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賤九命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空”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
個人建議別執著執著於大小,二者都不錯,有人喜歡直接的,有人喜歡文學優美,直接的需要腳踏實地的修,文學優美的需要慢慢的悟入,二者最終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中國譁眾取寵的人多了後,吹得過份了而已,真正的大乘經典都是很好的,譬如般若部,寶積部,法華部等等,原經典也是很好的,有幫助的,特別需要提到的,大乘的妙法蓮華經中,說到佛讓了半座,其中有深意,很妙,很好,也很高,這個時代,只要對咱有幫助的就成,別執著什麼大小乘了。
祝您快樂
2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利眾生。
小乘,利己。
3樓:求真齋
解脫的方式不同罷了:佛具足四種涅槃:
(一)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
(三)自性清淨涅槃:
(四)無住涅槃
四種涅槃中,小乘聲聞與緣覺之道,入無餘涅槃!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懂得了什麼是“不二法門”,又何必要在意大或者小的名相呢?凡有執著就有煩惱,知道運用便是解脫。
5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是一樓,大乘是二樓,就是這麼個關係。沒有基礎就想直接上天,做夢。
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1、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不同
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2、在修持方法上不同
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3、在教義學說上的主張不同
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
大乘佛教則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
7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的發心和動機,是重在個人自己的修行為主,所以就被稱為自了漢,最高只能達到阿羅漢果位,斷了一切煩惱,這樣的成就,已經是脫離了六道輪迴了。
大乘的發心動機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發大願,要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也就是普渡眾生為主。大乘也可以說是心量大,故能達到菩薩果位,最後就能成佛了。
簡單的說,小乘是獨善其身,大乘是普渡眾生,區別在此。
8樓:匿名使用者
究竟什麼叫大乘佛教、什麼叫小乘佛教?他們之間有些什麼區別呢?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9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什麼上座部,大眾部等,也沒有什麼南傳,北傳,大乘和小乘的分別。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的詮釋的差別所致。僧團當時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沒有多大的差異。
南傳佛法是肯定我們個人的修行,不依賴佛、菩薩、**神等的參與,這一點是具有極積的意義的。
教派的爭辯是無謂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別是大眾部佛教徒強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認這種分法。從律藏來看,屬於上座部系統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巴利律];屬於大眾部只有[摩訶僧只律]。雖然在經典裡[根本有部律](卷45)及[雜阿含769經]曾提到大乘之名,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雜阿含604經]以修行四攝法的稱為大士,在[增一阿含經](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法,根據口耳傳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北傳佛教在理論的發揮上可說超過了南傳佛教,但在實踐上,我們不可以一概而論,認為北傳地區就是大乘的,而南傳地區就是小乘的;這些都是無謂的,現在中國佛教空前興盛的是念佛,素食與空談,這可以從網頁上的言論上清楚看到,而對生老病死的切身問題都沒興趣了。
南傳佛法教義簡單樸實,義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賴宗教儀式,或是祈求天神**;充分肯定個人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修習、徹底開發我們心靈裡寶貴的智慧和慈悲;於今生人世、講求踏實、明白因果業報的道理,尋求向善覺悟的道路;淨化我們人生的生活。佛說∶“我們是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
南傳佛法是部派佛教時期的佛法,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的詮釋的差別所致。雖然南傳佛法也含有真正的佛法,同時比北傳的佛法還要純正的多。但世人爭強好論,耗時費力。
只要大家依法來修行一段時日,就再也不必多費口舌了。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10樓:仁昌居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11樓:野佬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
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
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
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
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
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
“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
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
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
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
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
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
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
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
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小乘偏於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義上也不一樣,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
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
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
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
行”。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
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捨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
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瞭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眾生。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不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聽淨空老法師的認識佛教,先把佛,教,佛教搞清楚,再來理解大小乘!大乘自利利他,偏利他。小乘以自利為主急於求得解脫。小乘佛教,只度自己,以修成阿羅漢為止,大乘佛教,要度化世人,證果位菩薩和佛。什麼叫大乘和小乘?摘自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
大乘佛教的「乘」怎麼拼,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 乘 是什麼意思
拼作 sh ng 乘部首 丿部,部外 筆畫 9畫,總筆畫 10畫,五筆 tuxv,倉頡 hdlp,鄭碼 mftr 釋義 1 古回代稱兵答車,四馬一車為一乘 乘輿。千乘之國。2 古代稱四為乘 乘矢。乘壺。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3 中國春秋時晉國的史書稱 乘 後通稱一般的史書 史乘。野乘。漢字筆畫 相關組...
大乘小乘和藏傳佛教的關係,藏傳佛教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至於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 八正道 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 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 和辟支佛果 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 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