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

2021-03-28 18:46:18 字數 5122 閱讀 4164

1樓:匿名使用者

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裡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的。

2樓:

《清平樂·村居》

屋簷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

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裡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舟 過 安 仁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裡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閒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划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不是很奇怪嗎?

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閒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裡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

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

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痠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②鬆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

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讚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裡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裡的「六七裡」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

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3樓:星星爍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

兒童散學⑷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⑸。

【註釋】

⑴ 村居:住在農村。

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學:放學。

⑸ 紙鳶: 鳶:老鷹。紙鳶:風箏。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

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裡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

【譯文】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

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裡的孩子們放學以後,一路上沒什麼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4樓:匿名使用者

5樓:我ak47哦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裡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裡的「六七裡」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

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所見》的大意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這首詩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五年級下古詩詞三首意思

6樓:暴走少女

1、《牧童》

譯文: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原文: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2、《舟過安仁》

譯文:一隻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原文: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3、《清平樂·村居》

譯文: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原文: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7樓:匿名使用者

《牧童》

(唐)呂岩

註釋:廣闊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悠揚的笛聲。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休息啦。

8樓:天使雪琦

譯文:兩個兒童坐在一隻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們在船上卻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裡的「六七裡」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0首古詩詞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

請問,哪首古詩詞中有梓和桐,請問,哪首古詩詞中有梓和桐二字

梓桐花幕碧雲遊,天許文星寄上頭。蜀中上王尚書 章孝標 航母是怎麼下水的?別說在船塢擇日下水,能詳細一下步驟嗎?含有 梓 的古詩詞有哪些?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李賀 唐代 劉徹的茂陵埋葬著殘餘的枯骨,嬴政的棺車白費了掩臭的鮑魚。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佚名 先秦 栽種榛樹和慄樹,還有梓...

小學102首必背古詩詞,小學必背古詩詞120首

長歌行 漢 樂府詩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七步詩 三國.魏 曹植 煮豆然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敕勒歌 北朝 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