多的指向內省,更多的指向「明心見性」,更多的指向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之仁」,更多的指向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更多地指向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多的指向孟子的「反求諸己」,更多的指向朱熹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原句為

(太宗謂樑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12樓:南邕

這裡的「以人為鑑」泛指:人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

也就是對比他人的作為和後果,可以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以他人的成敗得失作為告誡自己的啟示。

13樓:衛河散人

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意思是有個正直的諍友(臣),知道自己哪兒做錯了,哪兒做對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鑑,可

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鑑」是鏡子的意思。

以銅為鏡子,可以整理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道每一朝代的興衰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15樓:珂珂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看到自己的得失。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原句為 (太宗謂樑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是什麼意思

16樓:奶思呀呀

用銅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

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17樓:沉沙故跡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說丞相魏徵的話,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說用銅左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18樓:朱士元

鑑,古代的鏡子,鑄銅為圓版,磨平拋光。引申為參照物,對照標準。

第一個鑑是原意,第二個鑑是引申意義。

19樓:匿名使用者

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鑑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鑑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已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以銅作為鏡子,可以整理衣冠,古代鏡子都是銅製的 以以往的朝代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以人作為鏡子,便可以辯明自身的優缺點,知道自身的不足!魏徵直言相諫,正是李世民的鏡子!用銅做的鏡子,照著它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 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盛與衰敗 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個人言行 事業的優劣 ...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鑑各是什麼意思

宋 歐陽修 宋祁 新唐書 卷一一零 列傳第二十二魏徵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 以人 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解釋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只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

簡單的說就是魏徵直言敢諫 很多別人不敢跟李世民說的話提的意見他敢提 就像鏡子一樣 敢把你最醜的一面展示給你 屁股決定腦袋。在皇帝的位置上,不管哪個大臣掛了,都要表示一下惋惜之情。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自 含義?這是唐貞觀十七年,在諫臣魏徵病逝後,唐太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