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16貝貝愛
拼作:shèng
乘部首:丿部,部外
筆畫:9畫,總筆畫:10畫,五筆:tuxv,倉頡:hdlp,鄭碼:mftr
釋義:1、古回代稱兵答車,四馬一車為一乘:乘輿。千乘之國。
2、古代稱四為乘:乘矢。乘壺。「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3、中國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乘」,後通稱一般的史書:史乘。野乘。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乘正[chéng zhèng]
依據正道。
2、乘策[chéng cè]
騎馬。3、乘鸞[chéng luán]
傳說春秋時秦有蕭史善**,穆公女弄玉慕之,穆公遂以女妻之。
4、乘潮[chéng cháo]
趁著潮水行船。
5、乘楂[chéng zhā]乘槎。
2樓:香閣閣
許多古代漢語讀bai音與現代漢語讀音已du經有很大差zhi別傳統一點dao
的話是讀 sheng ,大 sheng 佛法版。
如今大家都讀cheng了
但是,佛權法中的「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在古代詞典中:乘,sheng四聲:表量詞,兵車,一車四匹馬拉叫「一乘」,而佛法中說「乘」也為承載之意。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盤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所以,我個人認為,讀 sheng 是名詞,解釋為車乘,表運載工具;而 cheng 是表動作,表運載的狀態。從一個小小的讀音就可以看出,古代的解釋與今人所理解的已經大相徑庭。但是從字義的角度來講,我個人認為應該讀 sheng 更為精確,畢竟我們學佛,佛法其實也是種工具,當我們到達彼岸的時候,學佛的動作已經停止,但是佛法依然存在。
而我從小接觸佛法,父親教的也是這個音。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怎麼讀看您個人愛好了。
好,阿彌陀佛!
3樓:清風綠荷不自意
發「成」之音。 乘者,車也,亦即匯入解脫之路上的承載工具。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乘"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讀cheng 二聲
「大乘」的語意,謂大型的交通工具
所謂小乘(hi^naya^na),意指採用劣小的交通工具馳向涅盤之彼岸;不強調救濟世人,只專心致力於自己的道業。『
這是釋義的**文章 你也可以看看
第一,就哲學思想而言,小乘佛教不完全否定事物現象的實在性,大乘佛教則否認事物現象的實有性。說一切有部主張「我空法有」、「法體恆有」,三世法、有為無為法均有實體;根本上座部主張現在法有實體,過去未來法無實體;犢子部非但承認法有,更提出「補特伽羅」,變相承認「我」,是典型的「法我俱有論」;經量部認為現在法實有、過去未來非實有,又提出「一味蘊」作為輪迴主體。大乘佛教哲學的標準模式是「我法兩空」,不僅人生現象沒有主體,而且一切事物現象都沒有自體規定性,勝義上是空。
第二,就修行內容和目標而言,二者有不同。小乘佛教的修行內容是三十七道品,把證得阿羅漢果、求取個人解脫(自利)作為最高目的。大乘佛教一般以四攝六度為主要修行內容,認為「個人解脫」在終極意義上說是不存在的,把成佛、普度眾生(利他)作為最高目的。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小乘有「四向四果」等修行階段;大乘修行人一律稱為菩薩,任務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而言則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等覺五十二位。小乘佛教把涅盤看作脫離生死輪迴的超然狀態,「灰身滅智,捐形絕慮」;大乘佛教強調「無住涅盤」,涅盤就是消除無知,「涅盤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第三,就「佛觀」而言,小乘佛教一般只承認釋迦牟尼佛,偶爾談及「過去七佛」;大乘佛教認為過去成佛的人無數,現在是佛的人無數,未來成佛的人也無數。另外,小乘佛教一般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現實世界的精神導師,而大乘佛教則把佛的威神、勢力說得無限廣大,形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觀念。
