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原先:半杯酒,兩行詩,不愛官場愛田園;
一支菊,三聲樂,遠離世俗顯高潔。
改後:半杯酒,兩行詩,勇棄仕途歸田園;
一支菊,三聲樂,喜離世俗顯高潔。
原先:出仕途,駕輕舟,留一身正氣;
瞻衡宇,引壺觴,求一份悠然。
改後:出仕途,駕輕舟,留一身正氣;
瞻衡宇,引壺觴,求半生悠然。
未改:喧囂塵世擾吾心,寧靜田園怡我情。
未改:居廟堂身心交病違己願,
歸田園容膝易安享天倫。
......
2樓:匿名使用者
半杯酒,兩行詩,勇棄仕途歸田園;
一支菊,三聲樂,喜離世俗顯高潔。
出仕途,駕輕舟,留一身正氣;
瞻衡宇,引壺觴,求半生悠然。
喧囂塵世擾吾心,寧靜田園怡我情。
居廟堂身心交病違己願,
歸田園容膝易安享天倫。
昔存豪情,沉浮於世,仕隱進退難斷紅塵夢;
今息壯志,感慨在懷,勞逸飢飽易得田園心。
入絕境,棄舟尋路,感景傷時;
離塵世,倚窗寄傲,眄柯怡顏。
愁居廟堂,違己交病,荒三徑田園;
欣赴江湖,樂天安命,去富貴帝鄉。
輕富貴,歸田園,吟詩作賦戲鄉間;
重氣節,下南山,賞菊飲酒遊荒原。
厭棄官場,彭澤縣令棄簪笏綬帶;
躬耕田園,五柳先生享暮嵐紫靄。
歸去來兮辭對聯
3樓:匿名使用者
1、不貪富貴抄,不期帝鄉襲,只求乘化以歸盡雖雅樂bai
琴,雖好du孤舟,然哀吾生zhi
之行休 2、向榮之木,始dao流之泉,萬物皆得時令 無心之雲,疲倦之鳥,一心歸隱桃園3、小徑鬆菊,一杯清酒名可越
清流孤舟,一曲惆悵志未消4、僮僕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游人作樂 鬆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天地情。
4樓:匿名使用者
1不求富貴,不期帝鄉,只求乘化以歸盡 只想平安,只願順達,不想飛黃與騰內達2向榮之木,始流容之泉,萬物皆得時令 伯牙之曲,公孫之舞,千載都是和諧3小徑鬆菊,一杯清酒名可越 大雅詩歌,兩朝故事史不忘4僮僕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游人作樂 斷橋殘雪,平湖秋月,其外美景喜人
用《歸去來兮辭》中的詞,組一副對聯,格式
5樓:喜歡蘇聯歌曲
歸去來辭許多句子,都可以用作對聯
《悟以往不柬,知來者可追》
《舟搖搖輕漾,風飄飄吹衣》
《既l窈窕尋壑,亦崎嶇經丘》
《木欣欣向茂,泉涓涓矢流》
《羨萬物得勢,感吾生行休》
《登東皋引亢,臨清泉賦詩》
《聊乘化歸盡,樂天命奚疑》
關於高一課文《勸學》和《師說》的對聯,求下聯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很想對出你的所謂的下聯,但是左思右想、思前想後都沒想明白你的出句(你所謂的上聯)的意思,所以敢煩你解釋一下你的出句可以嗎?
多說一句:“嘲”是平聲,不宜作為上聯。
古代廉政對聯
7樓:睢寧一指禪
捫心自慚興利少;
極目只覺曠官多。
——清朝四川蓬溪縣令泮先珍自署衙堂聯。
兩袖入清風,靜憶此生宦況;
一庭來好月,朗同吾輩心期。
——清代貴州巡撫署齋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在廣州查禁鴉片時自題掛於廳堂的對聯。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鶩聲華忘政事;
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清•薛慰農署杭州府衙聯
1對聯的演變過程?
