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何止歷史
舞的初文是繁體的無,「無」的古字形模擬一個人手持獸尾等舞具跳舞,舞則由繁體的無字加旁分化而來。
舞本意有名、動兩用,作動詞指表演舞蹈,即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作名詞指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後來「舞」詞義擴大,指手、腳的動作。
「舞」的寫法:
上半部居上半格;第三筆橫居中,略寬於上部「」;四豎兩兩分寫在豎中線左右;末筆長橫寫在橫中線上側。「舛」,居下半格,「夕」略窄,「」略寬;「夕」,短撇起筆於橫中線;最後,(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
擴充套件資料
舞:一、基本釋義
1、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蹈。~技。~姿。~會。~劍。~女。~曲。~臺。
2、耍弄:~弊。~文弄墨。
二、相關組詞
舞動、鼓舞、飛舞、舞姿、舞蹈、舞女、舞臺、舞廳。
三、「舞」為謎底的謎語
1、四十年間一夕逢(打一字)
2、離別四十年 本聚在元宵(打一字)
2樓:夜空中最遠的8角星
舞最早的形體是一個人兩個手裡面拿著牛尾跳舞的形象。是象形字。最早應該不是舞蹈的意思,而是一種宗教儀式,就像現在薩滿教的跳大繩。
(個人觀點)。因為現在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於勞動或宗教。
3樓:聰辯先生
舞,形聲。從舛(chuǎn),兩足相背之形。從無,聲旁。古舞字象人執牛尾而舞之形。
4樓:匿名使用者
舞字之由象形文字轉變而來,用一個成語「手舞足蹈」來解釋最合適不過了!
文字是記錄生活中的資訊而創造出來的
最開始古人為了記住一些比較重要的事就用繩子打個結作為標記,但記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結繩記事的方法就適用了。後來人們就開始在一些特定的載體上把發生過的一些重要事件記錄下來了。比如說在獸皮上木板上還有岩石上,慢慢的人們把一些特定動作輔以名稱、特定的實物輔以標記,就形成了最早的文字之一「象形文字」!
古人也是很喜歡寫日記呢!
舞龍的由來歷史50字
5樓:一槓青年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
舞獅子的由來
6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7樓:念江
舞獅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
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
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
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8樓:jasont_t囧
漢代起源: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
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
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唐代起源說: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
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傳說明朝期間,成立東西二廠,宦官把持朝政,極力禁止練武,以防民間作亂。民間義士,為加強武備,以便起義。故以練習舞獅,在民間表演,增加節日氣氛,表達歌舞昇平為名,實作強身健體,義士集會,議論革命場所。
獅子採青,含意「反清復明」。清朝期間,***盛行,文人義士多在字裡行間表達反清復明句子,但多被清朝官吏所捉捕,而舞獅這項民間習俗色彩,由義士加插醒獅吃生菜,(採青)因生菜是青色,代表清朝,其意思是將清朝吃掉,使其滅亡。現時舞獅採青,則採其意頭,即生生髮發,生意興隆。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舞和南獅舞兩大型別,獅子的造型也南北各異,舞法也不盡相同。
粵俗語好鬥,常體現在舞獅活動上。舞獅活動在民間廣泛開展,形成了許多門派,直接因舞獅引起的衝突時有發生,獅頭撞獅頭的打鬥,在許多衝突的場面曾出現過多次。所以,有一位舞獅老師傅說:
"在獅頭上安一個角,初時還是鐵造的呢!"這樣,一種鐵角、青鼻、獠牙、牙刷須(短髯)的打鬥型獅子出現了,廣東人稱這種獅子為"張飛獅",又叫"武獅"。
後來,這個角成為南方獅的一種裝飾物。廣東的醒獅,其形像還有小異,一般都是以獅頭的圖案設計加以分別,比如額頭、臉面、面頰(腮)、舌頭、鬍鬚等等的著色和圖案不同,分別有關刀紋、螺旋紋、如意紋(採用佛教的紋飾)等等,因而也分別稱?quot;劉備獅"(也叫成文獅)、"關公獅"(屬武獅一類)、"張飛獅"等,此外,還有金獅、彩獅、虎斑獅,或者鶴(山)裝獅、(香)港裝獅等等,其名稱之多,不勝列舉。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
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準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
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
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兒童節的由來,兒童節的來歷簡介50字
六一 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為爭取兒童生存 健康和受教育的權利而鬥爭的日子。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 舉行第一次國際大會,發表了有關兒童福利問題的原則以後,一些國家先後有了兒童節的規定,如美國定為10月31日,英國定為7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經濟蕭條...
孫字的來歷,姓氏孫的由來
彙總,賭博,繼續,不自己不許笑i狗雞兒貴族不賊貴距骨玩 姓氏孫的由來 孫姓的 主要有三支,分別出自姬姓 羋姓和媯姓。西周初年,武王姬發封其同母弟康叔於衛 今河南淇縣 衛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孫氏。此為姬姓之孫。春秋初期,楚國王族 名相孫叔敖 羋...
元宵節由來,元宵節的由來(50字)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元夜 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 宵 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司馬遷建立 太初曆 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 唐 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