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的大學語文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或者故事

2021-03-05 09:13:46 字數 4618 閱讀 4121

1樓:角落裡的楊梅

讀《馮諼客孟嘗君》有感

從《馮諼客孟

嘗君》也不難看出,馮諼作為一個普通的門客,漸漸得到孟嘗君的重視和厚待,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社會「重士」的風氣興盛。後來孟嘗君叫他去收債,馮諼卻召集百姓毀掉債券,回來就跟孟嘗君說為他買了「義」。後來孟嘗君真的感到為他買了「義」,以民為本方能得到民心。

也正是「重士」和「以民為本」讓孟嘗君安穩地做了幾十年的相國。

一、戰國「重士」的時代風氣

孟嘗君利用豐厚的財產招賢納士,在諸侯之間享有重士、愛士、養士、用士的盛讚。他熱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貴賤、國別。當然孟嘗君的門客並非全是雞嗚狗盜之徒,也確有富於政治遠見和才能的人。

馮諼就是其中的一個。孟嘗君把馮諼安排在三等門客裡,給予普通食客的待遇,吃粗茶談飯。過了十幾天,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帶來的劍唱道:

「長劍啊!我們回去吧!這裡沒有魚吃。

」總管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說:「就給他魚吃吧,給他二等門客的待遇。」過了一段時間,馮諼仍彈著寶劍唱道:

「長劍啊!我們回去吧!這裡沒有車子坐。

」孟嘗君又給了他車子,給他一等門客的待遇。這就是「重士」的經典表現!

當時,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諸侯或大夫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有「重士」的社會現象,比如齊桓公設庭燎招士。齊桓公當政的時候,士的階層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上,他們既有文化知識,又有統治才能,其中不乏濟世安邦的人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齊桓公率先注意到這一新動向,意識到霸業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能否招攬到天下的人才,能否得到新興的士階層的支援,於是在管仲的輔佐下,採取種種措施,招士養士。

到了戰國,「重士」風氣更是興盛。由於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士」就好象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棲」,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

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不吝珍珠重寶,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各國賢士也賓隨而至,養士多達幾千人。

其中齊國的孟嘗君養士最為著名。孟嘗君繼承父業後,就大興土木,修蓋房子,招待天下豪傑。只要投奔他的,他全者收留。

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當時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比如號稱「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於齊,被貴列上卿;孟子被列為客卿;荀子則是「三為祭酒」、「最為老師」。[1]於是,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

」稷下學士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能真實地反映了戰國縱橫家之世的時代風貌和時代精神的要數《戰國策》了,其從天子公卿諸侯君臣轉換到新興的知識階層──「士」身上來,把戰國策士赤裸裸的反叛傳統、追求功名富貴和競爭奮發、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整個戰國時代,是「士」人縱橫馳騁於政治舞臺的時代。據《戰國策齊策》記載:

燕國攻打齊國,險些滅亡齊國。閔王出逃被殺。田單力挽狂瀾,據守即墨城,反擊燕軍,收復失地,後來擁立太子庸為襄王,田單自己做了相國。

《戰國策齊策》還記載:貂勃常誹謗田單是小人。田單卻把他舉薦給齊襄王,倆人成了莫逆之交。

這就是「襄王尊田單」的故事,「重士」的風氣可想而知。由於當時「重士」風氣興盛,社會流行還「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識。在封建社會裡,士能如此,不失為一種美德,是值得稱頌的。

但是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所以統治者與士的關係只能是知與被知、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二、「以民為本」的時代風氣

《馮諼客孟嘗君》一文講到,後來馮諼為孟嘗君追債,反而把從百姓收集起來的債券銷燬掉,回來就跟孟嘗君說:「我用債券給你買回了『義』啊!」孟嘗君聽了,雖也覺得有點道理,但是很不滿意。

現在既然木已成舟,也只得無可奈何地哼了一聲說:「先生,你算了吧。」過了一年,齊閔王覺得孟嘗君權力太大,又聽信了一些讒言,就罷了他的官。

這時候,孟嘗君的三千門客大都離開了他,只有馮諼等少數人跟著他。他們一起跟著孟嘗君驅車往薛地走去,當他們走到離薛城還有100多里路的時候,只見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攜幼地夾道歡迎他們。孟嘗君看到這動人的場面,連忙回過頭來對身後的馮諼說:

「這是你給我買來的民啊!我今日才見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就是「以民為本」的經典表現!。

以民為本,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眾是國家、社會的根本;民眾生活穩定了,國家才能安寧。從歷史的發展看,以民為本的重民思想萌生於西周,勃起於春秋戰國,先秦時期的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如周公、管子、老子、孔子、荀子、墨子等都先後有過不同論述,孟子更是提出「民為貴」的卓越見解和輕刑薄稅、制民以產、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具體措施,把傳統重民思想推向高峰。

