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angela韓雪倩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準確、更寬廣,更深刻。
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薰陶。
2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
3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關於語文性質之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熱鬧非凡。但就筆者所見,論者大都是自言自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述依據,所以儘管新見疊出,但卻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筆者以為,論述語文性質問題必須明確三點共識:
一是要弄清性質的內涵。我們認為性質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決定該事物是該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根本特點。一個事物只有一個性質,不可能同時擁有幾個性質。
二是要弄清立論的依據,要明確一門學科的性質只能是由這門學科的特殊的研究物件所決定的。三是要「知人論世」,瞭解立論者的立論背景,做到「瞭解之同情」。基於以上三點,我們認為:
儘管「工具說」作為語文性質的主流認識在近幾年中受到了多方質疑,特別是「人文說」者更是不遺餘力;但是,語文性質卻只能是「工具性」,不可能是「人文性」。具體說來:
人文性不是語文性質
我們說人文性不是語文的性質,理由是:
一﹑人文性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特點。語文性質是語文字質屬性的反映,是決定語文是語文而不是其他學科的根本特點。語文性質只有一個,而且是語文這門學科獨有的一個。
據此,語文固然屬於人文學科,但人文性卻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其他人文學科如歷史、**、美術等也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無法把語文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因此,說「人文性」是語文的一個特點則可,說是語文性質則不妥。
二﹑「人文說」的立論依據不妥當。語文性質是由語文的特殊的研究物件所決定的。語文學科關注的物件是言語形式而不是言語內容。而「人文說」
者的立論依據大多從言語反映的內容角度來立論,而言語的內容又恰恰是中小學各門學科都要關注的焦點。這就造成了立論依據的錯位,因而「人文說」不足為訓。
三﹑批駁「工具說」的理由不充分。不破不立,提倡「人文說」者為破「舊」立「新」,決意置「工具說」於死地,把語文教育領域的許多問題都強拉到「工具說」身上,認為「工具說」罪大惡極,十惡不赦。如指責「工具說」帶來了科學主義,導致了種種教學弊端。
此種認識並不準確。首先,語文就要理直氣壯地強調科學化,教材編寫、內容安排、訓練體系、教學原則、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等等本來就需要實現科學化,否則,語文教學質量無以保證。目前,語文教學科學化程度並不高,就連語文概念、語文性質等說法尚不統一,**還好意思說已經到了「科學主義」氾濫的程度?
其次,不能把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統統歸結到「工具說」身上,明眼人都知道語文教育中的問題主要是由教育體制不佳、食洋不化、政治干擾及瀰漫於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傾向等因素造成的,與「工具說」並不搭界。事實上,「人文說」者所反對的,也恰恰是「工具說」者所反對的,這一點,葉老的有關論述就是明證。
四﹑「人文說」沒有擺正人文教育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提倡「人文性」的實質是改變陳腐的道德說教,努力擺脫意識形態的不良影響,強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本教育。應該說這種注重人文精神涵養的教育是中小學各門學科都需要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如果把人文教育擺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上,讓其高高地凌駕於對祖國言語的學習之上,則未免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融會於言語能力的形成過程中,而不能脫離言語學習。
五﹑「人文說」者開的藥方並不新鮮。「人文說」者以為加強文學教育、重視誦讀就能包醫百病,未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文學教育固然重要,但它僅僅是語文教育的一小部分,把文學教育當作語文教育的全部,未免荒唐了點。
誦讀固然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但誰都知道一味誦讀只能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它無法體現因材施教,帶來的只能是單調乏味﹑懵懂糊塗和效率低下。因此,這一藥方並不理想。何況倡導「工具說」者也十分重視文學教育、強調誦讀呢!
