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中“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貧窮的人更貧窮。”是什麼意思

2021-07-02 14:01:58 字數 3985 閱讀 3936

1樓:匿名使用者

“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貧窮的人更貧窮。”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給他奪取。他們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是指靈裡的帶領貧窮和富有,都是在靈裡上帝的話語的貧窮和富有。

這裡把上帝的話語比喻成金子、銀子

2樓:匿名使用者

這話還不明白嗎?這富有指的是蒙恩得救的人.蒙恩得救的人比沒得救的人富有.

而且還有永生賜給他,所以富有的更富有,反之亦然.所以主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都要奪去.

所以你當多求那蒙恩得救的盼望.

3樓:麗江江湖旅行

二:一森林法。由於不同的土壤,水,陽光,導致一個或幾棵樹比較強,長的比較高,那麼它是更加高大,長得更快。

因為發達的根系,能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的地方,枝葉繁茂,可以通過暴風吸收更多的陽光和二氧化碳,以及更多的土地,獲得更強。長落後的樹,因為它不吸收或土壤和肥料,並比較晚的陽光吸收,風雨不能更有經驗,因此變得脆弱嬌小,只生長在中間,有些更可憐的樹木,只有苟且偷生,尤其是那些相對較低的植被,因為看不到太陽,玩光合作用,成為面黃肌瘦,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枯萎亡。與此相反,大多數中部和更少的家結束。

正是這種人類社會。

優勝劣汰

二,生存。真理和一點點接近,但有些擴充套件。相對那些高大的樹木,經驗更豐富的風雨,會變得越來越聰明,抵禦風雨的能力,而病毒的不斷增長,以把握未來的能力越來越強。

因此,這些原則告訴我們,我們的社會結構,其實是一個抽象的主軸,兩頭尖,中間粗。

找一句名言。 大意是:本來是富有的人,還要讓他擁有更多,本來貧窮,還要拿走一些,讓他一無所有。

4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在找這句原話。。。到底是什麼呢?。。。好像是聖經上面說的

5樓:盛記

原來,老天爺也會嫌貧愛富

6樓:蘇打水

, 錦上添花,雪上加霜

馬太效應是什麼意思?

7樓:有趣地心理學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8樓:house蜜糖棗棗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現在也指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2023年提出。

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起源2023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現象名符其實地發生了在20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2023年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喬斯林·貝爾·伯奈爾發現了脈衝星,關於發現脈衝星的檔案共有5個作者,安東尼·休伊什位列第一,約瑟琳·貝爾·伯奈爾列在第二。

結果,休伊什博士與馬丁·賴爾博士一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並沒有把貝爾作為共同研究者列入諾貝爾獎獲獎名單。這引起了爭議,遭到了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學家霍伊爾的譴責。

莫頓考察了決定這樣一個效應的社會心理條件和機制,並發現了多重發現的重複功能與傑出科學家的聚焦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絡。傑出科學家會透過他們所發現的研究論述的重要價值,以及他們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強化。

這種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創造性的科學環境中體驗和交往的結果,還有一部分是後來社會確認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的結果;這種自信鼓勵科學家們去探尋有風險但重要的問題,鼓勵他們強調自己的研究結果。巨集觀社會意義上的馬太效應原理,明顯地表現在那些現在導致科學資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會選擇過程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應用1、經濟學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2、社會心理學

在教育方面的長期馬太效應被運用在心理學家基思·斯塔諾威克的研究中,他曾廣泛做了對閱讀能力和語言殘疾的研究。斯塔諾威克用“馬太效應”一詞,來形容早期成功獲取閱讀能力,通常會導致作為學習者**後的成功這一現象,而如若沒有能在頭三年或四年中獲得閱讀能力,將可能造成長期的、學習不同新技能的困難。

3、圖書資訊學

馬太效應有助於提高那些聲名顯赫的科學家的科學成果知名度。資訊產生和分佈中的“馬太效應”在社會資訊流的產生、傳遞和利用過程中,發現資訊及相關因素常常表現出明顯的核心趨勢和集中取向,如少數出版社會成為某類圖書的權威(核心)出版機構。

為數不多的科學期刊因刊載了某學科領域的大量**而成為該領域的核心期刊,少數作者(即資訊生產者)因寫得最多、被引用率最高而成為某一領域的核心作者;少數**集中了大量使用者,傳遞功能強的辭彙被經常選用;sci中80%的引文集中在15%~20%的期刊中等等現象。

9樓:完顏康康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係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馬太效應的現象?

○ 使用《聖經》中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馬太效應”,即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教《聖經》語云:“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由此衍生出“馬太效應”的說法。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二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又如,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佔有上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現:

佔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學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10樓:匿名使用者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效應指所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十分的嚴重。在2023年,美國的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並用以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主要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一些研究者,而且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則通常會得到更多的一些聲望。

即使成就也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同樣地,在一個專案上,所謂的聲譽通常給予那些早已經出名的一些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的馬太效應主要為任何一個個 體、群體或者地區,因為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都將會獲得一定的成功和相對的進步,因此也就會產生一種經驗積累的主要優勢,同時也就會有一些更 多的機會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此術語一出臺就將會讓經濟學界的人所借用,同時也反映出一些贏家可以通吃的經濟學當中收入之間的分配卻相當不公的一種主要現象。因為在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會去借用這一名詞。因此不管是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如果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一直在努力,並讓自己的意志不斷的變強,因此就會在自己逐漸 變強的過程當中受到一定的鼓舞,從而會變得越來越強。但是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是因為只有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一種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一 個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一種藉口。只要態度比較積極主動並且執著那麼就將會獲得精神或者物質上的一些財富,獲得了真正的財富之後態度就將會更加的強化了積極主動性,如果如此迴圈,才能就會把馬太效應的真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聖經馬太福音3章講解馬太福音3章1到12節,主要講的是什麼?

在耶穌的真光還沒有到來之前,約翰是預備主的道,宣傳悔改的洗禮。約翰是用水施洗的,但主耶穌來是用聖靈與火施洗的。耶穌口講上帝的道,將麥子與糠皮分開,也就是將聖的與俗的分開 上帝的靈降在耶穌身上,上帝指明是上帝的愛子,是上帝所喜悅的。當人踏入教會時,所受的洗禮都是悔改的洗禮,之後 徒的成長還是要從聖經中...

馬太福音13章芥菜種的比喻怎樣解釋

太13 31 32 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路13 18 19 耶穌說 神的國好像甚麼?我拿甚麼來比較呢?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長大成樹,天上的飛鳥宿在它的枝上。可...

聖經馬太福音5章29節是什麼意思

29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版 丟在地獄裡。這裡的意權思是凡拒絕看 聽 嘗 聞 或摸使人聯想到罪惡的東西的人,就遠離了罪惡的思想。當罪惡的思想一時閃現在意識中時,凡立即將之排除的人,從而就避免養成一種一旦機會出現,心裡就想犯罪的習慣性思維模式。過了無罪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