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最初定義

2021-09-06 18:13:16 字數 3848 閱讀 3511

1樓:手繪星球

消費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流行的一種社會道德現象,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係的原則、思想、願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其社會大多數人的多數行為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並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但其原則和方式仍只是消費主義大概念中的一個細分。

消費主義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領域中,因知識傳統對消費主義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如綠色消費主義、消費者保護、消費者運動、消費者權益等等。消費主義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大影響

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在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並繼而在全球流行開來,可從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經濟因素

二次大戰後,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有了迅速增長,由此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這使許多人都以為,社會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一種主張人們可以任意佔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產生了日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來,這成為消費主義在中國流行開來的物質基礎。

政策因素

隨著凱恩斯主義成為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鼓勵和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就相繼出臺。有了來自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消費主義就有了更為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和土壤。在我國,為拉動內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費的政策出臺。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政策被誤讀為消費主義甚至浪費的依據。

哲學因素

消費主義的滋生蔓延,還與西方哲學思想有密切聯絡。西方哲學在發軔之初就與東方哲學大異其趣。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瞭解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

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係,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係。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佔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學思想是消費主義的理論基礎。

有了這一指導思想,消費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市場因素

銷售分析家維克特·勒博宣稱:「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使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消費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

許多人對勒博的號召做出了反應——也可以說,是生產商和銷售商在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我們面前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資料是,2023年國內市場手機換機週期是18個月,2023年5月份的調查顯示,該週期已經縮短到1年。

心態因素

暴富者心態在當前國人心態中表現地比較明顯。剛剛富起來的人們對財富還沒有樹立起正確恰當的觀念,表現欲強烈,這也為消費主義的流行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2樓:輕候念雲

從文化研究觀點,消費主義被視為是一種獲得愉悅的活動形式。消費(consume)一詞可追溯至14世紀,意同揮霍、用盡;而在16世紀出現的「消費者」(consumer)一詞,也有相似的負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伴隨「消費者」一詞替代原來的個體化的「顧客」(customer),「消費者」已轉化成中性詞,用來指涉相對於「生產者」(producer)的抽象實體。

而到了20世紀,這種抽象的用法進入日常的生活領域,成為大眾的代稱,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大眾的需求是由滿足他們需求的一方所創造的。因此,消費主義在後現代語境中,不再指涉過度購買行為。

從社會學觀點,消費主義是物質極大豐富前提下,人們處理物與人的關係的方案之一。市場經濟出現以前,物品是勞動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產與交換通常在一地之內完成。這個時候,物品的價值是它的「實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

在市場經濟社會,因為市場的形成,人們在交換過程中人為的估量一物的「價值」,扭曲了體現勞動的「實用價值」。消費主義可能會造成公民社會的消逝。因為消費主義的基本意識形態是市場關係,也就是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市場邏輯成為指導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變成需要透過消費所獲得。

如此一來,一般人必須要是積極的消費者,才能是好的公民,這便排除了經濟上弱勢的中下階層民眾在公民社會本應享有的那些「不論貧窮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如教育、醫療保障等。

消費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聯絡在一起。對財富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動力,它具體表現在對資本利潤的獲取。而利潤的獲取不能不依賴於商品交換的實現,即產品有消費者購買。

由於技術進步導致的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產品的過剩,消費者的慾望對商品交換價值的實現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了,這種情況在戰後西方更是突出。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勵和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了資本主義良性執行的條件之一。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慾望、需要和情感便成為資本作用、控制和操縱的物件,並變成一項慾望工程或營銷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產已經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而同時是消費慾望的生產和消費激情的生產,是消費者的生產。只有「生產」出一批有消費慾望和激情的消費者,產品才能賣得出去,商品生產的目的才能實現。

這裡所謂「消費」並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範疇裡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這些邏輯包括:

第一,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費社會裡,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無物不可以被消費。」消費品的普遍存在證明資本主義的合理,「消費社會首先論證了資本主義平等的神話。」

第二,消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體現在文化含義上,消費體現個人身份。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認為「消費文化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 物質文化領域裡的消費不限於商業系統。

商品由文化環境確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義。盧瑞援引另兩位學者的話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論點:「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於消費者的價值觀……

3樓:愛靜靜愛圖圖

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表現在「對物質產品毫無必要的更新換代、大量佔有和消耗各種能源和資源,隨意拋棄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採用難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在這種界定之下,消費主義的實質上是拜物主義,通過對物的消費和佔有體現他們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優越感,他們無所節制的消費汙染了環境,過量地消耗了資源,帶來了極大的負外部性,但他們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

任由消費主義發展下去,資源將消耗殆盡,地球將衰亡,基於這樣的考慮,環保主義者提出,「地球不是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而是我們從子孫那裡借來的」。

消費主義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極為先進生產高度發達的結果,同時,消費主義又是現代化社會科學技術更為先進和生產水平更為發展提高的根本性的推動力量。消費主義是現代化社會老百姓的生存目的和精神面貌:崇拜羨慕模仿社會上層貴族明星各級富翁,唯利是圖極端自私,精神空虛頹廢(社會風氣敗壞、毒品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消費主義是現代化社會民心發散的**劑、催化劑和加速劑,消費主義是現代化社會日益複雜化的直接根本原因,消費主義是引導人類社會走向最終自毀滅亡的癌症大爆發。

4樓:

消費主義文化興起於20世紀20—30年代,二戰以後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得以蔓延,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對物品的絕對佔有和追求享樂主義為特徵,一種把消費當作唯一目的,為消費而消費,背離了消費是滿足人需要、促進人發展的手段,是一種極端的文化現象,但也是資本主義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種影響深遠的經濟與社會文化現象。

5樓:嘰裡咕嚕

1。缺乏批評意識地沉溺於消費,把物質的佔有和消耗當成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價值觀念,及其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的生活方式。

2。消費已經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行為,而是被大眾媒介製造和推動,是與他人相互比較和激發得到的。

3。在哲學家眼裡,這種消費主義文化代表了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慾望。 而當代的年輕人正是受消費主義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群人。

4。不過,人們常常容易忽略的是,他們追求的這種消費方式,實際上加重了自己的相對貧困狀況與生活的壓力。

新人文主義的人性的定義

論人性,絕不可斷章取義。感性 理性本為一體,物質,精神也不過都是認知過程。客觀講,獸性與神性是相對的,人性兼有之。我所謂的 尊重人性 是指尊重 人在面對一件事物時,潛藏於心中的的判定和願景。尊重人性是因為人性是客觀存在。人性好比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我們才能與自然共同發展。又好比社會規律,掌握社會...

消費者行為的定義是什麼,消費者行為學是什麼

聊聊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消費者行為在狹義上講 僅僅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及對消費資料的實際消費.在廣義上講 消費者為索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所採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甚至是包括消費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消費者行為是指消費者為獲取 使用 處置消費物品或服務所採取的各種行動,...

法律上有沒有老客戶的定義,法律上消費者定義

老客戶不是法律上的術語。生活中的老客戶就是很老的客戶。我所說的老客戶就是老闆的客戶。合同法上有按交易習慣確認合同條款的規定,這算不算老客戶啊?老客戶?你想問什麼啊。沒有,這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稱謂 法律上消費者定義 我國 保 雖未直接明確消費者的定義,但第二條將 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