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殺40萬趙軍為什麼當時秦沒有直接滅趙啊

2021-08-10 15:23:45 字數 5338 閱讀 9678

1樓:海盜暴君

敵人的離間計。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昭王應允。於是坐失良機。之後昭王要求再戰,時機已過。

白起認為此時再戰無勝算於是託病,秦軍最終在邯鄲被趙軍擊敗,滅趙計劃徹底破產

2樓:匿名使用者

打了的,只是不是白起帶兵,沒打下來,長平之戰秦國損失也不小,再拼下去怕傷了元氣

3樓:趙學浩

1。趙國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2。秦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由於徵發大批男丁,整個秦國經濟也被極大破壞。

3。信陵君「竊符救趙」

4。平原君與毛遂請來了楚國援軍(儘管「竊符救趙」已經退兵了)

5。戰爭不久後白起被換了下來,派上了范雎的親信,結果戰敗了,連上黨郡都丟了。

6。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百姓熟悉軍事」

4樓:候泠

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 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原因:一 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死亡過半 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 秦也無力進一步攻佔邯鄲滅亡趙

二 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 士氣低靡 戰線太長補給困難 加上新佔之地民心易亂 隨時都有可能叛亂

三 魏楚蠢蠢欲動 其側翼 相當不安全 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5樓:羋卟

【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勞,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

然。又曰:【即圍邯鄲乎?

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攻也。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6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他在接著打,齊國、魏國等都會對秦採取行動,畢竟有脣亡齒寒這個故事在他們之前不久發生過。

7樓:

關鍵原因:沒有坑殺40萬趙軍這回事。

當時的人口數量,不肯能有40萬趙軍

8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不是不想滅掉趙,而是滅不了.在長平戰後,秦攻趙被打得大敗,另外,此時的秦軍統帥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因不同意繼續進攻趙國而被解職.並在5個月後被秦王命令自殺

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原因:一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佔邯鄲滅亡趙。

二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佔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後果亂)。三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

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史記可信嗎?史記說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趙國的軍力都死光了,第二年又是十幾萬出征燕國?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說自己的一些觀點.大家來討論下.

首先我們不考慮到歷史上誇張的問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其中所云「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而也有記載趙在長平之戰後,所有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所以秦國60萬,趙國45萬的數字基本是屬實的,可能略有誇大吧。

只是我估計兩邊的軍隊,這個數字應該不可能全部是戰鬥人員,應該是包括了後勤部隊。考慮到戰爭所在,也是三年的相持,是在上黨,也是趙國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趙國採用運輸和自給自足的耕種,應該可以基本滿足軍隊所需。

而秦國應該是頃全國之力來打這場戰鬥的),《呂氏春秋·應言篇》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缺字當為「匱」乏」之屬),所以基本上估計60萬里面可能有很大部分,可能達到一半以上是運輸部隊和後勤負責耕種的部隊吧。這樣可能比較能解釋後勤補給的問題。

而關於坑殺的問題。首先,坑殺的數字可以說肯定有誇大,當時趙國最多發動了有水分的45萬人馬,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不大可能還有40萬的剩餘部隊。而且考慮到當時天下未定,秦國又是眾矢之的,剛經過一場那麼激烈的戰鬥,雖然獲勝但是損失過半,需要的是時間來恢復國力軍力。

而且養不起投降的趙**隊,又不可能放回去。所以用坑殺的方式,一方面徹底削弱趙國,一方面也有殺給其他各國看的成分在,讓他們在發動對秦戰爭的時候需要多多考慮。所以很有可能非常多的誇大了數字,可能只坑殺了10幾萬到20萬的軍隊吧。

所以30萬剩餘秦軍,坑殺10-20萬趙軍還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坑殺的地點,根據最新研究,是很分散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在一個坑裡面殺掉的,是分散的,所以白起可能是分開來,瞞著降卒多次進行的坑殺,可能是以叫他們進行挖坑的工作是坑殺或者用酒灌醉後坑殺的,以所以帶著**也可以理解。

以上是我的觀點,僅攻參考

10樓:虎說體育

《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記,雖然司馬遷的人品沒有問題,但是裡面的內容也不是絕對可信。我們也需要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史記》。

一、歷史資料不真實《史記》當中,可信度最高的一段歷史就是司馬遷親身經歷的真實歷史。在古代歷史資料有限,記載的歷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這些資訊,由於經過了很多時間的傳播才被司馬遷獲得。

所以司馬遷獲得歷史資訊都有可能是假。

二、司馬遷只是普通的史學家司馬遷只是普通的歷史學家,所以司馬遷獲得歷史資訊也會經過自己的加工,才會形成《史記》中的各個篇章。

三、司馬遷有些不敢寫司馬遷為了編寫《史記》失去了更多,所以他為了可以使《史記》可以流傳下去,他在編寫歷史時一定會特別小心的。特別是關於當時的漢武帝,他肯定會有很多不敢的資訊。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看待《史記》這部歷史著作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11樓:hoo火勺樟

先說第一個問題:古代文獻比較匱乏,因此史書裡面免不了會有一些道聽途說的內容。因此,歷代史家在進行研究的時候都會參照許多其他的史料(野史、筆記、考古發現等等),而不會單獨地依據正史。

至於漢代為什麼能讓《史記》流傳下來,我想大概是朝廷的一種自信,極力掩蓋真相是一種懦夫的行為。二十四史中還有哪個開國皇帝像劉邦一樣被寫得像一個混混?

