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致使國家總體改革目標進退維谷。
由於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優勢,目前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凸顯出來了。向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使全國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偏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型別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也產生了很大差異。東南沿海區域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異,使以市場為導向的巨集觀經濟改革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發生衝突,使國家總體改革方案難以設計與貫徹落實。
2、地方割據現象仍比較嚴重。
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區域間為爭奪緊俏資源而的資源大戰;構築名目繁多的**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並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
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係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係,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洽。
3、不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不足。
對不發達地區而言,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後於沿海發達地區,優惠政策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落後,缺乏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經費不足,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4、「資源換增長」模式普遍存在。
很多地方**用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
2樓:酒秀英蕭酉
1、科技不夠發達
2、產業結構不合理
3、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嚴重
4、基礎設施建設缺乏
5、勞動力素質不高
6、管理不到位等
3樓:匿名使用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高度重視區域發展問題,相繼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區域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近年來,**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的實踐和經驗,與時俱進地作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繼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又相繼作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決策,初步形成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在科學發展觀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當前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發展活力和自主性明顯增強,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增長較快、佈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增強的良好態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需要採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一、正確處理「好」與「快」的關係,努力實現科學發展。近幾年,我國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東部地區堅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著力自主創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環境、體制政策環境明顯改善,發展思路日趨清晰,發展活力競相迸發,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接近或快於東部地區。從生產總值增速看,2023年,增長最快的東部地區與最慢的東北和中部地區增速差距均為2.57個百分點;2023年,東北地區增速超過了東部地區,躍居「四大板塊」首位,增長最慢的中部地區發展速度也明顯加快,與東部地區的增速差距僅為0.
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也縮小到0.06個百分點,而且這幾年增長速度最快的往往是一些中西部省份。從投資、消費和對外**增長來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大多數指標增速已經接近或快於東部地區。
2023年,西部、東北、中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8.2%、33.7%和33.
6%,均快於東部地區的19.7%;西部、東北和中部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增速也均大大快於東部地區。上述新變化,反映出目前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增強,這對於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有積極意義。
當前,各地區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各地更加重視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要汙染的gdp」、「要經濟增長,更要青山綠水」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也應看到,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在經濟發展中,依然唯gdp為上,仍堅持「快」字優先,過多強調gdp增速和財政收入增幅。
究其原因,與現行政績考核體系和財稅體制不無關係。一些欠發達地區認為,要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趕超發展,唯有速度「快」,沒有「快」哪來的「好」,先求「快」再考慮「好」。也有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認為,要保持發展優勢,必須有較快的增長速度。
因此,在現行體制下,仍然有不少地區把追求經濟快速增長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仍堅持gdp第一。
各地加快發展的願望是好的,要始終注意調動和保護各地發展的積極性。但是這種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始終堅持「好」字優先,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真正走上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當前要按照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要求,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由結構性**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巨集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重視以人為本,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必須從體制機制上下工夫,著力完善現行政績考核體系,抓緊建立和完善與地方事權相一致的財稅體制,特別要加快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變。要積極培植地方稅源,壯大地方特別是縣域經濟實力,扶持糧食主產區、貧困地區等特殊型別地區經濟發展,抓緊完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制度。
加快研究建立區域發展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逐步形成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適應的區域政策體系,為實現科學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二、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區域劃分格局先後經歷了沿海和內地兩大區域,東、中、西三大地帶,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的區域總體發展格局。從趨勢上看,區域的劃分和區域政策的制定都是朝著細化的方向發展的,但總體上看,我國的區域劃分仍比較粗糙。
這種劃分只考慮了地理區位,而未從人口、資源、環境等多方面來考慮,因而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區域內部的差異問題,而且容易造成區域之間的政策攀比,最終導致區域政策缺乏差別性,容易趨同化。
為解決區域政策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國家提出了加快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思想。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可以有效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促進形成區域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可以極大增強區域政策的針對性和統一性,促進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形成,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體功能區思想的提出,是我國區域開發戰略和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標誌著***、***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客觀實際。
為此,我們必須按照**的部署,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城鎮化格局,將全國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明確各自的主體功能定位,引導開發方向,規範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新格局。在開展主體功能區劃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一些地區不顧本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密度,一味要求國家將其列入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而不願列入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行為。切實制定差異化的區域政策,抓緊調整和完善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環境政策,尤其要抓緊研究加大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進而明確主體功能區與四大板塊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的相互作用機制,保證區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我國當前存在的不平衡發展問題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4樓:司馬鑄劍
主要表現: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如經濟設施等。
2.地區經濟結構。如第三產業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費。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資源分佈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2.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3.
