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的賞析是什麼

2021-03-07 18:38:22 字數 5591 閱讀 2900

1樓:辣媽菲菲

八年級上冊第12課《野望》講解。分析詩歌,把握主旨。

2樓:韓琴

《野望》一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首聯借「徙倚」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全詩原文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白話文釋義: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擴充套件資料

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首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併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

3樓:子虞

賞析: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

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裡默默唸著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複雜抑鬱。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

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頸聯,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襯托詩人的鬱悶孤單的心境。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鄉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場景。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的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多麼安逸的場景,多麼令人陶醉的畫面啊。

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麼也沒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聯,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詩人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

詩人唱著《采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志。

5樓:活呆呆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仰鬱的心情.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

從貴婦堆裡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6樓:匿名使用者

二次三番兩次三番兩次三番五次的信任你有沒有想過我的天哪呢?.

7樓:賤神

。。。。。。。。。。。。。。。

關於《野望》(王績)一些賞析 5

8樓:匿名使用者

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馬~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答案:1、日暮時分,站於東皋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一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沉,紅霞映天,餘暉鋪灑在每一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靜穆和安詳。

放牧的人趕著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著馬,馬上馱著獵物也回去了。

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

(景與人)動靜結合,活現一幅濃濃的秋暮晚歸圖。

(關於「采薇」,你得知道:

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薇,是一種植物

關於王績,你得知道:

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隱。以琴酒詩歌自娛。)

2.「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通過追懷古代的賢人伯夷和叔齊,認為只有他們是和「我」同類的。

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

9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表達了詩人帶著不滿於社會黑暗,不願意墮身委服於現實名利之心退隱山林,然世人無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和苦悶惆悵之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野望 王績 285 唐 五律 王績]]>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閒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註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

徘徊彷徨。(3)落暉:落日的餘光。

(4)犢:小牛。采薇:

《詩經.召南.草蟲》有:

「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

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餘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鬱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

從貴婦堆裡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幫忙賞析王維的《新晴野望》,王維的《新晴野望》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呢?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這首詩描寫雨過天晴後野外的秀美景色。開篇兩句概寫 新晴 景氛,雨後初晴,空氣清新,天空中似乎一塵不染,極目遠望,則似乎原野較平日更為開闊,突出了雨後的特點。以下具體寫景。詩人眼前是一座臨水的小山...

信長之野望13天道的攻略,求信長之野望13天道攻略

沒特產就修路啊 把路連線到鐵 牧場 皮布 木材這些地點 或者去蠶食其他家的這些資源 兵種。如果你不會編制的話可以自動編制。打仗又不是靠技術高。你有四支部隊是不 六角家就觀音寺城是不 陣型換成包圍就行了 總體來說 天道的難度比革新低多了。很簡單 唯一麻煩的就是歷史事件。條件還多得很,有時還要靠rp 你...

詠柳曾鞏賞析,曾鞏《詠柳》的原文賞析是什麼?

曾鞏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作者介紹 曾鞏 1019 1083 字子固,建昌南豐 今屬江西省。宋仁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詩也寫得有特色。所寫七言絕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說明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