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另則傳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棕子來祭祀屈原;賽龍舟則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
2樓:匿名使用者
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很早就有人把它與屈原聯絡起來。《書鈔》卷一三七引晉.葛洪《抱朴子》佚文雲:
「屈原投汩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或以水軍為之……州將士庶,悉臨觀之。」《寰宇記》卷一四五《寰州風俗》引《寰陽風俗記》雲: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
今俗其日皆舉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於水次迅楫爭馳……意存拯溺,喧震川陸。風俗遷流,遂有競渡之戲。
」風俗傳承至今,成了人民群眾一項喜聞樂見的遊娛活動。每年四月初一,就開始舉行「龍舟出龕」儀式。因為每年賽舟後,這些龍舟總要架在各族的祠堂裡,現在應該把龍舟請下來修葺油漆,然後下水開始練習。
於是這一個月內,鼓聲咚咚,處處可聞。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像龍形的船。船頭像高高昂起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上不同顏色。
龍舟大小不一樣,槳數也不同,有六對,有十二對的,有十七對的,也有五十二對的。如果是一樣參賽,那麼龍舟的大小一定要相同。如果是新船,那麼還必須舉行祭龍頭的儀式。
過去,潮州人賽龍舟還要舉行開賽儀式:分別把龍舟劃到媽祖廟前祭拜「龍尾爺」。龍首朝廟門,划進劃退參拜三次,謂「三參燈」,祈求神靈保佑旗開得勝。
比賽時,各龍舟如同長跑的運動員,在起點緊張待發。當發號槍一響,龍舟上的司鼓聞聲起鼓,健兒揮臂划槳,那龍舟就如同離弦之箭,在水面疾飛。圍觀的人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裡,為隊員潑水,使其精神抖擻。
據考證,早在屈原之前,已有賽龍舟習俗。先秦故事集《穆天子傳》卷五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注謂:「舟皆以龍鳥為形制。」可見「龍舟」很早就存在。
至於競渡,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賽龍舟是古代吳越族舉行祭祀的一項內容。吳越多水,江河湖泊密佈,有「三江五湖之利」,越人又有「善操舟」之稱,而且有「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漢書.地理志》)風俗,在祭祀他們所崇拜的「龍」時,舉行具有吳越特色的龍舟競賽是很合理的事。
3樓:匿名使用者
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賽龍舟的來歷資料
4樓:酸檸檬嘿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來歷,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5樓:百度文庫精選
原發布者:學無止境
閱讀精選(1):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之後,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一樣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好處。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一樣民族、不一樣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一樣。直到這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我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閱讀精選(2):
由來與發展
賽龍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哦,2023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貴州省銅仁市、鎮遠縣聯合申報的賽龍舟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6樓:匿名使用者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2023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2023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2023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賽龍舟的由來與屈原有什麼關係
7樓:冰鳯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8樓:匿名使用者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9樓:火之撒旦
我曾看到過有學者研究說,屈原不是自溺於汨羅江的,而是被政治對頭投水殺死的,在端午這天吃粽子也不是為了要粘住江裡魚蝦的嘴,而是想告訴人們,屈原死時是被人用繩子捆的像個粽子.賽龍舟是想告訴人們,當時屈原的政治對頭在江上劃舟追他,而他的舟沒有對頭的舟快,如果屈原的舟能劃的快一些的話他可能就不會死於汨羅江了.
賽龍舟是重現當時的情景.
賽龍舟的來歷
10樓:大圓餅子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
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2023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2023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2023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龍舟大賽的龍舟有什麼歷史,賽龍舟有什麼歷史和象徵
古文獻中最早有龍舟記載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當於戰國中期的 穆天子傳 關於龍舟竟渡的起源,傳說紛壇,流傳最廣的是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因政治主張不被採納,反遭小人誣陷,含恨抱石自沉淚羅江。楚人憐之,紛紛駕船爭逐江上相救。以後這種說法越來越多,為各...
手抓面和麻餈的歷史由來
糯米做的叫麻餈,以晚米做的稱年糕。清明做麻餈,過年做年糕,這是新昌民間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過去,清明祭掃太公墳時有分麻糕的習慣。輪到作祭主的必須預先作好準備,待祭掃分,在墳壇前當場按人分麻餈。民間所講的 清明拿麻餈,見人頭分麻餈 之說蓋出於此。新昌縣誌載 宗族的太公墳,掃墓人多 祭掃會餐後,分胙肉和...
川劇變臉的歷史,川劇變臉的由來和歷史?
變臉之於川劇,有如噴火之於秦腔,皆屬招牌路數 看家絕技!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話說清乾隆 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臺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清代 兩湖填四川 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 高 胡 彈 燈,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