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4.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5.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80年代到2023年,東部經濟總量佔全國的50.2%-57086%。中部人均gdp佔全國gdp的80%-75%。
西部人均gdp佔全國人均gdp的70%-59%。城鄉差距達到3.2:
1。我國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大體有這麼幾點:1.濟濟發展水平
2.文化發展水平及文化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3.公民政治權利不公平
4.總之,是發展權不公平,改革成果分配不公平(對鄉村和落後地區的不公平也就是城鄉地區不平衡的表現地區發展不平衡
國有制與不平衡發展
生產力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
城鄉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
資源利用與產值不平衡
社會福利分配不平衡
人民意識與經濟增長不平衡
醫療 教育等社會資源分配不平衡
5樓:心平氣和
1、我國社會發展現在也存在不少問題,
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包括東部、中部、西部地域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鄉發展之間不平衡不充分;不同群體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2、具體表現: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不夠足,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夠高,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民間投資增勢疲弱,部分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脫貧攻堅任務艱鉅,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
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在空氣質量、環境衛生、食品藥品安全和住房、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方面,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職能轉變還不到位。
**工作存在不足,有些改革舉措和政策落實不力,一些幹部服務意識和法治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擔當精神不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同程度存在。群眾和企業對辦事難、亂收費意見較多。一些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仍然多發。
拓展資料:
解決好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辦法:
1、以資源流動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進而才會有社會公平,而教育均衡的關鍵在於如何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合理流動,是實現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徑。
我國教育財政投入已經連續幾年超過gdp的4%。2023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預期目標將達到94.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預期目標將達到88.
9%,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預期目標將達到755萬人。因此,困擾教育的關鍵問題已不再是財政投入不足,而在於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當務之急是有效解決區域、城鄉、校際三個方面的不平衡問題。從政策層面看,要堅持國家巨集觀調控與地方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快研究制定有利於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優質教育資源以師資為要,要繼續實施「志願支教」「退休支教」「強弱結對」「高校對口」等教育幫扶工程。從技術層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等技術,進一步增強現代教育的開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優質教育資源真正惠及全體學生。從市場層面看,要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採用公辦、民辦、混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實現各種性質辦學機構互相促進、互為補充,構建有利於教育均衡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
2、以特色發展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就要求教育應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發展。
這也是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各地尤其是發達地區基於文化、藝術、國際化或某一特殊技能的特色教育方興未艾,不少學校因地制宜、找準定位,通過「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等辦學路徑提升教育水平。教育特色發展的關鍵在於實現專業化、差異化、精品化「三化聯動」。
從教育專業化角度看,不同學校要結合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突出自身優勢,針對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生最突出最緊迫的需求提供專業化教育。從教育差異化角度看,在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這就要求學校與之相適應,以差異化的教育培養個性化、多樣化、複合型人才,使「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這一理念真正成為社會共識。
從教育精品化角度看,學校應在專業化、差異化的基礎上,著眼於培養學生迎接新時代諸多挑戰的能力,形成精品化教學內容,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以國際合作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汲取國際先進教育經驗、深化教育國際合作,有助於提升我國教育的競爭力,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在總結提煉中國傳統教育歷史經驗、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大國辦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同其他國家交流互鑑、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我國教育質量。
在我國社會日益走向開放、人民群眾對國際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引進更多的國際高階教育資源,創新教育國際合作方式,積極探索國際教育基地、國際教育園區以及國際學校聯盟等各種形式的教育合作,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
當前我國所面臨的民生問題有哪些我國當前面臨的民生問題有哪些?
一 住房問題 二 物價與收入比例問題 三 貧富差距拉大問題 社會最底層人民權益保障問題 四 社會道德問題 首先,收入差距,貧富懸殊的問題。20多年前,在財富分配問題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那就是中國人不患寡 只患不均。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國人只講平均 不講效率。20多年後,社會財富有了大幅度的...
當前中國面對的困難有哪些,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1 政治體制改革要求迫切 2 老百姓過更高富裕生活 3 誠信缺失道德缺失問題 4 環境惡劣汙染嚴重問題 5 貧富分化為富不仁問題 6 維護海權周邊威脅問題。1 釣魚島和南海問題 2 改革觸及富翁利益問題 3 政治體制改革問題 通貨膨脹 貧富差距拉大導致一些極端社會現象出現。比如仇官 仇富 砸日系車環...
我國當前園林綠化建設中面臨哪些問題
1.盲目追求反季節栽植 現如今,很多城市盲目追求反季節栽植,難以促進城市園林良好的發展。要想實現鄉土樹種較為良好的生長,有效營造鄉土植物景觀,需要考慮季節方面的變化。所以,對於絕大多數鄉土樹種而言,難以真正實現塑造反季節景觀。一些城市不惜花費重金盲目引外來優質樹種,不僅導致建設資源大量被浪費消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