最早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是管仲,齊國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義者。管子十分重視和肯定人的價值,主張「十年樹木,終身樹人」。管子認為,人在萬物中是最有價值的,比起糧食、樹木這些有用之物來,人的價值最高;不重視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不以人為「本」,則「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殘而國亡」[2]。

因而要求執政者儘可能滿足人民謀求生存的願望和要求,多給人民以實惠。只有做到愛民、利民、富民、惠民,政順民心,令合民意,才能實現政通人和、長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就是在民本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仁者愛人」,是對人本主義的最高概括。「民貴君輕」是對人本主義的一種激進的註腳。

「以民為本」這一強音在戰國時期的大改革家商鞅那裡找到了雄勁的音符,「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荀子的《富國篇》則提出了以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促進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保證人民豐衣足食為目的,如何對國民經濟進行管理的整套方針和方法。主張富國要與富民並舉,提倡「上下俱富」[3],強調「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4]。

孟子則強調仁政管理,其關鍵在於得民,而得民的根本則是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5]儒家學說實質上是一種感化人心的哲學,強調關心人、尊重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調動人的積極性,顯示了濃厚的人本論的色彩。

孟子對君臣關係的論述,也不是一味地強調「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6]這也體現了孟子重視人格平等的超俗品格。

孟子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首先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7]的輝煌命題,將「民」的重要性置於國家的象徵--社稷和君主的地位之上。這是民本主義發展到戰國時代極激進的口號。人民是國家君主存在的根本,統治者必須為民謀福利,否則便可變置江山社稷和帝王君主。

民心民意是衡量統治者政治得失和是否發動戰爭的標準。孟子也從夏桀、商紂喪權**的歷史教訓中得出結論:」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主張實施仁政,反覆強調社會的管理者要「輕刑薄稅,制民以產」。[8]他反對殘酷的剝奪、不義的征討,抨擊「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的極端利已主義。

也正因為這樣的風氣,戰國曆代開明君主、有識之士都把愛民、利民作為治國之道。民心向背,決定興亡。民心的得失向背,同國家的治亂盛衰息息相關,水能推舟,也能覆舟。

也正如荀子所說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民為本,就要求人與人的和諧:

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都肯定我與他人同類,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相愛。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的「人生不能無群」、「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強調要使群居生活免於紛爭,趨於強勝,人們就必須各守職分而彼此和睦;只要社會各階層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夠實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從《馮諼客孟嘗君》,我們也不難看出,「重士」和「以民為本」已經風魔整個戰國時期,同時也正因為這兩個時代風氣,各個諸侯國迎來了學術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的國泰民安。「尊重知識分子」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於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讀《馮諼客孟嘗君》後感

本文寫馮諼客為孟嘗君出麻劃策,幫助孟嘗君在齊國權力交替的局勢中鞏固了政治地位表現了馮諼政治遠見和才能,同時也肯定孟嘗君禮賢下士的夢些品德

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篇文章歌頌了馮諼的政治桌越實際上是一種爭取民心的活動。馮諼的政治遠見,明智遠慮就在於他比較清楚的看到一個政治者儘管一時擁有大量的財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將是十分危險的,

文中主要寫了馮諼的確三件事;1。馮諼初為門客三次彈劍,不斷的索取而孟嘗君都一一滿足,這表現了孟嘗君對下屬態度。2。

馮諼在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時,在薛地當眾燒**收買民心,孟嘗君沒有怪罪之事,3。寫孟嘗君在失掉相位後,回到家鄉受人歡迎並恢復了孟嘗君的相位,還建議在薛地建立宗廟,以長久保護封地,最後寫出了孟嘗君為相數年,無纖介之禍,則是馮諼一系列的策劃起了作用,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現實工作當中,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那種「主」與「僕」領導與下屬的關係,

你是不是上海電視大學楊爾本,楊老師的學生哈,這考試的作文哪能讓別人**呢?

求海底兩萬裡的每一章讀後感或概括讀後感概括

海底兩萬裡 是凡爾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 第一部是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第三部是 神祕島 故事並不複雜 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為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最後發現那是一艘名為諾第留斯號 或 鸚鵡螺號 的潛艇,並且帶著僕人康賽爾和一個捕鯨手尼德蘭,跟隨尼摩 船長乘坐這...

求《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讀後感

讀 童年 有感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 童年 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

求餘秋雨寫的《信客》的主要內容和讀後感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譽,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鄉的青年。這個青年為老信客的誠心所動,終於接受了這份差事。點寫了兩個事蹟,一是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 人的事蹟,二是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這些都說明信客職務的凶險和信客誠實守信 待人寬容 任勞任怨。2 作者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肯定信客,正是為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