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孤獨症患者
1、不謗國主戒:相互理解尊重包容,讓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2、不漏國稅戒:依法履行公民義務,維護共同責任。
3、不殺生戒;主制不殺人,兼制不故意傷害其他生命,鼓勵放生,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只食用非己親手宰殺、非專為己而宰殺、別人宰殺時沒心生高興和聽到動物慘叫聲。
6、不妄語戒:不作偽證、不自我吹捧證聖見道,不過分吹牛和欺騙他人,以及不挑撥是非說粗話引誘或唆使等語言,彼此誠實守信。
7、不飲酒戒:禁止吸毒、抽菸和酗酒,對於養生保健佛教允許少量適當不經常飲用一些。
2樓:匿名使用者
五戒是根本戒
你把你的業障懺除,你就得度了。知道錯了要改,你受的五戒,佛菩薩不承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不承認?
你沒有基礎。受五戒好比是念初中,你小學都沒有畢業,小學都沒有念過,你一下就來考初中,哪有這回事情,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五戒以什麼為基礎?
以十善業道為基礎,你看淨業三福給我們講的,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做到了,這四句做到了,才能夠“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你才能受三皈五戒。你頭一條都沒有做到,你就搞第二條,所以佛菩薩不會承認的,那個受三皈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
所以這個不重要,也用不著去補什麼戒,最重要的是你先把十善業道做到。
可是十善業道你做不到,那我就勸你,你先把《**規》跟《感應篇》做到,那個做到了,十善業就可以做到,就沒有問題。這跟上樓梯一樣,一層一層,《**規》是第一層,《感應篇》是第二層,十善業是第三層,《沙彌律儀》是第四層。你不可以說頭二層我不要了,我就從第三層、第四層開始,不可能的事情。
和尚有幾大戒?分別是什麼?
3樓:baby鞋子特大號
佛家五戒:
第一戒,戒殺生,不分大小。盡滾水,莫傾地,免蟲命拋。
第二戒,受真正,切勿偷盜,想損人而利己,如偷同條。
第三戒,戒淫念,莫貪美貌,耗元神,傷性靈,地獄難逃。
第四戒,戒妄語,虛浮不要,言忠信,行篤謹,老老實,至誠道。
第五戒,戒酒肉,厚味除了。酒亂性,發無明亂氣躁,穿腸毒藥早戒好。生靈肉,不可吞,冤孽難消,吃四兩,還半斤,他還嫌少。
殺一命,還一命,無情可饒。修心人,粗布衣,素食飽,清和味,神氣飄瀟灑自在多逍遙。
4樓:
阿彌陀佛!
出家比丘,受三壇大戒。
傳戒分為**三次,稱為三壇:即初壇傳授沙彌戒,是事務最繁忙的;二壇傳授比丘戒,是場面最隆重的;三壇傳授菩薩戒,是教儀最神聖的。
5樓:子路放牛
“出家律典”包括“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等,古來就有在家眾適不適合閱讀律藏的爭論。故針對在家眾閱律問題淺說如下:
一、白衣不得聞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比丘經典總有三藏。在家俗侶得聞二藏,謂論及經。毗奈耶教是出家軌式,俗不合聞。
”《戒本疏行蹤記》(引十住毗婆沙論)雲“三藏為言,律藏勝故、蜜故、為佛獨說,制必僧中,不許餘眾之所讀誦;非所學故。”《大智度論》“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律”,《分別功德論》: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
楊仁山居士在《大藏輯要》序例中說“小乘律,聲聞調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檢閱。”釋道安在《增一阿含經》序中說:此經往往有律語,有些在外國不許沙彌與在家人閱讀。
“而今以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悔,幸勿藐藐聽也。”戒律是如來祕寶,古來不輕以示人。
