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漁歌子漁歌子,曲牌名
漁歌子①•【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自稱煙波釣徒。著書亦名《玄真子》。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品評】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閒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
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
「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衝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
」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點評: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東坡嘗以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於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詞之妙通造化也。
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張志和漁歌子,兩家一憂一樂,歸趣難名。
2樓:匿名使用者
李商隱詩鑑賞
生平簡介
李商隱(813- 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出身於沒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歲時就受到牛僧孺黨令孤楚的賞識,被任為幕府巡官。
二十五歲時,受到令孤楚的兒子令孤綯的讚譽,中進士。次年受到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的寵愛,任為書記,並娶他女兒為妻。唐朝中葉後期,朝政腐敗,宦官弄權,朋黨鬥爭十分激烈。
李商隱和牛李兩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勢而趨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擊,一生不得志,沒有任過重要官職,只是在四川、廣西、廣東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
四十五歲時死於鄭州。
夜雨寄北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詩鑑賞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
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3928·《唐詩鑑賞大典》
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迴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
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
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尤如一組組蒙太奇畫面。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李世民詩鑑賞
生平簡介
李世民(598—649 ),世稱唐太宗,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樹,在詩歌創作上也頗有成就。
過舊宅李世民
新豐停翠輦,
譙邑駐鳴笳。
園荒一徑新,
苔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
昔樹發今花。
一朝辭此地,
四海遂為家。
李世民詩鑑賞
《過舊宅》作於李世民即位後,貞觀六年(632)
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別館」時,共二首,這裡所選為第一首。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698)冬出生於「武功別館」,十八歲隨父李淵起兵太原,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統一全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後,於貞觀六年(632)三十五歲時重臨武功舊宅,回顧往事,歷歷在目,撫今追昔,感慨頗深,創作了這組詩。
首聯「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不僅扣住題目—— 「過舊宅」,同時暗示帝王身份。「翠輦」和「鳴笳」,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時的車馬儀仗。
新豐是漢時縣名,劉邦稱帝后,太公思歸故里,劉邦仿老家豐地街巷另築一城於關中,並遷故舊居之,以娛太公,後更名為新豐,在今陝西臨潼東北。譙邑,秦置縣,為魏皇室本貫所在地;李淵早年仕隋時曾任譙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縣。這裡既以「新豐」、「譙邑」借指武功舊宅,而且蘊含君王榮歸故里之意。
中間兩聯描寫舊宅眼前景。
三、四句「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上句的「園荒」,表明舊宅被閒置無人居住;「徑新」透露出帝王舊宅平時有人守護整葺。下句則由「園荒」帶出「苔古」,由「徑新」帶出「階斜」。路邊階下鋪滿綠茸茸的蒼苔,遮住了半截斜階。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園池裡的流水不斷流淌更新著,老樹也不斷髮出新芽開出新花,宅園裡始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末聯「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尾聯氣魄巨集大,剛健有力,充滿豪邁的情懷,既總結了全詩,又點出了題旨,歷來被認為與漢高祖劉邦「風起雲揚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氣象方侔」(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五評匯一》)氣勢相當。
《過舊宅》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基調昂揚奮發,風格雄渾豪邁。全詩四聯八句,通篇對仗,中間兩聯,偶對工緻;尾聯一氣流走,引出無限豪情。雖還不是一首嚴格的五律,但卻已呈現出初唐律詩的某些特徵。
還陝述懷
李世民慨然撫長劍,
濟世豈邀名!