8樓:楓葉秋落傷心時
1、對聯起於秦漢。從秦漢時起便有懸掛桃符的習慣,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
2、五代時開始在桃符上刻字,後蜀孟昶命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
3、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4、上聯是:申奧運,盼奧運,個個齊心;
下聯是:迎奧運,看奧運,人人皆喜;
橫批:申奧成功。
5、古希臘人於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原因是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奧林匹克眾神(即古希臘神話裡的宙斯等神)。
6、古代奧運會的起源最主要的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1種傳說與宙斯(zeus)的兒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關。
9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的起源與演變傳說不一,多數說是由桃符演變而來的。這在東漢應邵所著的《風俗通義》裡,已有記載。
到了五代,桃符在意義上有了較大發展。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國王孟昶曾寫過“新年鈉餘慶,佳節號長春”的話,這是對數史學家公認的我國最早的春聯。自那以後,文人學士,用桃符題寫春聯視為雅事,逐漸成為風氣。
有人認為,對聯最早產生於晉代,還有人認為早再三國時,蜀中百姓便習慣於用紅紙書寫“泰山石敢當,百祟無禁忌”,“太公在此,諸神遠避”一類壓邪的話,貼在大門兩旁,這就是最早原始的對聯。
單就桃符而言,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之前。王安石〈元日〉詩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這種古代風俗。
入宋以後,對聯日見發展。北宋第三朝皇帝趙桓曾把流行的詩句貼在了屏風上。
北宋四川詩人唐庚把名句貼在了門上,這是日常用對聯的一個先例。南宋初年又出現了言志聯,書院聯,燈謎聯,壽聯等。
元代對對聯的記載也不少,特別是元末紅巾軍的旗聯,又開創另一種形式。
明清時期,古代對聯進入全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對聯這種形式,在嘉慶年間,有了專門撰寫的“應制”對聯。此風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發展那是更盛。當時皇帝還用對聯水平的高低來衡量**的學識,這對於後來對來聯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今天我們看到的作品大多是哪個時期的作品。清代在對聯的形式上是最完備的,此前的對聯多為二,三十字,清末四川才子鍾雲舫在獄中所撰的〈擬提江軍津縣臨江城樓聯〉長達1612字,是目前知道的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長聯。
楹聯,又稱對聯,是由民間貼春聯的習俗演變而來的。而春聯,則是源於古代新時為驅邪祈福而書寫“桃符”的習俗。相傳遠在周代,就有用桃木來鎮鬼驅邪的風俗。
據《淮南子》所載:在上古時,有神荼、鬱驛兩兄弟善於抓鬼,於是民間就在每年過年時,於大門的左右兩側,各掛長約七八寸、寬約一寸餘的桃木板,上畫這兩兄弟的神像,以驅鬼壓邪,即所謂“桃符”。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
“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止惡氣。”東漢以來,又出現了在“桃符”上直接書寫“元亨利貞”等表示吉祥如意詞句的形式,名曰“題桃符”。此即春聯的雛形。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
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
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五環繞圓強國夢,
八面歡度奧運年。
博覽群書長修養,和文明同在 強身健體增素質,與奧運同行。
上聯是:申奧運,盼奧運,個個齊心;
下聯是:迎奧運,看奧運,人人皆喜;
橫批:申奧成功。
錦繡大中華,山舞水歌,玉景紛呈千卷畫;
和諧新世紀,民殷國富,心花獨佔一枝春。
盼奧運,迎奧運,國人同圓夢想。
遊北京,會北京,世界共享和諧
10樓:屬於我的_幸福
對聯的緣起和演變任何一
11樓:魅力
對聯的格律,比起詩詞來,更復雜一點。因此,要想說清楚對聯的格律,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上聯:中國繁華奧運生
下聯:世界矚目國運騰
《歸去來兮辭》翻譯,《歸去來兮辭》翻譯全文
歸去來兮辭 並序 作者 陶淵明 朝代 魏晉 譯文對照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
歸去來兮辭理解性默寫及答案,歸去來兮辭理解性默寫
歸去來兮辭 1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起筆二句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表達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2 我們經常用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中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兩句來表達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3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中 問征夫以前,恨晨光之熹微 兩句寫詩人問道於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見前路,見...
歸去來兮中以的古義,《歸去來兮辭》中的重點詞語有哪些?
1 於時風波未靜。譯文 當時戰亂沒有靜。古義 指戰亂。今義 風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2 嘗從人事。譯文 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古義 指做官。今義 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 配,獎罰等工作。3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譯文 不久程氏妹在武昌去世。古義 不久。今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