小眾不得聽大眾的說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認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閱讀大戒,否則便成“賊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聽,也不得讀。《僧祗律》中規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說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這是比丘不應鼓勵小眾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據。
二、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佛制黑白月,誦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盜聽。盜聽者,與五逆同科,永不許受比丘戒。
眾生墮惡道,一聞佛法便得拔苦。云何聽戒,不言生福,而曰盜者,何也?未受戒者,如童蒙未定之天,宜深蓄之,故不使與作如法僧事。
羯磨時,有不如法者,向如法僧前宣罪悔過,還得清淨。若未受戒聽之,如以利刀斬其信根,即斷將來佛命,故曰與五逆同科,蓋不止制盜而已。《沙彌律儀要略集註》(釋廣化)中說“沙彌不得盜閱比丘戒律,不得盜聽比丘說戒,不得盜聽比丘誦戒。
若故意盜聽者,得盜法重罪,而後永不許受比丘戒。”在佛世時,曾有人不懷好意,偷學比丘戒(包括各種僧團運作的法規,例如:布薩、自恣)而混進佛教僧團(盜住),造成僧團的困擾。
《摩訶僧祗律》:若盜住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應驅出。釋善因在《居家學佛行儀》一書中說“凡沙彌居士,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亦不得盜聽比丘誦經。
”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亦說: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在家二眾不許聽誦大戒。
三、不為未受具戒者說
梵網雲:於未受戒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比丘戒法關係僧輪,為防賊住,故一切具遮。
菩薩戒法,普收五道,解義發心,事非所禁,但誦戒時,恐有發露懺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說也(明智旭大師《毗尼後集問辯》)。《式叉摩那尼戒本》:不得與未受戒人共誦法。
準本律,不聽與未受大戒人共誦經法,餘律不聽向未具人說大戒法。今此式叉戒,亦不聽向沙彌尼及在家說。《四分比丘戒本》“和合僧集會,未受大戒者出。
”《彌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解脫戒經》:眾僧和合坐,未受具戒者出。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誦,波逸提。”《鼻奈耶》:“未滿五歲非持律人,未勿與之也。
”時六群比丘向沙彌說毗尼語,諸比丘見白佛,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說一句戒法,犯可悔罪。《摩訶僧祗律》: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為未受具足人說五眾罪。後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長老,汝犯某罪,諸比丘聞已慚愧,以是因緣白佛。
佛言:汝等云何為未受具人說波羅提木叉五篇罪?從今日後,不聽向未受具足人說,若為未受具足人說波羅提木叉五篇名者,比丘犯違教罪。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毗奈耶藏:性無所知、強生異問、不為除疑而發於問、試弄故問、求過失故問。”
四、受戒後俾可學律
比丘等出家律典,有大德認為在家研讀,並無必要,有時反而會增加疑惑,甚至造成戒障,所以還是以不要研讀為宜。弘一律師在《律學要略》中說“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遭他人誹謗之虞。”參禪者,不得先看語錄;未受戒者,不得先聞律藏。
因此起七參禪時,一切經書,置之高閣;誦戒說戒時,嚴查未受戒者,必先遣出。可見初入禪律之門,古法尚在。凡今愛樂合參,鬚髮心受戒,然後閱律,亦未為晚。
如違,得罪先聖,自取殃禍。
關於出家人的戒就給您詳細介紹兩種吧!
