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屬實,但是也有不實之處。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局面。
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
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
《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蒐集史料的。
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蒐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
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鑑,蒐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蹟,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
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陳壽也可能捨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捨棄了。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
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但是,唐朝 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
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
《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
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
至今樑、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迴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
《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便為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東晉時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
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註。為了註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國志》的重點是補闕和糾謬。
正如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所說:「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納,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忘;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裴注的最大特點,就是廣採博引,極大地豐富了原書的內容。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價值就非常珍貴。我們在讀《三國志》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註文當作正文來讀。
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
2樓:春天好心情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譭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所以三國志基本是尊重歷史的,但是不可能完全與歷史完全符合,有的地方還是有爭議的
3樓:孤星一淚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
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
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議者以此少之。」
但是後世認為陳壽索米這是假的,因此以陳壽修史嚴謹的態度,三國志所載史實大部分都是真的。
4樓:七夜鎮魂曲
看錯了,以為是演義呢。
大體上還是比較真實的,陳壽的撰寫的態度是十分嚴謹的,只要認為有可疑或者無旁證佐證的事情都不會記錄下來。當然,有關於司馬家族一些利益的東西,他還是有所迴護的。大概就這點不能盡信吧
5樓:燃燒的天空
ls這次說得比較客觀了
6樓:v情歌王子
肯定拉,二十四史都是真的
三國志10與三國志8的區別,三國志8 和三國志9 三國志10 三國志11 有那些區別
區別很大 畫面 很明顯,三國志11的3d水墨風格,三國志10是純粹的2d畫出來的。單挑,舌戰 三國志11全3d,三國志102d畫面。戰爭 三國志11在大地圖進行,三國志10另開小地圖,且有野戰,攻城戰,港戰等多種。內政 三國志11造建築,三國志10純粹數值表示。最大的區別是,三國志11扮演整一個勢力...
三國志12容量多大,三國志12和三國志11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不清楚,還沒有出,不過參考三國志11加強版的話 我是指完全版本 應該是1.5g左右。照著11來吧,如果是發燒友的話清流出各種mod的空間 據說2g左右 但確實等到2012年9月吧 現在還沒出,一般策略累得都不大1,2g 三國志12還沒有出,但估計在一個g左右吧 配置要求 基本配置 cpu penti...
陳壽 《三國志》所記載的事物,都是真實的嗎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它上面記載的東西的真實性都值得推敲。因為,第一,所有的正史都是後邊的朝代修的,為了迎合當時的統治者,它不可能吧前代的皇帝說的一個個都像堯舜禹湯似的,而且必要時還要醜化他們。對於自己朝代崛起時的一些醜行,要嗎美化一下,要嗎乾脆不說。第二,修史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前代的實錄,比如 明史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