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意思是:一封信雖輕,但要攜帶千里之遠,對於千里跋涉的人來說在精神、體力上都是負擔。是說東西雖然很輕,但走的路程遠,也會覺得沉重。
「千里不捎書」是一句古代民間俗語,全句是「千里不捎書,萬里沒輕擔」。
一封信雖輕,但要攜帶千里之遠,對於千里跋涉的人來說在精神、體力上都是負擔,輕擔遠路也是重負擔。千里不捎書,就喻指請人幫忙要量他人之力而行,不要讓他人為難。
在古代的歲月當中,交通是一個最大的麻煩。古代平民是不享用國家的郵政系統的,信件一般都是託回家的同鄉,順路的旅人捎帶回去。
古時出自鄉間的讀書人進京趕考,山路崎嶇,所有的交通工具加在一塊無外乎就是自己的雙腳、坐船,還富裕點的就是騎驢騎馬,離得遠的沒有幾個月甚至半年根本到不了。
讀書人輕身上路,帶著的只有自己的學識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那時的出門在外的商人與農民了。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1、鴻雁傳書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凶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凶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2、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
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裡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3、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
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4、紙鳶飛空
紙鳶即風箏,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於戰爭。
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戰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製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今南京)內的臺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2樓:我是誰
「千里不捎書」的意思,是說旅人離家太遠的話,儘量不要委託別人往家裡捎書信,因為路途遠,捎信的人一般要走上幾個月的時間,身上帶著別人重託過的書信,怕丟怕撕怕爛的,對人家是個心理負擔。這是古人換位思考,替別人著想的一個典型例子。
「千里不捎書」是一句古代民間俗語,也做作「千里不捎針,」全句為「千里不捎針,萬里沒輕擔。」
「千里不捎針」出自當代樑信《萬能與萬惡》三:「你想想,二百五十里連續行軍之後,兩條腿已經像灌了鉛似的邁不開了,腿肚子像刀割,兩肩像卸下了似的疼痛難忍,小小揹包不超過八市斤,就有千斤重!這時才懂得這麼一句話:
『千里不捎針。」』
意思是:路途遙遠的話就不要給別人捎帶一書信,因為山重水複、跋涉千里容易遺失。而萬里沒輕擔,意思則是路遠了,再輕的擔子擔久了也會讓人感覺很重。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平民是不享用國家的郵政系統的
信件一般都是託回家的同鄉,順路的旅人捎帶回去千里不捎書
就是說路太遙遠的話就別叫人幫忙帶信了,因為那麼遠的距離即使一封書信對別人而言也是個負擔
喻指請人幫忙要量他人之力而行,不要讓他人為難
4樓:網路收藏愛好者
因為:路遠無輕載,所以:千里不捎書
也就是,路途遙遠,不堪負重,即使幾張紙也會覺得很重,所以路途太遠,就不給捎帶書信了
5樓:桂花引蝴蝶
就是說路太遙遠的話就別叫人幫忙帶信了,因為那麼遠的距離即使一封書信對別人而言也是個負擔
喻指請人幫忙要量他人之力而行,不要讓他人為難
6樓:匿名使用者
書在古代是很沉,很貴重,而且容易破損.所以去外地一般不捎帶書籍.即"千里不捎書".啦!
7樓:南無阿里
原來的書使用竹子做的,叫「竹簡」,很沉的。
8樓:山竹少女
可能是因為有手機了吧
「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是誰說的?
9樓:半闕相思
1、這首詩是清朝時期張英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名叫《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
2、張英(1637—2023年),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3、寫詩緣由: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
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
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10樓:匿名使用者
1、作者出處
是清朝的張英說的,出自《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
2、這句話的由來
張英當了官後,為官清正剛正不阿。他對自己家裡人要求很嚴,不許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為非作歹,因此清名遠播官聲極佳。
有一次,他家的鄰居蓋房子,把牆腳下到屬於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準備將原來的房屋擴修一下,這樣兩家自然要發生爭執。於是家人立即給舒芬寫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預。
張英接到家書後立即給家人寄去一首詩,即是本詩。
11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這首詩的出處,主要有以下五種:
傳說一:
桐城縣誌記載: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做官.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後吳氏建房子想越界佔用,吳氏想佔用兩家之間的公共隙地建房,勢必影響了張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
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寄書京城,告訴張英之此事.張英閱罷,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得到張英寄回的信,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謂「六尺巷」.兩家禮讓之亦被傳為美談。
其實,關於這首詩的出處,還有清朝"曾國藩"版之說。但僅桐城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據可考,有地可尋。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時仍為張英子孫住宅,且張英一生為人寬厚,晚年歸隱龍眠山時,與鄉民友好相處,或遇挑柴人,都以禮相讓,讓牆的事屬張英,實為可信。
傳說二:
這裡曾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為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另一家姓萬,家主為地方權貴,人稱「萬大老爺」.此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
好歹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孰知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此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均欲將各自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裡。
龔、萬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龔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的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無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干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再說遠在京城的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後,見訴,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其婦人乃一知書明理之人,聞情後淡淡一笑而勸道:「相鄰相爭,只為一牆,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當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龔大人聞妻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龔家人接到龔大人來書,拆開一看,見書僅詩一首.詞曰:
「千里來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龔家人見言,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
龔家一反當初的舉動,使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餘,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牆退建三尺.這樣一來,使得龔、萬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為「龔萬巷」,也即後來改稱的「龔彎巷」。
傳說三:
清朝康熙年間的大易學家、理學家胡煦(1655—1736)在京為官時,收到家信,老家與鄰居為房屋地界發生糾紛,以至中間巷道狹窄幾乎不能走人.胡煦當即寫下上面詩句,託人帶回家中。
於是胡家在原來爭辯的基礎上朝裡讓了三尺,鄰居非常感動,也朝裡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於是時人稱此巷為「仁義巷」。此故事在光山縣幾乎家喻戶曉,已被載入《光山縣誌》。
傳說四:
明朝鄭板橋說.鄭板橋的弟弟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地,彼此互不退讓,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鄰居知悉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傳說五:
話說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吏部尚書名字叫做郭樸,為人清高廉潔,頗受時人推重.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來的書信,信中提到鄰里建屋,與他互爭一牆之地的情形。這件事已經纏訟多年,始終無法獲得解決.
所以,他想請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義,向地方縣官施加壓力,如此一來,定能平息紛爭。
郭樸看完,笑了笑,只寫了一首詩答覆他的弟弟: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於是主動讓出一牆,想不到鄰居也是客氣地讓出一牆。兩家彼此讓出一牆,便在原地空出一條巷道。後人便將該處稱為「仁義巷」。
起亞千里馬有火有油不起車,千里馬冷車啟動不著車沒有火怎麼辦?
汽車打不著火什麼原因?1 檢視電瓶是否有電。可能是由於長時間大燈未關等原因造成的虧電或是電瓶壽命到期,一般建議2年就及時更換電瓶。另外加裝氙氣大燈 高功率音響 等也是造成車輛電路故障的原因。車輛沒電的情況很好檢查,按下喇叭就知道了。2 看看是否有油。以前和朋友去去救援過一輛車,油表顯示已在紅線以下,...
三更有夢書為枕,千里懷人月在峰 出處
1 三更有夢書當枕 千里懷人月在峰 都是琦君文集名。琦君曾提到她老師說要達到 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 意境,至少說明 已有該句。2 琦君,1918年生,臺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打一動物。保崗千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打一動物,保崗 千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是什麼意思?風 是 你是如何知道在千里之外,是沒有風雨的晴天?的意思。原文 中秋月二首 其二 唐 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譯文 天上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