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車博士
第一應該是鈕祜祿氏,清代皇后出最多的就是這個家族了(康熙的孝昭皇后姐妹,雍正的孝聖皇后,嘉慶的孝和皇后,道光的孝穆,孝全皇后,咸豐的孝貞皇后) 接下來是佟佳氏,(太祖的嫡妃,順治的孝康皇后,康熙的孝懿皇后,愨惠皇貴妃,道光的孝慎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五宮后妃都出自博爾濟吉特氏,順治的廢后,孝惠皇后姐妹,恭靖妃,端順妃,但在康熙以後的后妃中幾乎找不到了,道光的孝靜成皇后) 富察氏,(乾隆孝賢純皇后,哲憫皇貴妃,晉妃,同治的淑慎皇貴妃) 那拉氏,這個姓氏有很多,按部落分為葉赫,烏拉,哈達(太祖孝慈皇后,繼妃,孝烈皇后,康熙通嬪,惠妃,道光的和妃,咸豐孝欽皇后,光緒的孝定皇后) 赫舍里氏(康熙孝誠皇后,平妃,道光常妃,同治敬懿皇貴妃) 董鄂氏(順治孝獻皇后,貞妃,寧妃,誠隱郡王嫡福晉) 喜塔臘氏(清顯祖嫡妃,嘉慶孝淑睿皇后) 伊爾根覺羅氏(這姓氏后妃裡幾乎沒有,但親王福晉裡有很多) 他他拉氏(咸豐麗妃,光緒端康,恪順皇貴妃) 烏雅氏(康熙孝恭皇后,嘉慶恩嬪,道光莊順皇貴妃) 郭布羅氏(康熙宜妃姐妹) 瓜爾佳氏(康熙惇怡皇貴妃,嘉慶安嬪)
2樓:甄覓厹
正史上只記載姓氏、父親的名字,不記載本人名字,即使玉碟也是如此。因此後妃的全名絕大多數是無法考證的。
孝莊皇太后的名字能夠流傳,也不是來自正史,《清史稿》中沒有關於她全名的記錄。「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來歸。
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我沒有找到「布木布泰」這個名字的來歷,可能是來自其他檔案文獻。
孝莊皇太后是蒙古人,這點很可能與她的本名能夠流傳有很大關係,再有就是清朝主要,早期後宮制度不完善,隨意性比較大,名字流傳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大。
《清史 后妃傳》記載:
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后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
世祖定鼎,循前代舊典。順治十五年,採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
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
也就是說到皇太極崇德改元,清朝的后妃制度才正史建立,而博爾濟吉特氏嫁給皇太極的時候,清朝還沒有正式的后妃制度。可能是由於這個時期的漏洞,「布木布泰」的名字才能流傳。
為什麼清朝的皇后妃子都是那幾個姓氏
3樓:雙雙
清朝皇后妃子的姓氏有很多,並不是只有那幾個,例如皇后的姓氏就有博爾濟吉特氏、鈕祜祿氏、佟佳氏、赫舍里氏、烏喇那拉氏、富察氏、輝發那拉氏、喜塔臘氏、阿魯特氏、那拉氏。
但是所有的皇后妃子都是旗人。這是由於清朝初期的制度規定的。
在清朝,八旗子弟是專門為國家辦差當兵的人口,屬於國家兵源,數量有定額,一旦與普通百姓通婚就勢必增加新生人口的數量,這樣會造成國家兵員過多,養兵的財政資金就會緊張。所以清代的旗人必須在旗內通婚,以控制在一定數量內,即使皇室也不能例外。
清代嬪妃是廣泛在八旗內選拔,理論上普通旗人也會有機會。但真正獲得高位升到皇后或貴妃一級的卻只有那麼幾個姓氏。
這與滿族的風俗習慣有關,在滿族的先民女真人時代,作為北方遊獵民族,氏族交換婚制十分流行,即兩個或更多氏族出於共同利益結成的部落聯盟,在同一聯盟內的氏族以子女交換婚姻的方式實現世代聯姻,以鞏固部落群體的長期默契。
滿族入關后皇室仍然沿襲著八旗滿洲貴族與東蒙古貴族世代通婚的習俗。而且這種習俗已經上升成為滿洲上層貴族與蒙古上層貴族之間的政治需要。鞏固政權的意義重大。
同時滿族入關後接接受了漢族的禮儀和家庭地位觀念,八旗滿洲特別是建州女真本部的各大氏族,由於他們的軍事成就,逐漸晉升到了更高的級別,形成了清王朝核心的上層貴族群體。
按照門當戶對的儒家禮法,皇室選擇婚姻儀式時優先考慮開國元勳的家族子女,原因很簡單,他們高貴的家庭配得上皇家的身份。然而,滿蒙旗人家的普通女孩進宮後,即使得寵,也只能作為低階的常在、答應等等,因為她們的家庭背景太低了。
雖然如此,但是基本上不會出現近親結婚的情況。因為清代一個滿洲貴族家族人數眾多。
例如「英額紐古錄氏」是清皇室世代聯姻的家族之一,在乾隆年間,這個家族的家譜中,僅在譜的男性就有330人,由此可推斷出供皇室選擇的未婚女性有多少。
而另外一個更大的家族「沙濟富察氏」,在同一時期在譜的男性人數超過400人以上,三代以外的各支遠親送去選秀格格達到10名不成問題。
還有東蒙古的「科爾沁博爾齊吉特氏」有很多的家族支系,送與皇室結親的女孩完全可在三代以外,甚至五代以外選擇。 同樣愛新覺羅氏也是一樣龐大的家族。試想在這些大家族之間進行聯姻,近親結婚是不可能的。
擴充套件資料:
選妃過程
先是選秀女。每3年由戶部主持選閱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敘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
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
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
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
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
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
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
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
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
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
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
在八旗子女內部「選秀女」形成定製以後,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輕的旗籍女子被選到宮中,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這些女子中挑選,有的秀女還有可能要配給皇帝的近支宗親。選擇作為后妃的秀女有嚴格的條件。
