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由共和制轉變為帝制的主要原因是選擇題

2021-03-07 18:58:50 字數 3902 閱讀 9927

1樓:聖託電器

古代羅馬因其奴隸制度的充分發展成為了古代世界最典

型的奴隸制國家。在古代羅馬完成對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後,羅馬由共和國走向帝國,繼而在政體上由共和制走向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元首制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羅馬共和國、共和制向帝國、元首制過渡的必然性:

其一,古代羅馬的對外擴張;其二,羅馬對外擴張後國內經濟的發展;其三,羅馬軍事制度的變革;其四,階級關係的變化即騎士階級的興起和階級矛盾的激化;其五,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其六,羅馬社會公德的變遷。

首先來分析第一個方面,古代羅馬的對外擴張。之所以把羅馬的對外侵略擴張放在首位,是因為後面所論述的幾個方面的變化很多都是羅馬對外擴張所帶來的影響。從公元前3世紀中期開始,羅馬共和國在統一義大利半島的基礎上,先後通過布匿戰爭、西班牙戰爭、馬其頓戰爭等完成了對迦太基、西班牙、希臘和小亞細亞的征服。

這使得羅馬共和國的疆域橫跨歐、亞、非三洲。李懷國在他的《古羅馬共和制帝國芻議》一文中指出:所謂的「帝國」是指國家的規模超出了原來的自然地理界限和民族界限。

所以說,此時的羅馬已經成為了一個城邦共和制下的「帝國」。國家版圖的日益擴大,**和地方、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積壓,必然要求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來對國家進行統治。

第二個方面,羅馬國內經濟的發展。先來看第一點,羅馬的對外擴張和掠奪促進了羅馬國內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羅馬人從被侵略者手裡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侵佔了大片土地,虜獲了大批的奴隸。

這就為羅馬奴隸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時的奴隸勞動帶有明顯的商品生產的性質。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說它是「以生產剩餘價值為目的的奴隸制度」。

經濟決定政治,此時羅馬國內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發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變革與之相適應。第二點,經濟上的另一個主要變化就是大地產的形成和小農的破產。大征服以後,羅馬的貴族集團以權謀私侵吞征服地,並且與騎士集團一起在農村兼併土地。

這種做法使得一度緩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銳起來。因此所造成的小農破產的現象促使了流氓無產者的出現,並且直接動搖了羅馬城邦共和制的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第三個方面,羅馬軍事制度的變革。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是羅馬共和國公民兵制的基礎。以自由民為主的羅馬公民兵曾在對外擴張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大地產的形成和小農破產現象的越發嚴重,公民兵制無兵可徵。這直接影響到了羅馬軍隊的兵員和戰鬥力。朱古達戰爭中羅馬軍隊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無法適應現實的要求。

馬略上臺後採取了果斷的措施,改徵兵制為募兵制,延長兵役的期限,擴大並穩定了羅馬的兵源,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但是軍隊從公民變成了職業軍人,是軍隊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將可私兵現象的出現為某些政治家利用軍隊實現其政治抱負提供了可能。

軍事制度變革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政權的產生。

第四個方面,階級關係的變化。首先來看第一點騎士階層的興起。早在公元前6世紀後期塞爾維烏斯改革之後,騎士就已經出現。

但當時他們只是貴族階級的一部分。在羅馬對地中海世界的征服過程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致力於發財致富的騎士們富有起來。

羅馬在完成對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後,在地方行省上實行包稅制。如此一來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貸者充當的包稅商人,而這一部分人大多數出自騎士階層。這時,騎士已經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特經濟利益和政治主張的社會性階層。

它逐步取代了新貴族,成為了僅次於元老階層並有能力與之相對抗的金融貴族階層,並開始演變為國家重要的階級基礎。第二點,階級矛盾的激化。羅馬「內戰時代」的兩次西西里奴隸起義,是在階級矛盾激化,政治鬥爭激烈的背景下爆發的。

它標誌著羅馬共和制向元首制過渡的開始。公元前73年爆發的斯巴達克奴隸起義,進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機,迫使統治階級認識到必須尋找一種新的、更為有力的統治方式來加強對國家的統治。

第五個方面,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即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和共和政體採取了一系列企圖逆轉小農破產現象的措施。但最終因無法與強大的貴族反動勢力想抵抗,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

馬略上臺後推行的軍事制度改革為以後蘇拉**的出現鋪平了道路。蘇拉通過各種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羅馬歷史上的第一個**統治。他加強了對元老院和立法權的控制嚴格了高層官吏的升遷制度,剝奪了保民官的權利從而大權獨攬。

蘇拉開創了埋葬共和制的先例,推動了羅馬政體轉變的歷史程序。「前三頭同盟」瓦解後,愷撒成為了羅馬歷史上的第二位**者。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既維護了國內所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又擴大了羅馬的統治基礎,適應了共和制向帝制轉變的歷史趨勢。

