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的下一句是什麼

2021-03-08 15:47:38 字數 1400 閱讀 2550

1樓:逗比逗無悔

「聞過則喜」沒有下一句。

聞過則喜意思是: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出處】: 春秋 孟子 《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譯文: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禹,聽到善言,就拜謝。偉大的舜又超過了他們,好品德願和別人共有,拋棄缺點,學人長處,樂於吸取別人的優點來修養自己的品德。

舜從當農夫、陶工、漁夫,直到成為天子,沒有哪一點長處不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吸取眾人的長處來修養自己的品德,這又有助於別人培養品德。所以,君子沒有比幫助別人培養好品德更好的了。」

擴充套件資料

典故:春秋時期,有個人叫高繚,他為人謹慎,在齊國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從來沒有犯過錯,但晏子卻無緣無故把他辭退了。

晏子說:「我是一個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斗來彈,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但是如果別人不給予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

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足足三年,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所以,我把他辭退了。」

可見,晏子喜歡人指出他的過失,他認為,指出上司的過失,是手下的責任,否則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是毫無用處。

2樓:戈恆史樂

古之君子,聞過則喜,今之君子,聞過則怒。

孟子曰:「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3樓:定水翦倩美

聞過則喜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én

guòzé

xǐ。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宋·陸九淵《與傅全美書》:「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4樓:潔一哥

「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宋·陸九淵《與傅全美書》

大意:聽到別人說自己有錯應當高興,知道自己的過失應當不隱諱,而改正自己的過錯應當毫不害怕。

孔子的**子路是個謙虛的人,孟子曾誇獎他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南宋的思想家陸九淵用這一典故,擴充了關於知過必改的含義,提出了三層意思。

1、不怕人指出錯誤

2、知道錯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細分析錯誤的由來

3、堅決地改正錯誤。

「不憚」兩字很重要,是指不怕別人的議論,不怕丟面子,不怕改過的困難。做到這三點,就會不斷完善自己。

兼聽則明 的下一句是什麼,兼聽則明,下一句是什麼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釋 義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出 處 漢 王符 潛夫論 明暗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舉例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辯明是非得失 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作出錯誤的判斷。漢代王符 潛夫論 明暗 ...

“最喜小兒無賴”下一句是什麼

最喜小兒亡 w 賴,溪頭臥剝蓮蓬。原文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茅簷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 相媚好 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 溪東,中兒正織 雞籠。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2.整首詩詞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簷低 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

學而時習之的下一句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下一句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 孔子說 學到待人處事的道理並適時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論語第一句,學而第一的第一條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二條是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您好,學而時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