參考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乘佛教》
「大乘」(maha^ya^na),音譯為摩訶衍那或摩訶衍。乘,為『衍那』(ya^na^)的意譯,指車子,或泛指交通工具。『大乘』的語意,謂大型的交通工具。
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後所發展出來的新興佛教運動,或指此一運動中之佛教內涵而言。
佛教教團在佛陀滅後百餘年間,一直都是和合一致的,後因發展到印度各地,而在經典與教理的解釋上產生異說,日常之戒律生活也受各地氣候風土與風俗文化影響,發生變化。到西元200~300年間,乃逐漸**成十八個(或說二十個)部派,此即所謂的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雖然有革新派與保守派之別,但大抵皆屬形式主義者。彼等固守教理與戒律之形骸,逐漸與一般民眾形成藩籬。為祛除此一弊病,並恢復佛教之真精神,在革新派之間乃逐漸興起革新運動,其推動者即自稱其教團為大乘或菩薩乘,而貶稱傳統保守的佛教為小乘或聲聞乘。
大乘之興起約在西元前一世紀,由於此新興教團擁有甚多共鳴者,因此其教勢乃迅速擴大。而隨著時代的進展,大乘佛教也逐漸產生變化。其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1~300年)、中期(300~700年)與晚期(700~2023年)。
初期大乘佛教有許多大乘經典產生,如《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皆以信仰、實踐為中心。
部派佛教與初期大乘佛教各有其特徵,相異之處約有六點∶
(1)部派佛教以證得阿羅漢為最高理想;初期大乘佛教則以成佛為最高目的。
(2)部派佛教以業報輪迴之苦為主要命題;初期大乘佛教則誓願進入惡趣,以救渡眾生。
(3)部派佛教主要在追求自我的完成;初期大乘佛教則以救濟一切眾生為主。
(4)部派佛教較拘泥於聖典之文句;初期大乘佛教則以『空』的態度,遠離執著,對聖典文句之解釋,較為靈活。
(5)部派佛教以學問、理論為主;初期大乘佛教則以信仰、實踐為要。
(6)部派佛教是出世的出家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則是勝義的在家佛教。
初期大乘佛教之集大成者是龍樹、提婆等。尤其是龍樹,被後世譽為大乘佛教之祖。
中期大乘佛教的經典,可分為三個系統∶(1)如來藏思想系統,有《如來藏經》、《勝鬘經》、《大般涅盤經》等。(2)屬阿賴耶思想系統的《解深密經》等。(3)綜合兩種思想的《楞伽經》等。
這些經典對哲學思想的強調更甚於信仰實踐。因此,以這些經典為基礎,後來又產生了許多純粹的哲學著作,例如∶阿賴耶識系統的《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如來藏系統則有《寶性論》、《佛性論》等;兩者的綜合則有《大乘起信論》等。此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無著、世親、陳那、**等人。
如來藏思想考察的是心的本體,**吾人何以能夠追求理想、完**格;而阿賴耶識思想則從現象的層面,考察心性向上或墮落的作用。前者謂為法性說、心性說,後者稱為法相說、心相說。第三種學說則綜合性與相,唱說性相融合。
以上所述,可以稱為廣義的瑜伽行派。到了中期大乘佛教的末期,另有受龍樹學說影響的中觀派興起。此二大思想主流成為當時大乘教法的代表。
晚期的大乘佛教,除了繼續前期的學問研究外,更有真言密教的興起。真言密教的出現,是為了掙脫學問研究之流弊,併力圖恢復信仰、實踐的立場。因此,印契、真言、陀羅尼、曼荼羅等遂成為顯示其教理學說的主要方式。
此一時期的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以及為數甚多的陀羅尼及儀軌。然而,此深遠穩健的密教,後來與卑俗猥雜的民間信仰結合,喪失了佛教的真精神,墮落為左道密教。(按:
此說值得商榷)
以上三期的大乘經典與論書,在成立之時即陸續傳入中亞、中國、日本及**,各地區所接受的大乘佛法,也有初、中、晚期之差別。有些地區以初期大乘為主(如中亞與中國),有些地區以中晚期為主(如**)。
參考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對稱。又作南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指上座部系的十一部派及大眾部系的九部派(即所謂的小乘二十部),及其所屬的經律論典所說的教義。
所謂小乘(hi^naya^na),意指採用劣小的交通工具馳向涅盤之彼岸;不強調救濟世人,只專心致力於自己的道業。『小乘佛教』之稱,是自認為是菩薩佛教的大乘家,對長老上座的羅漢佛教的貶稱,因此,小乘方面,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小乘。如站在歷史角度,則對小乘佛教的正確稱呼,應該稱之為部派佛教。
