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小人,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

2021-05-04 04:32:01 字數 4377 閱讀 8646

1樓:冷侃娛文

劉備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英雄,很多人認為劉備是一個君子,但實際上這個人相當陰險,劉備是小人,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

還有就是關羽的死。關羽的死,很多人認為關羽剛愎自用的結果,實際上跟劉備有關係。關羽水淹七軍以後,劉備作為一個謀略家,知道不知道關羽萬一兵敗了,該怎麼處理。

劉備沒有任何準備,關羽死後,自己痛苦流涕,這個是做給外人看的,實際上他是在等關羽如何自取滅亡。

因為這些人跟著自己好久了,他們知道的祕密太多了,關羽的威望太高了!你覺得劉備會不會有一點點的恐懼?

2樓:薛無依

劉備一直說匡扶漢室,結果自己最先做了皇帝!說自己不想當皇帝,義子叫劉封,兒子叫劉禪!封禪是啥意思誰都懂!

3樓:大夢三生浮屠顛

他不是小人,是偽君子。一方面說阿斗扶不起來,先生可以取而代之,一方面又讓趙雲防著他。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說劉備是小人的話,從他對趙雲的封賞和重視程度就可以知道。

5樓:匿名使用者

感覺就是劉備巔峰時期就對諸葛亮有點冷淡了。

6樓:珺權

劉備娶了孫尚香。卻對人家那麼惡劣。

7樓:靜好

曾經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但是最後託孤的時候,卻帶了各種的試探。

8樓:思念久久你

在託孤的時候安排了兩個人,而且還用話試探諸葛亮。

對《三國演義》中劉備形象的分析

9樓:老墨說史

劉備,字玄德,人稱劉皇叔,被呂布稱為「大耳賊」。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為人忠厚,好結交豪傑。

書中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敘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成為千古美談。

「仁、善」是他的主要性格特點,有「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志,愛護百姓,從不允許手下擾民。當陽撤退之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雖然情勢緊急,但他決不棄民先行,博得了百姓的愛戴。

他知人善用,對士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在長阪坡,麋芳、張飛都說趙雲去投了曹操,劉備卻毫不懷疑地說:「子龍從我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至於對諸葛亮,從三顧茅廬到白帝城託孤,始終敬愛信任。重情義是他的另一大特點,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張旦夕號泣,誓死復仇,必要伐吳,連諸葛亮、趙雲等心腹之臣也無力勸阻,導致伐吳失利。

10樓:觀點煮心

逆商是自己面對壓力困境與現實和解的能力。

11樓:巨集偉馬鞍山

劉備,做為《三國演義》極力推崇和褒揚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羅貫中在塑造和刻畫時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這也使得劉備成為《三國演義》中繼曹操、諸葛亮、關羽之後最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謂「過猶不及」,作者的熱心過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劉備的形象變得單純和虛無飄渺,成為一種型別化的形象,彷彿文學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為也盡顯得虛偽,使得人們不由自主的對形象本身產生懷疑。魯迅《中國**史略》中「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的評價,可以說是精闢獨到、入木三分。

誠然,結合劉備成功的經驗,細細品味一部《三國演義》,似乎極盡劉備虛偽之能事。

一、偽裝的漢室忠臣

劉備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現是漢室正統的忠實捍衛者。的確,這個時時處處不忘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漢室宗胄」,無時無刻不在惦記漢室安危的大漢「皇叔」,無論如何與「偽裝的忠臣」這幾個字是沾不上邊的。但是事實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先不說這句話是有心還是無意,單是這句話本身,在當時封建統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滿門抄斬、禍延九族。

因此,要說這句話是劉備孩童時的嬉戲之言,幾乎絕無可能。這還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

』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第一回)才真正稱得上奇。劉備的話雖然大逆不道,還勉強可以「孩童無知」敷衍過去,而做為一個成年人的劉元起聽到這句話,不僅不加阻止,反而「常資給之」,在當時黃巾之亂尚未發生,天下還算安定的條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懷疑起劉備的家族來。

或許劉備的野心,就是在這樣一個念念不忘當年曾貴為九五至尊的家族中培養起來的。

及到少年,「不甚好讀書……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第一回)。秦漢之時,平民欲致仕,除出身、讀書、走後門外,就是以德行獲得「清譽」而得到推薦。在當時還算太平的時期下,劉備四者皆不取,卻「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甘為韓非子所謂「五蠹」之類,惟恐天下不亂,那麼其「素有」的「大志」,就頗可耐人尋味了。

再其後,從討伐黃巾起兵,直到赤壁之戰奠定三足鼎立基礎,儘管成日在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中生活,劉備卻開始考慮後嗣之事了。他先是收了一個義子,取名叫劉封,後又努力耕耘,生下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兩個兒子,老大劉封,老二劉禪,分開來看似乎沒有什麼,不過連起來問題就大了,那是「封禪」——一種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儀式。