屋大維在羅馬建立了個人軍事**統治,並接受了具備個人**性質的絕對權力,採用「元首」這一稱號對帝國進行統治。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了「奧古斯都」的尊號。羅馬帝國的歷史從此開始。

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最終促成了羅馬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轉變。

最後,來看一下第六個方面,羅馬社會公德的變遷。在羅馬征服地中海之前,羅馬公民道德高尚、民風淳樸。隨著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階級矛盾的激化。

羅馬共和國內的破產小農成為權貴門客或流氓無產者,形成了羅馬國內社會的一個寄生階層。羅馬公民貪圖利益的風氣迅速發展,併產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傾向。這使的軍事**者更有可能獲得公民的支援,從而確立政治**統治。

綜上所述,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經濟上,大地產的形成和小農破產所導致的小農經濟的瓦解,破壞了城邦共和制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共和制向元首制過渡的根本原因。

軍事上,羅馬軍隊性質的變化,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建立在狹小城邦基礎上共和政體,已不能在適應龐大帝國內部階級關係和社會矛盾的深刻變化。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最終促成了共和國向帝國的過渡。

2樓:正康三年

1、羅馬由共和制轉變為帝制的主要原因是:版圖急劇擴大。

古羅馬共和國是由一系列的羅馬城邦組成的聯邦,各城邦的實力相近因此只能採取共和制。到共和國後期由於經濟發展和對外戰爭的影響,權力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地區取得了遠遠強於其他城邦的地位和實力,由此導致了共和國末期的內戰,最終凱撒擊敗對手取得了共和國的政權,共和國變成了帝國,權力集中於皇帝之手。

2、古代羅馬由共和制轉變為帝制,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

從表面上看,共和制是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一種民主政體,而帝制則是以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個人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政治體制,從共和制到帝制,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不復存在,似乎是歷史的倒退。

事實並非如此。羅馬的共和制是建立在城邦基礎上的共和制,它的民主權力之授予羅馬公民——原羅馬氏族成員以及不斷吸取進來的部分外邦自由民,具有很大的侷限性。隨著版圖的擴大,區域內民族成份和人數的增多,奴隸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羅馬共和國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也日益複雜地相互交織在一起,並逐漸演變到危機四伏的程度。

雖然,統治集團曾一再通過擴大公民權的辦法來緩和和羅馬人與非羅馬人的矛盾,但是收效不大。推行高度集權化的軍事強人政治,建立羅馬帝國,是突破城邦狹小的統治基礎,吸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上層貴族參加各級官僚機構,擴大統治基礎的現實選擇,是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

3樓:希臘羅馬腓尼基

羅馬到了共和末期,版圖逐漸擴大,統治的地區人民大增,原先的共和制已不能滿足統治的需要共和制主要應用於國小民寡的時代,元老院的決策和公民大會的決議才能發揮作用,到了共和末期,只有一位強大有力的君主才能統治的了這樣大的國土,帝制應運而生

4樓:無極小屁孩

古羅馬共和國是由一系列的羅馬城邦組成的聯邦,各城邦的實力相近因此只能採取共和制。到共和國後期由於經濟發展和對外戰爭的影響,權力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地區取得了遠遠強於其他城邦的地位和實力,由此導致了共和國末期的內戰,最終凱撒擊敗對手取得了共和國的政權,共和國變成了帝國,權力集中於皇帝之手。

5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了解轉變成帝制的標誌:屋大維自稱共和國元首。首先排除cd。因為沒有人,只是屋大維一人,所以排除b。自然是a。因為改變稱帝之後,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版圖的擴大。

6樓:陳曲勝

那時的共和制和現在比不健全,越到後期它的弊端就越多的暴露出來,然而這些弊端卻一直沒有解決,於是導致了共和倒退的結局

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關係,君主立憲制與共和制的區別?

君主立憲 來制與共和制自的區別 1 共和制是以議會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君主立憲制則是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其權力由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2 產生的條件不同。共和制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而君主立憲制是資產...

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有什麼區別

前者是君主統而不治沒有實權,行政大權交給內閣和議會 民主共和制 是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 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共和制和責任內閣制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 資產階級代來議制指的是資本主義國自家普選基礎上產生的代議機構及其活動原則 方式等制度的總稱。代議制是政治制度的一種。資產階級共和制是資本主...

英國為什麼為君主立憲制而不設立共和制

我覺得其一是革命時間較早,暫時沒有共和的條件 最早的荷蘭 英國都是立憲制 其二是當時革命程序所決定。英國的革命沒有法國那麼激烈,最後還叫不流血的 光榮革命 當時封建勢力還有很大的實力,新興勢力實力也不見得很強,即使勝利了,也損失嚴重,社會動盪蕭條,這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因此新興勢力與封建勢力妥協,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