印度在阿育王時代開始時,佛教即產生部派**,各部派均傳持各自的三藏,特別是在論藏方面,往往可顯示出自派的教理特質。但是,在紀元前後,尤其是貴霜王朝以後,部派佛教中的革新派及若干守佛塔的在家佛教徒,發起了大乘佛教運動。他們將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而尊稱自己為大乘。
印度舊有的佛教部派受到國王、藩侯、富人的援助,而擁有龐大的財產及莊園,其社會基盤是安定的。比丘們生活在巨大的僧院內,專心於坐禪及繁瑣的教理研究,其態度也是獨善的,是強調自度的。相反的,大乘佛教徒創作出新的經典,並發現作為歷史人物的喬達摩的精神具有菩薩道思想。
因此,他們不論出家、在家,均強調利他行的實踐。這是在宗教內涵上,大小乘之間的最主要差異。
現在,傳到我國、朝鮮、日本或**等的佛教,是大乘佛教;錫蘭、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則是上座分別說部的佛教。後者以巴利語三藏為正依。他們不承認大乘佛教,而自稱為上座部,因此如果以地理來區分佛教,則可用『北方佛教』與『南方佛教』,來代替大乘與小乘的稱呼。
我國曆代的佛教,以大乘為主,但這並不意謂從古迄今都不曾產生過對小乘佛教的信仰。南北朝時代,我國佛教界有不少人曾從事小乘思想的鑽研,因而產生了弘揚毗曇以及俱舍思想的學派,而且也有少數僧人不信大乘教法,此外,也有人大小乘兼弘並信。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的漢藏佛教信仰圈,都盛行大乘教法。但是雲南地區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由於受到南方佛教的影響,迄今仍然信仰小乘教法。
二十世紀以後,國際佛學界的研究成果,使世人確信原來為小乘教團所信的經典(《阿含》或《尼柯耶》)內容,遠比後來出現的大乘經典更為接近釋迦牟尼的弘法史實,因此,『迴歸原始佛教』的呼聲,也日漸升高。雖然原始佛教與小乘佛教並不盡同,但是二者在所信經典上,則並無二致。就這一點而言,小乘佛法的地位似有逐漸擺脫前此被大乘貶斥為低劣角色的趨勢。
————————————————
按:「唐僧取來的是大乘佛法,之前傳來的是小乘佛法」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估計是受《西遊記》的誤導。大乘佛法早在東漢時就由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梵 lokasema)法師傳過來了。
魏晉玄學的後期衍生了「佛玄」的討論,其中六家七宗的般若學與《肇論》是其結晶。這也是常識,而其中的般若學即屬於大乘佛教。玄奘法師的主要佛學貢獻是系統譯出了對法、因明、中觀、唯識的經典,較以前的翻譯而言,規範性和整合性大大提高;以**唯識作為標準;創立了法相宗,從而消解了之前地攝二師關於心識的爭論;建立了系統的中國佛教邏輯。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不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聽淨空老法師的認識佛教,先把佛,教,佛教搞清楚,再來理解大小乘!大乘自利利他,偏利他。小乘以自利為主急於求得解脫。小乘佛教,只度自己,以修成阿羅漢為止,大乘佛教,要度化世人,證果位菩薩和佛。什麼叫大乘和小乘?摘自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
大家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看法,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 空 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個人建議別執著執著於大...
大乘小乘和藏傳佛教的關係,藏傳佛教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至於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 八正道 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 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 和辟支佛果 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 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