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淡年華
主要是漢景帝當時削藩的時候自己已經有了鎮壓的實力,而建文帝則是在自己立足未穩,手底下的軍隊不足以鎮壓反叛的情況下削藩,自然失敗。
2樓:歷史中的輪迴
漢景帝當時也是差點,這個看運氣,當時如果不是樑王頂住,真的難辦。
3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那是因為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都不一樣,而且所面臨的矛盾也是有差異的。
4樓:小莉說娛樂呀
我覺得是因為情況並不一樣,朱棣本來就有反的心,所以無論做什麼都不行的吧。
5樓:飛魚守候
因為建文帝沒有漢景帝那樣的魄力和權謀。建文帝受朱元璋的影響,一心讀書治天下。軟弱的建文帝又急於求成,所以,削藩失敗。
6樓:baby壞小孩
同一種方法用兩次就不會那麼有成效了,漢景帝當時因為有比較得力的助手,所以平亂反正比較輕鬆,而建文帝卻是孤軍奮戰,所以結果不同。
7樓:熊大的貼身保鏢
因為時代不一樣,那麼情況也就大不相同,生搬硬套的效法當然會失敗!這是必然的結果!
8樓:匿名使用者
建文帝做事有些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最終被自己的叔叔奪取了皇位。
同樣是削藩,為何漢景帝成功而建文帝慘敗?
9樓:兩隻文化
漢朝的分封制其實與前朝周朝的分封制區別不大。可以說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都仍然在朝廷的掌握之中,而且異姓王所分封的領土,大多是在一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所以那些異姓王和**相比較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勢。
除此以外,因為當時匈奴的危險,所以漢朝一直在首都附近聚集著大量的軍團,而且這些軍隊都是精英部隊,他們的武力遠遠大於其他諸侯的自家部隊。所以從軍隊的戰鬥力來說,諸位王侯的軍隊便不足以為懼。
而且漢朝與異性王之間還隔著許多同姓王,所以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劉家諸侯王並不會背叛**,甚至還會成為**抵禦異姓諸侯王的一道屏障。而且當時全國的經濟都集中於**手上,當時的長安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可以說其他諸侯國都是很窮的,並沒有能力發動一場大的戰爭。所以說,漢朝漢文帝可以很容易的抵抗住諸侯王的軍隊。
而明朝朱允文,當時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與他對抗的是他自己的舅舅朱棣。朱棣在諸侯王之間也有著不小的聲望,所以當朱棣叛亂的時候,諸王都不願,和朱棣或者朝廷任意一方為敵。
所以說建文帝就沒有什麼幫手,他只有靠自己的軍隊。
而且當時朱棣所處的地方是北方,從中國的整體地勢上來說,北方是有利於軍隊發起進攻的。而且建文帝手上的軍隊,可以說都是一些雜牌軍湊在一起的,所以他們無論是從戰力上來說,還是從將領上來說都是比不過朱棣的北方軍團的。
所以建文帝才會失敗。
10樓:j清如
漢景帝時期正是漢朝興盛的時候,漢景帝自己也有政治智慧,而建文帝當時還有個死對頭,貿然削藩肯定會受阻。
11樓:
因為漢景帝他這個人更聰明更有手段,所以他做的更好,相比於漢景帝,建文帝遠遠不如。
12樓:洑水
漢景帝和建文帝本來就是不同時期的人物,各種政治關係也不同,建文帝當時的勢力更弱,所以失敗了。
13樓:高中陳老師
因為歷史環境的不同,漢景帝的時期比較的繁榮昌盛,削藩對與大臣們的威脅不大。
14樓:啊洋
因為他們所處的一個大環境,時代的大背景不同,還有兩個皇帝性格以及處理的方法的不同,這才導致了結果的不同
15樓:淘淘愛文化
削藩是很有講究的一件事,如果你自己兵強馬壯,削藩就很容易了。如果沒有能力就想削藩,很可能引起藩王造反。
16樓:職場解惑七七
本就是兩個不同朝代的人,同樣是削藩,但是對手不同,漢景帝相比建文帝更有政治遠見。
17樓:職場高達
同樣是薛蟠,但是他們是兩個不同朝代的人,他們遇到的對手也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結果。
18樓:天涯談國際
漢景帝在削藩的時候,也是引起了其他幾個王爺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造反,但是漢景帝都將他們鎮壓了。
19樓:kk職場經驗談
削藩也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大環境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建文帝慘敗和當時的國情有關。
為什麼漢景帝和康熙帝的削藩都成功了,但是建文帝卻失敗了?
