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的用法和意義古代漢語,古漢語中「於「的用法

2021-03-19 00:31:51 字數 5236 閱讀 8247

1樓:初級提問者

於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物件,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2樓:寶寶

古代漢語中於的用法和意義是:

(一)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位或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範圍等。

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位等是介詞「於」最基本的用法,可視情況譯為「在」、「從」、「到」、「在„„中」、「在„„方面」等。例如:

①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②遂置姜氏於.城穎。(《左傳·隱公元年》)

③青取之於. 藍。(《荀子·勸學》)

④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⑤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五蠹》)

(二)引進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物件、方面,可視情況翻譯為「向」、「跟」、「給」、「對」、「對於」等。例如:

①季康子問政於.孔子。(《論語·顏淵》) 

②餘將告於. 蒞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莫若遣心腹自結於.東。(《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④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三)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於」的這種用法,是用在被動句中。有時,動詞前還可有「見」、「受」等字與之照應,可譯為「被」。例如:

①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四)引進比較的物件。  比較相關事物的優劣高下,古漢語中往往用「於」引進用以比較的一方,構成介賓結構,放在形容詞或少數表心理活動的動詞之後作補語。一般可譯為「比」。例如:

①苛政猛於. 虎也。(《禮記·檀弓下》)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項羽本紀》)

古漢語中「於「的用法

3樓:匿名使用者

《說文解字》:「於,於也。象氣之舒。

」本義為嘆詞,音xū。「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

介詞「於」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一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魏晉以後,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於」就很少出現了。「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代以後逐漸消失了。

【於】 神農氏紀實,象形字,畫得是飄灑瑞雨的樣子,既養氣致舒展。

「於」,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於」的本義為超過。《說文解字》:

「於,於也。象氣之舒。」「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

「於」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

4樓:撰轡高翔

主要是介詞,表示方位,地點,引出說話物件

古代漢語試卷簡答題 簡述介詞「於」的用法

5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於,yu,於是迂、紆的本字,本義為曲折。較早的字是在「幹」的旁邊有一條迂曲的線,行路時要繞著走。

「於」是一個漢字,從古代就有這個字了,只是和現在的意思不同,屬古今異義。

「於」不是「於」的簡體字(《簡化字總表》、《通用規範漢字表》都沒有規定「於」簡化為「於」,《新華字典》對「於yú」的解釋是「同於」),「於」、「於」多數情況相通,但「於」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於」也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同時「於」也是一個姓氏,但不同於「於」姓。常見於文言文中。

《說文解字》:「於,於也。象氣之舒。

」本義為嘆詞,音xū。「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

介詞「於」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一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魏晉以後,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於」就很少出現了。「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代以後逐漸消失了。

古代漢語中而之以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

古代介詞於的用法???

6樓:

「於」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的詞性比較固定,一般只作介詞,可帶賓語。因語境不同,「於」有多種含義和作用。

一、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一)、在文言裡,「於」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於」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又分為幾種情況:

1、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到」「從」等。例如: (1)乃設九賓禮於庭。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2)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

從)(《勸學》) (4)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5)邑~歧山之下居焉

《梁惠王下》 (6)則塞~天地之間

《公孫丑上》 (7)吾聞出~幽谷遷-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滕文公上》 (8)裸將~京

《離婁上》 (9)舜往~田

《萬章上》 (10)放太甲~桐

《盡心上》 2、引進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譯為「向」「對」「跟」「與」等。例如:

(1)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對」) (3)故燕刑~寡妻

《梁惠王上》 (4)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跟」)

3、引進比較物件。譯為「比」。這種情況中,「於」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詞。

例如: (1)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比」)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譯為「比」)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它往往跟在動詞後面,譯為「被」。例如: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被」)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譯為「被」) 有時,它還與「見」「受」合在一起表被動,構成一種固定結構的句式。

例如: (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於„」譯為「被」)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

(《赤壁之戰》「受„於„」譯為「被」) (二)、「於」和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不後置的情況。一般可譯為「對於」。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說》譯為「對於」)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譯為「對於」)

二、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補語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這種形式的句子與作狀語後置句在結構上非常相似,有人把它作為狀語後置來解釋,其實,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刻舟求劍》「於水」作補語) 2、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於河東」作補語)

三、有時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2、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同上)

四、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在現代漢語中,「於是」是一個詞語;而在古漢語中,「於是」大多是兩個詞語。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

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於是餘有嘆焉。(因此)(《遊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從此)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7樓:54肥貓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古漢語成語借代用法類析,什麼是古代漢語中的借代

古代漢語成語中的借代,常用工具代本身,如 大動干戈 紙上談兵 等 以區域性代本身,如 大興土木 背井離鄉 氣衝霄漢 等 以特徵代本身,如 紈褲子弟 梨園 書香門第 久經沙場 等 以數量代本身,如 二八佳人 六尺之孤 等。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成語使用了借代這種修辭格,使成語表達收到了形象突出 特點鮮明...

古代漢語翻譯,所 古漢語翻譯

好像也不是很難,我試試看。先斷句,再翻譯。申報採購桑秧選送學生稟 竊惟農桑乃王道之本,絲茶為大利之源。象邑 象邑 即今浙江省象山縣 三面環海,四境多山。農民終歲勤劬,一年所獲,本非沃壤可比。自狃於小利,多種罌粟,雜糧因之減少。遂至一邑所獲,不足供一邑之求,庫藏因之日絀。去年,知縣到任後即會商紳士,乘...

奔 在古漢語裡有哪些意思,古代漢語中的“所以”有哪些意思

倪微微 奔 b n 奔 動 會意。金文字形,上面從 大 人 象人揮動雙手,下面從 止 趾 而且是三個 止 表示快跑。本義 快跑 同本義 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爾雅 釋宮 將奔走之。左傳 昭公三十一年 注 猶赴趣也。弗迓克奔。書 牧誓 猛浪若奔。吳均 與朱元思書 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 狼三則 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