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老喬瞎叨叨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
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
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黃帝。
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句話,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不知流行了多少年。可「三皇」究竟是誰?從古到今卻難以確定。
最早提出「三皇」這一統稱的,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最早指出三皇是誰的,是秦代的李斯。他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可此後又有不同的說法,讓人無所適從。《三五歷記》說是天皇、地皇、人皇;《春秋緯•運鬥樞》說是伏羲、女媧、神農;《白虎通義》說是伏羲、神農、祝融;《通鑑外記》說是伏羲、神農、共工;《禮緯•含文嘉》又說是燧人、伏羲、神農。
為什麼古人皆以「三皇」為限呢?大致是祖先崇尚「三」這個字的緣故,認為它具有增加和發展的含意,如所謂「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皇」字,又是一個神聖而高尚的稱號。可見,儘管對三皇的解釋不盡相同,但三皇的總稱卻一直未加改動。那麼,究竟誰配稱三皇呢?
先看女媧。她是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她和伏羲兄妹相婚而產生。還傳說她用黃土造人,又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
次看燧人。他是傳說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改變了人們「茹毛飲血」的生活,教人熟食,促進了人類的進化。再看共工。
他是傳說中的天神,他與顓頊爭奪帝位,怒觸不周山,從而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再看祝融。他是一位「絕地天通」使人神分界的英雄,身手不凡。
這些人各有殊勳,位列三皇之序似乎合情合理。
可有人認為,以燧人、伏羲、神農並稱三皇為好。理由是,燧人的名字,反映了原始人的學會用火,而伏羲和神農,一個反映了原始人的肉食屠宰,一個反映了原始人的莊稼採擷,他們三者統稱三皇正是當時生活的寫照,客觀地反映了那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三皇無定說,自古如此。五帝的情況,同樣也是如此。
五帝說大概形成於周、秦之際。自古以來,國人對「五」字是很有講究的,如東、南、西、北、中為「五方」,金、木、水、火、土為「五行」。以「五」來概括自然和社會,與「三」同樣具有特殊的地位。
古人把「五方」、「五行」之說應用於社會,從而產生了「五帝」的概念。五帝是誰?歷來也眾說紛紜。
《世本》、《大戴禮》、《史記•五帝本紀》說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禮記•月令》說是太、炎帝、黃帝、少、顓頊;《帝王世紀》說是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皇王大紀》則說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在上述這些說法中,哪種的理由比較充分呢?這裡,具有代表性的,是《史記》和《禮記》的說法。
《史記》的根據是,黃為中和之色,象徵萬世不易,黃帝制作了不容更易的制度;顓等於專,頊代表正,顓頊之名是**天下之道的意思;嚳,極也,意思是他窮極道德,是最講德行的;堯等於蟯,有清妙高遠之意,認為他博衍眾聖之長;舜,意思是綿延下去,包含他繼承堯道之意。看來,這種認識是從當時的實際出發的,反映五帝時代已出現了制度和實行制度的統治者,開始向階級社會邁進了。
《禮記》的解釋,是以五方說、五行說為根據。如「東方木也,其帝炎帝……;**,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嗥……;北方水也;其帝顓頊……。」這樣認識雖難免有臆斷成分,但還符合當時人的認識水平。
今天,人們常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禮記》的解釋恰好包括炎、黃二帝在內。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說法也有可信的成分
3樓:匿名使用者
三皇五帝
有關三皇五帝的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一三皇:
⒈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⒉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⒊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⒋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二五帝:
⒈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⒉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⒊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⒋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總體來看,三皇五帝是分為幾個時間段的,燧人、伏羲、女媧屬於舊石器時代,燧人、女媧為早期,而伏羲為晚期,其餘則都屬於新石器時代。神農、帝嚳最早,神農為前大汶口文化,帝嚳為早於仰韶文化的裴李崗文化;黃帝、炎帝、顓頊、太昊、少昊基本同時,黃帝屬紅山文化,炎帝、顓頊屬仰韶文化,太昊屬薛家崗文化,少昊屬於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屬石家河文化;堯、舜最晚,進入龍山文化階段,堯位於晉南,屬陶寺文化,舜(為)位於晉西南和豫西,屬河南龍山文化的造律臺型別。
4樓:李承博
三字經上寫的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這一說法看來比較公認,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後者為現代漢語詞典附錄所說。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黃帝出現了兩次
5樓:匿名使用者
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6樓:冀念念
: ⒈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⒉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⒊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⒋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7樓:
三皇:⒈燧人、伏羲、神農;
⒉伏羲、女媧、神農;
⒊伏羲、祝融、神農;
⒋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⒈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⒉庖犧、神農、黃帝、堯、舜;
⒊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⒋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實也沒人知道到底是誰
8樓:糊弄局後
「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②《春秋運鬥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諡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
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9樓:田小德
三皇五帝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
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②《春秋運鬥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諡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
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
《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嶽、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
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①《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讚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②《戰國策·趙策》與《易·繫辭》提出的宓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曆》亦承此說。《通鑑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④《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通鑑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樑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樑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
「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
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矇昧時期的低階、中級、高階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階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三皇五帝是那幾位?有蚩尤嘛,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黃帝 炎帝 蚩尤又是什麼?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稱為 三皇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帝 舜帝稱為 五帝 三皇和五帝 各5種說法 燧人 伏羲 神農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伏羲 女媧 神農 宓戲 伏羲 神農 黃帝 堯 舜 伏羲 祝融 神農 昊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羲 神農 共工 少昊 顓頊 帝嚳 堯 舜伏羲 神農 ...
三皇五帝各是誰,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五帝都指的是誰?三皇五帝是指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 皇 或 帝 三皇 按照流傳最廣的是 伏羲 神農和軒轅。五帝則為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有關三皇五帝的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一三皇 燧人 伏羲 神農 尚書大傳 伏羲 女媧 ...
三皇五帝之前屬於什麼時代,三皇五帝之前是什麼朝代
三皇五帝,是出自夏朝山海經,雖然 山海經 被重現編撰過很多次,但內容基本沒有太大改變。這裡的三皇五帝,只是的是伏羲 女媧 帝俊等真正的古花廈大神。我先給你說明一下,咱們古花廈,也就是上古時期真正的大神。真正的正統上古大神,只有六個,分別都是山海經裡的 燧人王 伏羲 女媧 帝俊 羲和娘娘 常羲娘娘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