星旌紛電舉,
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
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
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
今來宇宙平。
李世民詩鑑賞
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建立初期,李世民率師平定關東割據勢力,回師關中時創作的。
首聯:「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詩人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凱旋班師,面對著剛剛得到統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戰爭的艱辛,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
由於前線將士的流血犧牲,贏得統一局面,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這一切都是為了「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中間三聯分別描述行軍、駐營、出擊三個場面,是全詩核心部分。「星旌紛電舉,日羽肅天行」一聯寫行軍場面,「星旌」、「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舉」、「肅天行」,表現行動迅猛,紀律嚴明。短短兩句十字,把一支軍風嚴明、行動迅速、聲勢威嚴的正義之師的雄姿展現在讀者眼前。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一聯寫駐紮場面,千軍萬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一聯則寫戰鬥場面,「登山」、「背水」寫地形複雜;「麾武節」、「縱神兵」謂指揮靈活。短短三聯六句,再現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從列隊行軍到紮營駐兵、再到臨陣戰鬥,都寫得凝鍊而又具體形象。
末聯以抒發豪情壯志作結:「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與首聯遙相呼應,語義剛毅果絕。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必然會有流血犧牲,但從前的犧牲是為了換來今天的統一。詩人心中不無感慨。
這首詩是李世民詩歌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全詩充滿浩然正氣。本詩在藝術表現上,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全詩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鍊;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是一首優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風格與浮靡的六朝遺風大異其趣。
經破薛舉戰地
李世民昔年懷壯氣,
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
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
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
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
再舉鯨鯢滅。
於茲俯舊原,
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
減灶有殘痕。
浪霞穿水淨,
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
撫躬聊自適。
李世民詩鑑賞
這首詩題下原有小注:「義寧元年(617),擊舉於扶風,敗之。」可知此詩當作於陝西扶風。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淵與十八歲的兒子李世民從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與敵對割據勢力薛舉大戰於長安西路要塞扶風。
扶風一役為日後掃平各方割據勢力,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首詩就是在統一中原之後,詩人重經殊死決戰之地,撫今追昔發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寫詩人當年的英姿豪氣和與薛軍激戰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詩人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英氣逼人,提戈持節,英勇殺敵,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節如同秋霜一樣純潔。後六句: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
」詩人以一系列新穎的意象來作比喻:唐軍在征戰之時,其鋒芒所向,有如驚電驟起,其勢如長河的奔湧,一瀉而出。薛軍的營壘如同天外星隕,頃刻粉碎沉落,而兵陣亦如風捲橫雲,頓時四分五裂,這樣,一次大戰,使得敵軍氣焰大為收斂,再次戰鬥,就將凶暴的敵人(鯨鯢,古人認為是凶猛的大魚,雄者為鯨,雌者為鯢)徹底消滅。
在這六句中,詩人略去了戰爭中的細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氣直下,勢如破竹,力如千鈞。
第二大段寫重過戰地的所見所感。前兩句:「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詩人來到扶風戰場,停下有華蓋的帝王之車,俯視著舊日激戰的川原。「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場景。當年雙方激戰的痕跡,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麼跡象了,只有軍灶還依稀地殘留著一點痕跡。「減灶」,語出《史記·孫子傳》,齊將孫臏用增兵減灶的計謀,以示兵力虛弱,誘魏將龐涓進入包圍圈,將其殲滅。
這裡的「減灶」,實指軍灶,同時也補足了上一段對戰爭的描寫:不僅有戰場上的力的明爭,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鬥。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成為歷史的陳跡了。
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麼明淨;遠處的峰巒有如蓮花,在薄霧的籠罩中,顯得朦朦朧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斗轉星移,世界轉眼之間千變萬化,人間萬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來的沙場浴血奮戰,看著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
這首詩全篇採用今昔對比,既有英姿勃發的少年豪傑的形象,又有氣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場征戰描寫,又有和平時期的圖景,既有世事滄桑,萬物無常的感慨,更有氣吞長河剛健奔放的帝王氣概,既豐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詩歌的張力。
這首詩除開始二句和結尾二句為散句外,中間全是一對一對的聯句,排疊而下,它在語言的工整和詞性的對偶上,繼承了齊樑詩的特點,為唐詩逐步向排律發展,首開風氣,是一種創造中的探索。
古詩詞鑑賞
baidu.你在這上找肯定能找到 釵頭鳳 陸游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翻譯 紅潤柔軟的手,捧出黃封的酒,滿城盪漾著春天的景色,宮牆裡搖曳著綠柳。東風多麼可惡,把濃...
宋代古詩詞賞析,古詩詞鑑賞怎麼寫
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於熙寧八年 1075 冬,當時蘇軾知密州。據 東坡紀年錄 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 祭常山回小獵 詩云 青蓋前頭點皁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
詩歌鑑賞 如何快速讀懂古詩詞,鑑賞古詩詞的關鍵? 如何快速讀懂古詩詞?
形象 1.人物形象2.藝術形象 構成 塑造方法 二.藝術手法 表現手法 寫作手法 版1.表達權方式 敘事.抒情.描寫.議論 1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觸景生情 虛實結合 託物言志 借古詠懷 抑揚結合 2 敘事技巧 細節描寫 側面烘托 白描 渲染 伏筆 鋪墊 3 描寫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