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
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
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
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
能養能恭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
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
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
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歷史上漢朝的皇帝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但都是雙字諡。
單諡號「孝」的有:
後趙孝帝石寇覓
廟號為「孝宗」的有:
晉穆帝司馬聃
宋孝宗趙眘
明孝宗朱佑樘
2樓:匿名使用者
孝字在諡法中,處於較為重要的地位。古人所輯的諡法集解中,其意義有三十九種之多。尤以《正義諡法解》「協時肇享」的說法為最確切,與天子大孝相吻合。有開基肇業之意。
3樓:匿名使用者
宋孝宗趙眘
明孝宗朱佑樘
這兩個都可以算是好皇帝
廟號的分類
4樓:鑽石
太宗 這是僅次於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諡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北魏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梁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
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 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劉徹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館陶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
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於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
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也沒有世宗(世祖是有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淵稱帝后追封父親李昞為唐世祖,因為是先輩,所以無需避諱李世民),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真宗一系斷絕,帝系從真宗一系轉為商王趙元份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重新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
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
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諡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廟號代表的則是功過參半,他建南宋於江南使得當時的局勢並沒有進入南北朝那樣的亂世中是他的功,但卻假借秦檜之手除去了岳飛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將則是他的過,不過自從紹興和議之後南宋的經濟一度超越了北宋的繁華時期。這段時期也叫「紹興中興」。
清高宗弘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統治者,他使康乾盛世達到頂峰。但是他過於奢靡,且好大喜功大興***,他留給嘉慶的則是一個千瘡百孔,奢靡成風的國家。所以嘉慶才給他上的高宗廟號。
也是功過參半。北周高宗宇文贇,為人荒淫無道。他在位期間濫殺親族忠良,所以這個廟號到他這裡就成了他為人歹毒的代稱。
(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世宗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臺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顯宗 正統王朝有兩個顯宗,分別是:漢顯宗劉莊、元顯宗的孛兒只斤甘麻剌,是皇帝死後對他的的美稱。
仁宗 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總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制度,這在蒙元只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 中宗 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裡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於漢朝的漢宣帝,而後正統王朝中分別是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
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宋欽宗這兩個廟號不能說有什麼貶義,但是,後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宋孝宗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
康熙稱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這也是滿清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後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後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塗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孝宗 這個廟號的皇帝也是比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廟號。
最出名的就是宋孝宗,他雖然非高宗親生但卻視高宗為生父。在得知高宗駕崩以後孝宗哭了幾天幾夜。也無心戀政,便放權給太子趙惇也就是後來的光宗。
孝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岳飛平反並給岳飛的孫子封爵。他本人幾度想光復中原無奈身邊無可用武將。史學家也嘆息「高宗朝有復興之臣,而無復興之君。
孝宗朝有復興之君,而無復興之臣。」
明孝宗朱祐樘也明朝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從小命運坎坷,但是在他繼位後卻勵精圖治,把自己父親遺留下來的問題全處理掉了。他在位期間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並發展為盛世。
史稱「弘治中興」。孝宗本人親眼見到過後宮的爭鬥,所以他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又出奇地寬和善良,即使對當初**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也表現了極大的寬容。
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諡議罪。這一切都出於一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後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英宗和穆宗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之變,一個奪門之變。
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8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同治帝無一不是短命。 神宗和德宗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褒義,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曆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
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麼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
廟號依據什麼來排序?
5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劉秀上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無廟號)。
東漢另外還有幾個皇帝孝和、孝安、孝順、孝桓四帝有廟號,不過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 」字或「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 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等。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
但是這並不是成例,也並不是通例。
怎麼區分廟號,帝號,諡號
6樓:匿名使用者
歷朝國號和帝王的尊號、年號、諡號、廟號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建立過許多朝代和政權,出現過540多位君主、帝王。各個朝代都有其國號,帝王生前有其尊號和年號,死後也有其諡號、廟號。瞭解這方面知識,對認識歷史文化很有幫助。
二、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
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後便成為了歷史,但它作為我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政治現象,構成了我國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為研究各個時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三)諡號
諡號雖始於夏商兩朝兩位末代君主桀和紂,但正式使用卻是從周朝開始的。諡號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義的字來昭囅死者的美德或貶責其惡行。帝王死後由禮儀官根據其生前的功過擬出諡號,由繼任者予以確定,並鐫刻於墓碑之上,可視作蓋棺定論。
繼任者往往會以自己的好惡確定給予美諡或惡諡。因此,秦始皇認為給已故君王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傳,不加諡號。因此,秦朝兩帝均無諡號。
諡法有三類:褒揚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貶責的有「靈」、「紂」、「煬」、「厲」等,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同情的有「哀」、「愍」、「恭」、「順」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諡號多用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
自漢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開國君主還追諡其父祖以上幾代人為帝王,如曹丕追諡曹操為武帝。被殺或被廢的帝王,多沒有諡號,史書便按其原封爵號或被廢后的爵號記載,因此歷史上便有不少沒有帝號(諡號)的帝王,如曹魏時的齊王曹芳及其繼任者高貴鄉公曹髦、東吳的會稽王孫亮等。
自唐高宗以後,諡號被尊號取代。諡號紀年的方法是:國號——帝王諡號——年號(無年號者不用)——年序號,如魯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除帝王外,諡號還由朝庭賜於公卿大臣,民間也有私諡的現象。
(四)廟號
每個朝代開國之初都要建宗廟(或叫太廟和祖廟),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廟號則始於漢朝,宗廟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淵為其祖父和父親所建廟號分別為太祖和世祖。
開國君主的廟號多為高祖或太祖;漢初曾規定無功德者不得稱宗,因此漢文帝廟號為太宗,漢武帝為世宗,而西漢其餘皇帝大都沒有廟號。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濫用,唐朝更是無帝不稱宗,其後歷代皆效之,因此廟號便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漢以後各朝代自稱其國號時前面都加一個「大」字,如「大漢、大宋」等,而「北齊、後梁」等國號之前帶有方向性、時間性的字是後世史家區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諡號、廟號等也是在其死後才有的,如「漢武帝、殷糾王」的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應該出現的。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不正確的,敘事和旁白例外。
宋孝宗為何退位
宋高宗是形勢所逼,和金打仗一直是主和派,逼得只能退位,如果不退位主戰派可能反了他。宋孝宗是個好皇帝,他為岳飛平反,最後雖說與金交戰大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 腐朽的局面,高宗死了以後,他為了服喪,也可能是累了,就禪位了。宋光宗是個昏庸皇帝,也不孝順,沒當幾年皇帝就患上精神病了,...
其實玄宗廟號是褒,而不是貶?
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應是褒義。玄宗是封建帝王的廟號之一。歷史上廟號被稱為玄宗的主要有唐玄宗李隆基,以及黎玄宗黎維禑。另一種指道教術語,指道家道的深奧旨意。文選 王儉 眇眇玄宗,萋萋辭翰。李周翰 注 玄宗,道也。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 勉學 何晏 王弼 祖述玄宗,遞相誇尚,景附草靡。唐 ...
宋孝宗為何遭遇不孝子,兒媳離間父子關係怎么樣
都是這帝位給鬧的,自古帝王之家沒有親情可言,宋孝宗與宋光宗這對父子在皇權面前還沒理清關係,又來個能挑事的悍婦兒媳李鳳娘,在其中煽風點火。這原本帝王之家的厲害關係就夠無情的了,再加上家庭糾紛,活脫脫一人間慘劇。後來宋孝宗被媳婦兒子聯手氣出了病,也就急火攻心去世了,宋光宗連喪事都不主持,只在深宮中飲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