清制規定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凡年齡在13至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選。嘉慶六年(公元2023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經過選秀女這一關之後,才能論及婚嫁。
秀女年滿十三歲稱「及歲」,超過十六歲稱「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再參加挑選。如因故未能閱選者,則必須參加下屆閱選,否則雖至二十餘歲亦不能出嫁,違者將受懲處。
凡應選的旗女,在未閱選前私自與他人結婚者,也將由該旗都統參查治罪。即便是因為殘疾不具備選秀女的條件,也要經過各旗層層上報,最後由本旗都統呈報給戶部,再上奏皇帝認可後,才能免選。
凡屆挑選秀女之期,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閱女子年歲等,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具結呈報都統,然後彙報戶部,戶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選看秀女後,戶部馬上再行文各旗都統,各旗造具秀女清冊。
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帶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這算是第一次挑選。
凡經太監挑選被記名的,須再行選閱。這是第二次挑選,凡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女子,因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送選閱。
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分別議處。被選秀女的年齡,必須是13歲至17歲的未婚女子。經太監兩歇挑選後,最後報皇帝選定,或被納為妃嬪,或指婚給親王或王子為妻。
選中被記名的秀女,在記名期內(一般為五年)不許私相聘嫁,違者上至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下至旗長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處分。選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復選,而記名期已過,那麼,這樣的女子只得終身不嫁了。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絡。
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滿族,蒙古族21名,漢族9名,維吾爾族1名。
4樓:匿名使用者
在清代後宮嬪妃中姓氏很多,但無一例外都是旗人,這是清代的制度規定的,即旗人不與民人通婚。
原因是八旗是專門為國家辦差當兵的人口,屬於國家兵源,數量有定額,一旦與普通百姓通婚就勢必增加新生人口的數量,這樣會造成國家兵員過多,養兵的財政資金就會緊張。所以清代的旗人必須在旗內通婚,以控制在一定數量內,即使皇室也不能例外。
清代嬪妃雖然廣泛在八旗內選拔,理論上普通旗人也有機會。但真正獲得高位升到皇后或貴妃一級的卻只有那麼幾個姓氏。為什麼呢?
這首先與滿族的風俗習慣有關,滿族先民女真人的時代作為北方遊獵民族,流行的是氏族換婚制,即兩個或多個氏族出於共同利益組成部落聯盟,在同一聯盟內各氏族之間以子女交換結婚的方式實現世代聯姻,以鞏固部落集團的長久默契。 滿族入關后皇室仍然奉行著八旗佛滿洲貴族與東蒙古貴族世代聯姻的風俗。而且這種風俗已經上升成為滿洲上層貴族與蒙古上層貴族之間的政.
治須要。具有鞏固政.權的重大意義。
其次,滿族入關後接接受了漢族的的禮法門第觀念,八旗佛滿洲尤其是建州女真本部的各大氏族因為軍功陸續被加官進爵,形成了清王朝核心的上層貴族集團。遵照門當戶對的儒家禮法,皇室選擇婚姻自然優先考慮開國元勳的家族子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門第高貴配的上皇家身份。而普通滿蒙旗人家的女孩進宮後即使得寵也只能作為低階的 常在、答應、等等,因為她們的門第太低。
近親結婚是不會的。你不知道清代一個滿洲貴族家族有多大。
舉幾個例子來看。『英額紐古錄氏』是清皇室世代聯姻的選擇之一,乾隆年間該家族的家譜中僅在譜男性就有330人,可想而知供皇室選擇的未婚女性有多少。 而另外一個更大的家族『沙濟富察氏』同時期在譜的男性人數超過400人以上,三代以外的各支遠親送去選繡的格格達到10名不成問題。
還有東蒙古的『科爾沁博爾齊吉特氏』其家族支系繁多,送與皇室節親的女孩完全可在三代以外,甚至五代以外選擇。 同樣愛新覺羅氏也是一樣龐大的家族。試想在這些大家族之間進行聯姻,近親結婚是不可能的。
清朝後宮嬪妃名字清朝後宮嬪妃名字
歷史上的后妃記載名字的不多,所以僅寫有記載名字的努爾哈赤 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子一 皇太極。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納扎青。子二 褚英 代善。女一,東果格格。繼妃,富察氏,名袞代。子二 莽古爾泰 德格類。女一,莽古濟。大妃,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子三 阿濟格 多爾袞 多鐸。回族 李惠霞,樂妃...
古代嬪妃手上戴的是什麼,清朝那些後宮嬪妃手指上戴的叫什麼啊?
護甲套,又名指甲套,是保護指甲的。清宮后妃普遍蓄長指甲,而指甲越長就越容易斷,所以需要戴專門的護甲套保護指甲。清宮的皇后 嬪妃,極喜歡蓄指甲。一般來說,蓄一根一寸長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會劈裂折斷,為了保護這種細長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個套筒,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這就是人們俗...
求清朝後宮妃嬪封號,古代後宮嬪妃職位表,還有封號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 貴人 常在 答應 官女子。一 皇后 皇后 拼音 hu ng h u 簡稱為後,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正配的號。後 與 後 古已有之。後 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 君主的妻妾 這是一個位份 稱謂,而不僅僅是 皇帝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