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興觀群怨中的觀是就文藝的什麼作用而言的

2021-03-03 23:58:25 字數 3255 閱讀 2573

1樓:暮紫淺淺

興觀群怨,來自孔子對詩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出自《論語·陽貨》:「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明了詩歌欣賞的心理特徵與詩歌藝術的社會作用。

怎樣從孔子興觀群怨說看文藝的社會功能與作用 電大

2樓: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執行更人性化。

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什麼事孔子的興觀群怨?高手請相告

3樓:鬍子稀疏

興觀群怨,來自孔子對詩歌的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出自《論語·陽貨》:「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明了詩歌欣賞的心理特徵與詩歌藝術的社會作用。

「興」指詩歌的具體藝術形象可以感發情感,引起聯想、想象活動,在感情的湧動中獲得審美享受。「觀」是說通過詩歌可以瞭解社會政治與道德風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傾向與感情狀態。「群」是指詩歌可以使社會人**流思想感情,統一認識,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團結。

「怨」是強調詩歌可以表達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不滿與批判。   「興」、「觀」、「群」、「怨」這四者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其中「興」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對詩的整體作用的概括,所以「觀」、「群」、「怨」離不開「興」。

而且將「興」置於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藝術的感發作用。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認識到藝術的社會作用只能通過美感的心理活動來實現。

4樓:匿名使用者

原話是: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

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興,觀,群,怨」說的歷史意義

5樓:連江一點萍

興 觀 群 怨

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其實質是對詩歌(包括樂、舞)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為孔子所提出。《論語·陽貨》: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所謂「興」,即「興於詩,立於禮」(《論語·泰伯》)的「興」,「言修身當先學詩」(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注),是講詩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興」的另一含義是講詩的表現手法,參見賦 比 興)。所謂「觀」,即「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考見得失」(朱熹注),是講詩歌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

所謂「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的意思,是講詩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礪、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謂「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國注),是講詩歌具有批評和怨刺統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興、觀、群、怨,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和具體要求的概念。孔子談論詩、文,是和當時禮教政治的道德倫理規範聯絡在一起的,「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這是他的基本觀點。「興於詩,立於禮」,即詩必需以禮為規範;「觀風俗之盛衰」,主要是對統治者而言。

《國語·周語上》記載上古時代的獻詩制度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誦,百工諫,……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漢書·藝文志》也談到上古時代的采詩制度:「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見其目的在於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統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統治階層內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雖是被允許的,但由於「詩教」的約束和「中和之美」的規範,這種「怨刺」又必須是「溫柔敦厚」、「止乎禮義」的(儘管在具體實踐中並非完全如此)。

總而言之,提倡詩的「興、觀、群、怨」作用,是為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於增長知識,「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則只有從屬的意義。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一項重要貢獻。雖然對它的具體社會內容,需要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但是,從文學理論的角度看,它總結了我國文學在當時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詩經》所提供的豐富經驗,把文學的社會功能概括得相當完整、全面,反映出對文學現象的認識十分深刻。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早期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興、觀、群、怨」說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學和文學理論的長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的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常常用它作為反對文學脫離社會現實或缺乏積極的社會內容的**。例如,劉勰針對缺乏怨刺內容的漢賦所提出的:

「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文心雕龍》·比興》)在唐代興起的反對齊、樑遺風的鬥爭中,詩人強調詩歌的「興寄」以及唐代新樂府作者所強調的「諷諭美刺」和「補察時政,□導人情」的作用,都繼承了「興、觀、群、怨」說重視文學社會功能的傳統。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在黃宗羲的《汪扶晨詩序》及其他許多作家的文學主張中,還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巨大影響。

「興、觀、群、怨」說,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敗和****激烈的時代,它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例如「安史之亂」後杜甫的詩歌,南宋時期陸游、辛棄疾的詩詞等。就從不同的方面發揮了文學的興、觀、群、怨的作用。

但這一理論對後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極的影響。除了它在思想內容上不可避免的侷限性外,還表現在後世一些人常常由於只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而忽視藝術本身特點和規律,或把文學的社會功能理解得過於偏狹,例如對於山水詩、愛情詩的某種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頗。 (敏澤)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論

美學概論:如何理解孔子的「興觀群怨」說中藝術審美與社會功用的關係?

6樓:古今漢語教育

「興」、「觀」、「群」、「怨」這四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內在聯絡。其中「興」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對詩的整體作用的概括,所以「觀」、「群」、「怨」離不開「興」。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認識到藝術的社會作用只能通過美感的心理活動來實現。

「興觀群怨」說作為孔子「詩教」文藝觀的代表,呈現出兩個相互聯絡的特點:一是特別看重文藝的社會作用,強調文藝的教化功能;二是這種對文藝教化功能的強調始終建立在遵循文藝的審美規律基礎之上,尤其突出藝術的審美情感特徵。 孔子的美學一方面十分注意審美對陶冶個體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審美對協和人群的社會效果。

他的審美的心理學—論理學特徵,在這裡表現的非常清楚。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 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 仁 定義為 愛人。不光是仁,還有禮。仁是什麼 仁者愛人。仁便是愛。禮是什麼 階級秩序。所以仁 禮才構成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 仁 作為最高的道...

在論語中孔子的志向是這樣表述的

論語 公冶長 子路曰 願聞子 孔子 之志。於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幾句表現了孔子以仁信對待所有人的志向,顯出他廣大的胸懷。可以作為人們生活的志向和修養的目標,也可以作為統治者施行仁政的具體要求。子路向孔子說 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 我的志向是 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

孔子是世界十大什麼之一,孔子是我國著名的什麼

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後人看為 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併名列第一.孔子與穆罕默德 耶穌和釋伽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 四聖.他的思想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形成 發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積極的推動作用,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程序。孔子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和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