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玉米
傳說在浙江金華縣有一座奇靈山,山下有一條名叫「靈溪」的大溪流。人們每天都用靈溪的水來澆灌稻田。有一天,縣老爺和隨從正在巡視鄉野的時候,忽然看見幾名大漢扛著一個大籠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籠中是一隻大蛇,而且大蛇還在留著淚;縣老爺看了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對幾位大漢說:
「壯士們,這隻大蛇能否賣給我?」幾位大漢見縣老爺要買這隻大蛇,連忙應允。縣老爺將大蛇帶回家中飼養,起初縣老爺命人餵食生肉給大蛇吃,結果大蛇都不吃,後來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糧,和人類一樣,讓縣衙府中的人嘖嘖稱奇。
日子一天天過去......,這年夏天特別炎熱,又不曾下雨,靈溪漸漸乾涸。百姓天天對神明祈禱,希望老天爺能夠天降甘霖,以解乾旱之苦。
縣老爺見到這種情形,心中十分憂慮,天天對上蒼祈禱:但願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乾旱之苦啊!......一天夜裡,縣老爺作夢夢到本縣的土地公,土地公對他說:
「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進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縣老爺醒後,便馬上派人到靈溪燒香祝禱,並將大蛇放入靈溪當中。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
後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進溪裡,希望來年又有個大豐收。......就在人們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時,天氣變得很奇怪,不是一連幾天出大太陽將人晒傷,就是大雨連綿不斷,此景讓百姓們憂心忡忡。
一天,縣老爺這在書房為這幾天來的怪天氣煩惱時,忽然瞥見大蛇回來了,並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由於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後來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放了我。......
但是,大家都把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了糧食,玉帝知道後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老爺一聽,大吃一驚,連忙問說:「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
」大蛇說:「只要今後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肉,以免玉帝動怒。」縣老爺聽完之後,謝過大蛇之後,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
但是,縣裡還是有些人並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後,更加的震怒,說:「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縣的人民已經知道悔過了嗎?
金華縣的人民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
」......就在巨龍被斬後,金華縣天天下紅雨,簡直和血一般;屬下將這奇怪的現象稟告給縣老爺,並說:「還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靈溪的岸邊,從天上落下一條被分割的巨龍身體。
」縣老爺聽完連忙趕到溪邊,一看,大聲驚呼:「這不是我的大蛇嗎?只知道人間難辨忠奸,豈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龍啊巨龍!
都是我們害了你!」......
後來,人們知道後都十分後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舞 獅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2樓:day奈何消逝
因為要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3樓:誰是誰的誰
這個是中國人的傳統。
為什麼過春節要舞龍舞獅
中國過年為什麼要舞龍舞獅
為什麼中國過年要舞龍舞獅
春節為什麼舞龍舞獅,有何說法?
4樓:匿名使用者
舞龍的由來
傳說在浙江金華縣有一座奇靈山,山下有一條名叫「靈溪」的大溪流。人們每天都用靈溪的水來澆灌稻田。有一天,縣老爺和隨從正在巡視鄉野的時候,忽然看見幾名大漢扛著一個大籠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籠中是一隻大蛇,而且大蛇還在留著淚;縣老爺看了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對幾位大漢說:
「壯士們,這隻大蛇能否賣給我?」幾位大漢見縣老爺要買這隻大蛇,連忙應允。縣老爺將大蛇帶回家中飼養,起初縣老爺命人餵食生肉給大蛇吃,結果大蛇都不吃,後來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糧,和人類一樣,讓縣衙府中的人嘖嘖稱奇。
日子一天天過去......,這年夏天特別炎熱,又不曾下雨,靈溪漸漸乾涸。百姓天天對神明祈禱,希望老天爺能夠天降甘霖,以解乾旱之苦。
縣老爺見到這種情形,心中十分憂慮,天天對上蒼祈禱:但願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乾旱之苦啊!......一天夜裡,縣老爺作夢夢到本縣的土地公,土地公對他說:
「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進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縣老爺醒後,便馬上派人到靈溪燒香祝禱,並將大蛇放入靈溪當中。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
後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進溪裡,希望來年又有個大豐收。......就在人們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時,天氣變得很奇怪,不是一連幾天出大太陽將人晒傷,就是大雨連綿不斷,此景讓百姓們憂心忡忡。
一天,縣老爺這在書房為這幾天來的怪天氣煩惱時,忽然瞥見大蛇回來了,並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由於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後來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放了我。......
但是,大家都把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了糧食,玉帝知道後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老爺一聽,大吃一驚,連忙問說:「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
」大蛇說:「只要今後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肉,以免玉帝動怒。」縣老爺聽完之後,謝過大蛇之後,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
但是,縣裡還是有些人並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後,更加的震怒,說:「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縣的人民已經知道悔過了嗎?
金華縣的人民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
」......就在巨龍被斬後,金華縣天天下紅雨,簡直和血一般;屬下將這奇怪的現象稟告給縣老爺,並說:「還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靈溪的岸邊,從天上落下一條被分割的巨龍身體。
」縣老爺聽完連忙趕到溪邊,一看,大聲驚呼:「這不是我的大蛇嗎?只知道人間難辨忠奸,豈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龍啊巨龍!
都是我們害了你!」......
後來,人們知道後都十分後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舞 獅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為什麼過春節要貼對聯,過年為什麼要貼對聯?
春節貼春聯根據以前的說法一是為了保平安,另一方面就是辟邪。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 山海經 裡,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 鬱壘。如果鬼魂在夜...
春節為什麼要吃湯圓,春節的習俗 過年為什麼要吃湯圓 湯圓的來歷
湯圓一般在春節和元宵節吃,各自的寓意有所不同。吃湯圓是漢族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寧波湯圓 是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 意味著 團圓 圓滿 節慶時間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 吉祥,故至湯圓又叫 浮元子 民間有 吃了湯圓大一歲 之說。古人有詩云 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一天...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
放爆竹是中國人過春節的第一大習俗 放爆竹是中國人過春節的第一大習俗,從古至今相沿不輟.爆竹是中國的特產,也稱 爆仗 炮仗 鞭炮 它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 記載 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