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燕秀英家戌
搜到一篇文章不錯,你可以看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惠文君立,到前325年稱秦惠王。蘇秦勸秦國行連橫之術,對六國各個擊破。秦惠王因商鞅被誅對遊說之人很不感冒。
於是蘇秦轉而遊說燕趙行合縱之術,連合六國抗擊秦國。
可見當時天下大勢已明,「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對六國已經構成嚴峻威脅。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可謂洞察先機,認識到合縱則秦亡,連橫則六國滅。
趙肅侯率先響應,並資以財寶約諸侯。燕、韓、魏、齊、楚等六國於是併力合縱,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
按蘇秦的戰略戰術,「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之中。
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勃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
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其後,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戰國策"趙》的記載「秦王解兵,不出於境,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歷史上的「合縱」之術所取得的最大功績如此而已。仔細考究起來,這「合縱」之術卻是必敗無疑。撇開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制度等深層次原因不談,單就戰略戰術分析:
其一,「合縱」全取守勢,完全一套被動挨打應對之術,給敵以可乘之機,得以各個擊破。「合縱」的出發點是如何保全六國,而不是如何消滅秦國,換言之,「合縱」對秦國不構成任何威脅。
其二,「合縱」雖形成了一套戰略理論,但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指揮機制和預警應急反應機制。蘇秦名義上為縱約長,實際上並不能有效調動六**隊。而六**隊的協同作戰卻是一門大學問,稍微處置不當就會招來很大損失。
其三,最為關鍵的是,六國國君不能很好地貫徹「合縱抗秦」這個基本國策,常常彼此之間打小算盤,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破壞「合縱」,不斷地幹著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實際上,「合縱」
沒有幹成什麼大事,相反,「連橫」倒是屢建奇功。面對強權,中國人為什麼結不成抵抗的聯盟?
結盟的前提是結盟各方為了共同的根本利益而採取一致的政策,各方必須顧全大局,能夠為了整體利益而放棄區域性利益,為了長遠利益而放棄眼前利益。
恰恰我們所看到的六國諸侯就是那麼不可思議,面對強僅,步步退讓直至亡國。面對盟國卻又斤斤計較,處處算計
2樓:赧玉巧餘丁
應該是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
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充套件土地的目的。
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
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併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盧溝橋的歷史意義,關於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盧溝橋事變是日帝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的抗戰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發起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戰 抗戰初期,國民 比較努力地進行了對日作戰,中 隊的英勇抗戰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計劃,但是,由於國民 實行片面抗戰的路線,使中國丟掉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 從南...
儒家思想的歷史意義,儒學的歷史意義?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 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不少人仍然認為 儒家思想 是 四舊思想 而需要破除,這和韓國對儒教致力儲存過去文化的...
昭君出塞的主要歷史意義是昭君出塞歷史意義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出現了 南有大漢 北有強胡 的對峙局面。當時匈奴的勢力範圍包括東起大興安嶺,西到祁連山和天山,北面囊括了貝加爾湖,南達長城的廣大地區。胡漢之間時有爭戰,百姓遭受苦難,冤冤相報何時了?和平解決 和諧相處成為人民大眾的美好願望,和親 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選擇。和親 是 化干戈為玉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