一,出家戒
沙彌、沙彌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開始學習遠離世俗生活,主要是讓年少、初出家的僧眾學習。
離殺生;
離不予取(離偷盜);
離非梵行(離淫慾);
離妄語;
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
離跳舞、歌唱、**、**戲劇;
離莊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
離(坐臥)高廣大床;
離接受金銀(錢)。
二,具足戒
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
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也稱近圓戒,出家者只有受過此戒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
按照中國唐以後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二者主要的戒條相同。最重的戒有四條,稱"波羅夷罪",犯者被開除僧團("不共住"),有淫、盜、殺、妄(大妄語,妄稱自己得道成聖);其次為"僧殘罪",犯者經過嚴格的在僧眾面前懺悔的程式,才能被保留在僧團,有十三條,有手淫、觸摩女人身體、誣陷好人、破壞僧團等。
此外還有很多情節較輕的戒條,以及有關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規則、儀規等。中國在唐以後依用道宣對《四分律》的論釋,他將此小乘律納入大乘佛教的體系。
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為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的戒律,因與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
具足戒的內容,南北傳佛教所傳的戒本各異,按《四分律》所載,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可大別為八種:
1.波羅夷:有斷頭、無餘、極惡、不共住等義,為戒律中的根本極惡戒。
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比丘(尼)若犯此法(殺、盜、淫、妄),則喪失其比丘(尼)的資格,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死後並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永被棄於佛門之外。
2.僧伽婆師沙:意譯為眾餘、眾決斷、僧初殘,簡稱僧殘。
僧眾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一位殘廢者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罪。《毘尼母論》說:“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名之為殘。
”犯此罪者,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罪,是名“僧殘”。譬如不真實的情況,隨便誣賴別人、毀謗別人,就犯了僧殘罪。
3.不定:謂實犯與否及所犯何戒猶未審明,尚在懷疑判斷之中。有屏處不定戒、露處不定戒二種。為比丘受持具足戒的部分,比丘尼戒中沒有這一類。
4.捨墮:音譯為尼薩耆波逸提,波逸提的一種。
此戒乃警戒由於貪心而集貯無用的長物,助長生死之業,於是墮落三途,故舍棄此等的財物、貪心、罪業,稱為捨墮。犯此罪皆與衣、缽等物品有關,故罰以沒收物品,並於大眾中懺悔。例如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他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條戒。
5.單墮:為波逸提之一。與前述捨墮不同的是,此法無物可舍,但乞懺悔,故名單墮。也就是說,捨墮必須捨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淨。
6.波羅提提舍尼:簡稱提舍尼。意為向彼悔、對他說。犯此過錯者,必須向一人發露懺悔,是輕罪的一種。
7.眾學:規定有關服裝、食事、威儀等細則,其數眾多,應常習學,故稱眾學;又此戒難持,應加細心注意,故特以學為名。
屬突吉羅的輕罪。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眾學的數目及內容,因事多而細小,因此諸律所載相異之處不少,其中《四分律》總為百戒,故一般稱百眾學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的百眾學法不相同。
8.滅諍:止滅僧尼諍論所設的方法規定。
因有七種,又稱七滅諍。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阿彌陀佛
戒」的部首是,戒的部首是什麼
一 戒字的部首是戈,是半包圍結構。二 戒字的基本釋義 1 防備 警惕 戒心。戒備。戒驕戒躁。2 同 誡 3 戒除 戒菸。戒毒。他把酒戒了。4 指禁止做的事情 開戒。殺戒。5 佛教戒律 受戒。6 戒指 鑽戒。7 姓。三 戒字的筆順是橫,橫,撇,豎,斜鉤,撇,點。相關組詞有警戒 戒尺 齋戒 鑑戒 儆戒 ...
摩西十戒是哪十戒摩西十戒的內容是什麼?
我找了些和摩西有關的資料,但內容不是很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享盛名時期約前十三世紀 也許歷史上沒有誰象偉大的猶太先知摩西那樣廣泛地受人愛戴,而且他的名氣和尊敬他的人的數目世世代代以來在不斷地增長。摩西最享盛名時期很可能是公元前十三世紀,因為普遍認為 出埃及記 中的法老拉姆薩斯二世就死於公元前1237...
帶尾戒是什麼意思?尾戒是什麼意思
尾戒是什麼意思?尾戒即戴在小指上的戒指,最正宗的說法是戴著尾戒象徵獨立,單身,孤獨還有忘記過去。現在已成為一種流行飾品。佩戴尾戒是由西方傳過來的,西方的的意義是,我此時很享受單身生活,不要浪費時間追求我 但是傳入中國之後,它的意義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戴在左手與戴在右手的意義卻不一樣。一般意為自由,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