20樓:主持人
為什麼歷史上的三次削藩行動漢景帝和康熙帝都成功了,但是建文帝卻失敗了呢。在這裡主要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一.建文帝的削藩行動造價成本太高。
對於削藩,朝臣是一致支援的,但對於削藩的方法,朝臣卻有著不同的意見。當時,朱允炆最寵幸的齊泰和黃子澄主張「強力削藩」,而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則主張「曲線削藩」。正是因為朝中的一些大臣的意見不統一,導致他們的力氣沒有往一個方向用。
最終導致了這次削藩的失敗。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二,時機不當,有想一口吃一個胖子的想法。
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2023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當年七月,在局勢不明,根基未穩時,他就是開始大刀闊斧削藩,還曾在一個月內,連削三個藩王,實在是操之過急,計劃不周。
三,順序不當,分不清主次。
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應該直接對燕王朱棣下手,只要朱棣被剷除,其他諸王必將束手就擒。而黃子澄則認為,燕王朱棣的實力過於強大,應該從實力弱小的周王、齊王、代王等下手,先除掉燕王朱棣的羽翼,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將其殲滅。在削藩順序上,朱允炆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黃子澄的計謀,給了燕王朱棣喘息的時間,這是削藩失敗以及靖難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21樓:汽車小靈童
兩者實力層次不一樣,明初時候藩王的勢力顯然會比清初的勢力強大,另外建文帝那時候並沒有針對性的對於地方藩王有過有效的抑制,而康熙帝是有所準備的,這兩者就不一樣了
22樓:地方得到的
前兩個皇帝都是再藩王比較弱小,或者趁虛而入的時候進行的 。
23樓:0020康
前兩個皇帝因為削藩都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建文帝為了急於建功立業對削藩的準備不夠充足,所以前兩個皇帝都成功了建文帝失敗了
24樓:遊戲速報醬
朱允炆和他的父親很像,為人比較善良但是比較的懦弱,這樣的性格接了皇帝大位之後,執起政來和他爺爺相比有了很大的差異,崇尚文治的他在削藩這種武力問題上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25樓:小迷糊七七醬
因為準備的問題,前面兩個皇帝為了此事準備多年,而建文帝準備相對不足。
26樓:xbox開機
可能主要還是因為建文帝的性格原因,過於想要建功立業,忘記做好前期準備,才最終失敗
27樓:劉林林雲南
因為建文帝心慈手軟,在自己佔優勢時不忍心殺害自己的叔叔。一定要活著的朱棣。
28樓:匿名使用者
建文帝時期的東漢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無力進行削蕃運動了。
29樓:百度蒼天
建文帝削藩的舉措太激烈了,當時被削的藩王不是被革去爵位就是廢為庶民。搞得藩王人人自危,而且建文帝當時剛上臺,還沒有太大的政治力量。
漢景帝和康熙帝就不同了,他們都是在皇位穩定,而且有了一定的政治力量,對軍隊有了一定的控制後,才開始著手削藩。
30樓:努力的大熊
漢景帝和康熙帝的削藩成功是因為管理有方,建文帝管理軍隊不是很合格。
31樓:小du趣談時事
漢景帝和康熙帝的削藩有重要的策略,而建文帝卻沒有。
為什麼漢景帝削藩成功,康熙削藩成功,唯獨建文帝卻失敗了?