其時,劉備投陶謙,依呂布,歸曹操,奔袁紹,親劉表,身無立足之地,卻始終念念不忘「封禪」大事,說他是漢室「忠」臣,的確是牽強了一點。

等到晚年,佔據荊州,盡有西蜀,羽翼已成,兼之漢帝被廢,劉備稱帝的野心終於浮出水面。這時候,劉備已經有了一位深得自己心理的軍師諸葛亮。說到諸葛亮,早在三顧茅廬、隆中論策時,就以一句「……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第三十八回),很隱晦的道出推許劉備承續漢祚的意思,從而得到了劉備打心眼裡的喜愛,此後便一直委以重任。等到曹丕廢帝自立後,「早有人到成都,報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於洛陽蓋造宮殿;且傳言漢帝已遇害。」劉備與孔明便開始了一幕雙人互動的遊戲。

首先是廣造輿

12樓:羅天啟劉永福

愛惜人才

劉備愛惜人才,尤其對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為他敬重諸葛亮,聽從沒有被張飛關羽勸說,才發生了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場大勝仗----博望坡之戰。狠狠的打擊了曹操80萬大軍南下的銳氣。後,他對關於張飛說到:

「我將諸葛亮視為老師」(大概意思是這樣)。後來,他幾乎將兵權完全交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後來的哭借荊州,征討兩川,直到最後他的兒子劉禪即位後的著名的六出祁山,並將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幾乎一一重用。

十分奸詐

歷史上,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時,自己卻曹操討伐徐州的名義,帶著關羽,張飛來到徐州來救援陶膁。等曹操因為自己的大本營濮陽被襲,自己退兵時,劉備按理來說應速速趕回公孫瓚身旁幫助他對抗袁紹,可是他並沒有回去,只是把趙雲打發回去後,自己溫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讓徐州後病逝,劉備當上徐州太守。

但是在這時候,公孫瓚幾乎被袁紹要消滅掉了。而劉備卻也沒有隻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孫瓚,而當初就是公孫瓚保薦劉備當上了平原縣令。而此時劉備已經把這個完全忘記了。

過人之處

劉備的過人之處,有幾個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劉備起兵不僅僅是投機,也實在是有清平宇內之志。黃巾之亂,兼以瘟疫橫行,全中國的人口劇減,「十裁一二在」,不過才

六、七百萬,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點都不誇張。劉備稱帝時,蜀國統共才二十萬戶,九十萬人。國家當此危難,如司馬徽那樣的好好先生、許汜那樣的求田問舍者比比皆是,連諸葛亮都不願輕出茅廬,而劉備卒能以天下為念,崛起於尋常巷陌,以綿薄之力捐助國家,正是大好男兒所當為。

而且,在被曹操收並後,雖被厚待,但由於深知曹操將不利於漢室,於是看輕個人的名聲安危,接受密詔,然後又毅然與曹操決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遺餘力進攻曹操,誓要「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因此,千古以來,尤其是《三國演義》出現以前的文人墨客,謳歌劉備的詩篇並不少於曹操,著名的如呂溫《劉郎浦》:

「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辛棄疾《水龍吟》: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等等,劉備不僅是個英雄形象,且被稱作「劉郎」,其英雄的翩翩儀表,可與「周郎」同證。其雄心壯志,甚至也非劉邦「大丈夫當如是」、項羽「彼可取而代也」這樣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

1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是一個傳統文學中的典型仁君形象。他有才能,但禮賢下士,多愁善感,遇到能臣諸葛亮後主要的行為就是聽話了。一個完美的君子總是顯得窩囊的,他是個典型

14樓:_墨色孤獨

比較虛偽,很有智慧,能夠禮賢下士,有仁德,會收買人心

15樓:甘小予

首先,劉備長得異於常人,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手長過膝,這樣的人是幾萬人中都挑不出一個的啊。其次,劉備有一個成大事必備的常人所不能及的優點就是喜怒不形於色。再次,劉備是愛哭,是有點虛偽,但是江山是哭不出來的,否則所有人都能得到江山了。

只可惜他還是有點感情用事了,否則也不會在關羽死後就發動一場不該發動的戰爭,而失去半壁江山了。

《三國演義》100題及答案。急!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人物評價,不少於200字

《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外貌的句子(用原文)5句有哪些?

三國演義劉備是怎樣的人,三國演義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國演義 中曹操 孫權和劉備爭霸天下。人們這樣說三個人,曹操是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是英雄,坐鎮江東,總攬英雄,善於守成。而劉備最受讀者歡迎,說他是梟雄,有眾多良將賢士追隨,也是最感動讀者的人物。那麼劉備是怎樣一個人,讓這麼多良將賢士追隨?龍皇今天就全方位解讀劉備這個人。第一 懂得收攏人心。劉備...

三國演義的全名是什麼,《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全名是什麼?

三國演義 原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另外,其他三部名著 施耐庵 水滸傳 原名 江湖豪客傳 吳承恩 西遊記 原名 西遊釋厄傳 曹雪芹 紅樓夢 原名 石頭記 全名為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又稱 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 的全名是什麼?三國演義 原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的全名是什麼?三國演義 全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中劉備最後說的千古名句,求三國演義中經典對話或經典的名句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 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 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