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做飯有什麼戒律

2021-04-09 21:28:03 字數 1275 閱讀 9878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來戒律方面的條文實在太

源多,一般bai

人沒有時間精力研究,把握du住大原則就行zhi了。

首dao先,在寺廟作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廚師不能先去嘗飯的鹹淡。因為,在寺廟裡,一般吃飯之前會先供佛,出家僧人在吃飯前也會先「食存五觀」,所以不應該在供佛和僧人吃飯以前先吃,雖然是為了嘗菜的鹹淡,也是不合適的。至於鹹淡的掌握,做多了,經驗就總結出來了,不用嘗也能大致掌握住火候。

第二,出家人是不能吃蔥、蒜等「五辛」的,所以絕對不能放這些調味品。

第三,儘量不要浪費。在擇菜的時候,能吃的部分就不要扔掉。因為這是十方供養,不是自己家的東西,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置。

第四,一定要注意衛生,確保不能因飯菜衛生問題而讓大家身體受損。

佛教的戒律是什麼?

2樓:aaa**王

無戒不成道

入世修行中的積累陰德,幫助消去宿業--了還舊業--清理業障,最後達到無債一身輕。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存在一個持戒--守戒的問題,戒即戒律,是一種約束,使修道者的語言、行為、思想意識都儘可能趨近於道的規範,合乎於道的要求,不至再造下新的業債,這樣才有可能有出頭之期,所以古人講: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所以向所有的修行人提出「去三毒、持五戒、行六度。」的更高要求,這些是每個佛道的修習者都應謹守的內容。

3樓:洪思萱

還有一種說法叫佛家有三戒—戒貪痴嗔

嗔,又名嗔恚、嗔怒、恚、怒。違己情有情生,起憎恚,有怨恨情。與貪、痴兩者因荼毒眾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共為三毒。

就是說,嗔指對違背自己心願或想法的人或事物,產生怨恨的情緒;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眾生身心感逼迫熱惱,猶如火燒。

就是說嗔會使人身心感到燥熱、煩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所以戒嗔可以讓人更加靜心修煉,而其他的基本戒律犯戒是要受到重罰的

4樓:茅孟霜沈雅

三皈依受戒在家學佛的人稱為居士。居士是在家人,通常是受五戒修十善業(也有受八關齋戒的)。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迷醉之品(不飲酒)。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和不邪見.

有一本福建莆田廣化寺出版的《居家學佛行儀》,裡面有弘一大師、印光大師、李炳南居士等高僧大德寫的文章,你可以找來看看。

寺廟裡有沒有不允許聊天這條清規戒律

要看說的什麼內容。從佛教基本戒律上講,佛教的行為準則,是正語 正業和正命。其中正語是這樣說的 正語 a 戒妄語,經常說真實說 b 戒搬弄是非,是非話,引起不和睦與不協調,說有助於團結與協調的話 c 戒粗惡語,要說慈和與文雅的話 d 戒瞎說空談,要說有意義和無過失的話。所以,如果聊天是關於修行和生活知...

佛教有哪些戒律

有人問達摩祖師 佛持不持戒?達摩祖師說 佛不持戒,也不修善惡,不精進,不懈怠,因佛是無作人。一 於自性靈妙常住法中,不生斷滅之見,名不殺生。二 於自性靈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盜。三 於自性靈妙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念,名不淫慾。四 於自性靈妙不可說法中,不說一字,名不妄語。五 於自性靈妙本...

有什麼教做飯的美食節目,有什麼教做飯的美食節目

東南衛視的 食來運轉 電視的 天天飲食 北京衛視的 食全食美 河北衛視的 我家廚房 星尚衛視的人氣美食 網上也有臺灣地區關於做菜的節目。臺灣美食節目有哪些?青春好七逃 三立 臺灣尚青 三立 草地狀元 一半故事 一半美食 三立 愛玩客 三立 食尚玩家 三立 美食鳳味 三立 型男大主廚 三立 食在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