關於密談:密談之類的東西,也許後來形成了一份書面的材料。而皇宮之中是有專門的保管重要檔案的地方的。

比如,後來的幾個朝代在編寫前朝的正史時,就是大量的採用原始的宮廷檔案,比如「起居注」什麼的。

另外,介紹一下古希臘史家寫史書的習慣,也許會有幫助。古希臘人是十分喜愛社交生活的,因此誕生了大量的雄辯者和著名的演說。但是,口頭演說大多沒有儲存下來,古代史家在寫書的時候,只好根據當時的場景和儲存下來的摘要、大意重新替古人重寫演說詞。

比如最著名的伯里克利評價雅典民主的演說詞就是後來修昔底德自己寫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名將白起被後人稱為戰神,因為他一生征戰70餘場卻未嘗敗績。其中最有名的一場就是長平之戰,白起率領秦國士兵擊敗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並且坑殺了趙軍40餘萬人,因此白起也被成為殺神。《史記》中曾記載:

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不過,現在有很多人質疑白起坑殺40萬趙軍的真實性。挖坑埋葬40萬士兵,要挖多大的一個坑啊,難道趙兵都是紙人任你隨意殺戮?

1995後,這個爭論終於有了真相。

2023年,山西高平市一對農村父子在家裡的田地裡翻耕時,挖掘出了很多青銅箭頭和人的骨頭,越往下挖出現的骨頭越多,父子兩人嚇得連鋤頭都不要了就跑了,還向有關部門上報了此事。不久文物專家趕到現場進行勘測調查,現場一共發現了一百三十具骸骨,這些骸骨身上大多有青銅箭頭或者被刀劍劈砍過的痕跡。有六十具是缺少頭骨或者軀幹的,還有十四具是被鈍器或石頭殺死。

經過多番的鑑定,專家們認為這些骸骨是當年在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的趙軍,考古專家感到奇怪的是,130具屍骨中只有一具可能是被活埋的而已。

另外專家還發現,長平之戰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埋葬屍骨的泥土厚度只有一尺多,如此薄薄的土層根本是不能活埋一個人的。

因此有專家說到:到了今天我才知道,40萬趙兵不是被白起活埋的。

13樓:傑寄生蟲

長平一役,白起殺降,白紙黑字,不容辯駁。但白起果真活埋了40萬降卒麼?這個問題爭議多多。

首先說是否「活埋」。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原話是「(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並說「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史記·趙世家》的說法是「卒四十餘萬皆坑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則說「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顯然,在這裡「坑」是動詞,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的《古代漢語字典》解釋為「活埋」,並舉出長平之戰和「焚書坑儒」的例子。這種解釋遭到廣泛質疑,理由如下:從技術角度考慮,活埋40萬人非常困難,史書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坑」就是活埋。

此外,《長平古戰場永祿一號屍骨坑的發掘簡報》明確指出:「未經破壞和擾亂的60個個體近半數或頭骨無軀體或頭骨與軀幹分離,應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後。還有14具頭部有鈍器、刃器、石塊等造成的創傷痕跡,其中至少7具個體的創傷是致命的,應排除在活埋死亡之外。

剩餘十多個個體死亡原因難以判斷。可能活埋的僅為一例。」「根據骨骼排列和創傷觀察,死者絕大部分為被殺後亂葬的,未發現大量被活埋的證據,這種現象有別於史書中關於40萬降卒被(kēng)殺的載述。」

14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讀書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應當辨證地去看。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史記》,其實照樣是錯誤多端、矛盾百出的一本書。其一,司馬遷是一個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所以他的史學中文學色彩很濃,誇張虛假的成分也很多。其二,且不說《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記》等記述的時代距離司馬遷的時代已經很久遠了,有些史實也無法考證,所及夾雜了一些神話傳說,肯定是非歷史的真實寫照。

長平之戰,其實歷經了三年,秦**隊前後共斬殺趙軍45萬人,並非一次性坑殺了40萬。

至於其後又是十幾萬出征燕國,並不奇怪。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割六城以求和。次年,因割地問題未談妥,秦趙邯鄲之戰爆發,此時趙國的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損失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約三四十萬人,且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

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一二萬人。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國都蠢蠢欲動,首先動手的是燕國。不過,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龐煖、樂乘、李牧等更多優秀的將軍脫穎而出,此戰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

趙悼襄王四年,龐煖還曾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

歷史上長平之戰,秦國將領白起真坑殺了40萬趙軍嗎?這一資料是真實的嗎

應該沒坑這麼多趙軍。1,古代打仗,在軍隊當中民夫的數量普遍在半數以上,有時甚至是軍隊的好幾倍。除了這些半民半兵的民夫,還有很多隨軍民眾的,例如各路隨軍商人,這個戰國時期的戰爭中很常見的,這些人的數量也是相當多的。所以,被坑的人裡面肯定也包含了這些非戰鬥人員,甚至可能還有戰場附近的一般民眾。2,古代軍...

白起為什麼被視為秦國戰神,白起被稱戰神,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最後會被秦昭襄王賜死?

怕死就別當兵,當兵就不怕死。白起殺死了125萬人吶!七國爭霸以來,被殺死的軍人也只有245萬人而已。整個六國基本被白起腰斬了,六國基本都成不了氣候了。統一隻是時間問題。可以說白起把統一時間推進了幾十年。秦國統一天下,代代必需有賢君,白起使其中變數大大降低。都是內戰作戰,最難打的是外戰 史書能稱為戰國...

白起為什麼要自殺,張國榮為什麼要自殺?

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 趙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後,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