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中大學的第一章是什麼還有什麼意思

2021-05-23 15:44:39 字數 5682 閱讀 4661

1樓:月西牙

《大學》是儒家經典,也是四書之一,全書以人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養,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業。本書對《大學》注析解讀,旨在從平民的視角出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使之成為指導平民修養的教科書。

第一章 是《明明德》

2樓:南園秋魚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註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

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道「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

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 圖新。

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穫。 (6)齊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

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

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

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

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3樓:倫瀚玥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搮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嗚)戲(呼)前王不忘。」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

「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烏)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僻)焉。之其所賤惡而闢(僻)焉。

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闢(僻)焉。之其所敖(傲)惰而闢(僻)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 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悌); 上恤孤,而民不倍(背)。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僻)則為天下僇(戮)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鑑)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散,財散**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

「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屏)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災)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四書中《大學》為什麼取名叫「大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4樓:莎莎老師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

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四書」中的『大學』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大學》提出的是「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作品影響:

1、正面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於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特別是到宋**學勃興後,藉助科舉的力量,又使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宋以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

《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負面

《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範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

從這個思維模式教育出來的人,雖然有「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但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如果百姓與統治者利益發生衝突,只能是犧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帶有一些奴性。

明朝那些事兒第一章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第一部 洪武大帝 後又名 朱元璋卷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裡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 張...

老人與海第一章的收穫是什麼?以內

老人與海 也告訴我們,人不抱希望是傻的,即使生活欺騙了我們也應樂觀對待。所以我對桑提亞哥和他的草魚,和正對生活失望,找不到方向的人送上一首詩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未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永遠的懷戀。該作圍繞一位...

聖經申命記第一章主要論述的內容是什麼

摩西的部分回憶,或者說回憶之一!聖經申。命記第一章第二章講解 1 1 5 序論 申命記是一篇摩西的告別講道。本文是概要整個內容的序論部分,明確地指出了本卷書的歷史性及神性起源。1 1 以色列眾人 指將要征服迦南的新世代。除了約書亞與迦勒,出埃及後的第二年,他們的年齡都在20歲以下 民14 2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