倡導「工具說」的張志公先生就一貫強調要重視文學教育、強化誦讀。
因此,人文性不是語文性質。
4樓:匿名使用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範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佈「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
「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穫,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2023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佈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衚衕」,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巨集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
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5樓:勤奮的劉樂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
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準確、更寬廣,更深刻。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薰陶。
6樓:匿名使用者
積累知識,提高素養,陶冶情操
7樓:花襯衫和白襪子
精--銳--jy
語文課程
的性質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雖然有了看似較為明晰的界定,但是,這一定義在學界也頗受質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給語文課程性質的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認為這個定義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名稱出現混亂。
一個定義中先後出現兩個不同的名稱,前面是「語文」,後面是「語文課程」,前後居然不一致,這是非常罕見的,也是不規範的。按說給語文課程下定義,就應該用語文課程這個名稱。退一步說,就算用語文來替代語文課程,或者說語文是語文課程的簡稱,那也應當做到前後一致,要麼都用「語文」,要麼都用「語文課程」,不應該出現兩個名稱,這樣非常容易引起概念的混亂和理解的困難。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是這個定義不完整、不嚴謹、不規範、張冠李戴。從定義的規範和標準來衡量,這個定義中只有第一句屬於定義範疇,第二句只是補充說明,不能算作定義。給任何事物下定義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如果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定義就會失真,也是無效的。
我們先來分析這個定義中第一句中的前半句,「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從上文分析,我們知道這裡的「語文」應當指代語文課程,是語文課程的簡寫。那麼我們看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到底是不是語文課程的性質。如果說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也就意味著說語文課程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我們知道,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是課程,課程是學習的內容和程序,語文課程一門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課程,怎麼就變成了交際工具了?顯然,這個定義不是從語文課程本身推演出來的。那麼這個定義是怎麼推演來的呢?
對語言學有了解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從「語言」的本質屬性而來的。換句話說,正確的表述應當是「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不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裡出現了張冠李戴的情形,即把「交際 工具」 這頂屬於語言的帽子戴在了語文課程的頭上,這實在不應該。
但是,這裡我們深究一下,為什麼會出現用「語言」代替語文課程呢?仔細想想,原來是因為「語言」是語文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這裡把課程的內容和課程本身混淆了,以為課程內容的性質就是課程本身的性質,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蘋果肉和蘋果核是蘋果的內容,但我們絕不能說蘋果肉和蘋果核的性質就是蘋果的性質,要想給蘋果下定義,其根本屬性是要放在水果上,然而不論是果肉還是果核的性質絕不是水果。
至於這個定義的後半句,則有點說不出來的味道,它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在下定義嗎,文化實在是一個太寬泛的範圍,文化有各種定義,其中有一種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文」也好,「語言」也罷,都是人類創造的,理所當然的是文化的一部分,這樣的定義根本沒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有什麼用呢,這就好比給猴子下定義,說猴子是生物中的某一個群體,這樣的定義沒有任何意義。至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與其說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倒不如說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
因為特徵是指從事物各種特性中抽象出共有的性質;特點是指事物的特性,不強調共性。語文課程的特徵可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但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除了工具性、人文性之外還有很多,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說,比如從課程定位來說,具有基礎性,奠基性;從課程內容來看,具有形象性、趣味性、豐富性甚至駁雜性;從課程學習的方式來看,有漸進性、非邏輯型、重複性;從課程的學習效果來看,有見效慢等特點。
精--銳--jy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準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三 積極倡導自主 合作 的學習方式 四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朗讀,背誦,默寫,作文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 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 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三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 的學習方式。四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課程的性質和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稿 明確規定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
簡答新中國語文課程性質的變化軌跡是什麼
說道界靈異事件之一,漫步的孩子。晚上12點13分,樓房角落可以看見一個原地踏步走的孩子,看不見他的臉,如果沒將這訊息傳5個帖子,將家破人亡,被那個死於非命的孩子奪取心臟 簡答新中國語文課程性質的變化軌跡是什麼?zyk gkst lnlsgkt 轉到這個 裡面全是各地歷史高考題帶分析和答案 語文課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