32樓:縱橫三千年
因為當時的削藩是要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的,康熙帝他在他那個生活的年代,其實就相當於他是在蠱蟲裡面鬥出來的蠱王,所以說他對於詮釋是日子的非常透徹的,而漢景帝他也是,而建文帝他其實就是蜜罐裡面長大的一個男孩,他對於當時的全是沒有非常清楚的認知,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他任用的人都10分的迂腐,而且也沒有什麼用,還有一個就是因為他把當時的藩王都逼得太狠了,也沒有任何的措施去對他們進行把控,把人家逼急了就直接導致人家跳了牆,所以建文帝就失敗了。
33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每個朝代的清況都不一樣,然後皇帝的決策也不一樣。
34樓:憨憨
因為建文帝本來就可以不用通過削藩來證明自己,但是建文帝當時如果殺掉朱棣的話,也許情況就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
35樓:子衿悅史
因為他們都有足夠的實力,而建文帝卻沒有燕王朱棣那麼強大的實力。
36樓:職場路鹿路
因為建文帝所實行的政策並不符合,所以才會失敗的。
37樓:
社會環境的不同,局勢也不一樣,建文帝沒有把握好時機沒有掌握好力度。
38樓:言云諾
建文帝削藩失敗反被削是因為他對權勢沒有認知,他太天真了。
39樓:準大薛森
這就是關於皇帝和國家的實力及軍隊的能力了能力較強的話就可以成功。
漢景帝和康熙削藩都成功了,為何唯獨建文帝卻失敗了?
40樓:
建文帝削藩失敗,漢景帝和康熙成功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社會環境的不同,社會條件不一樣,另一方面,在於軍事行動上,建文帝等人犯了錯誤導致戰爭的失敗,最終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
漢景帝時期平定八王之亂並不能夠算是完全的削藩,而且漢朝的削藩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在漢文帝的時候就已經制定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在當時就已經把一個齊國給分為六個國家,說明從漢文帝那個時候就已經認識到,分封的藩王對**集權的影響,已經開始著手打擊藩王。
後來的漢武帝通過推恩令繼續削藩,不僅僅如此,配套的還有阿黨附益法,有一系列的措施去削弱藩國的事例,包括他的勢力範圍和財政大權都收歸**。能夠這樣肆無忌憚,肆無忌憚的進行削藩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兵權還是由**集權所掌握。
明朝建文帝那個時候社會條件是不一樣的,明朝的邊患問題一直很嚴重,所以,朱元璋才分封自己的九個兒子去九邊,就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的進攻。這樣就把軍隊大部分的集結在了藩王手中,尤其是燕王朱棣和寧王等人,都是手握重兵之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建文帝進行削藩的政策過於的激進,直接彼此湘王一家全家自殺,引起了其他藩王脣亡齒寒的感覺,抵抗非常激烈,在經過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最終取得了勝利。
41樓:匿名使用者
漢景帝和康熙削藩都成功了,但是唯獨建文帝卻失敗了。
42樓:職場小蔣
主要是因為朱棣勢力太大,再加上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也有很多問題,給了朱棣很好的藉口,所以支援他的人就很少,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4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建文帝削藩的手段太過明顯,根本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所以這一舉動並沒有被藩王接受。所以建文帝最後削弱藩王失敗。
4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漢景帝和康熙他們兩個,手中有很多忠心的人,許多能人異士為他們效命,這才能成功,而建文帝的身邊,是沒有人可用之人的
45樓:渣男收割機啊
因為建文帝他不夠有能力,而且他削藩的決定不足,導致他的削藩沒有成功
46樓:高中任老師
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利,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給出好的方法才能夠成功的。
47樓:不喜歡吃烤包子
因為社會環境,社會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於軍事行動上,建文帝等人犯了錯誤導致戰爭的失敗,最終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
48樓:小貓不吃醋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其實沒有那麼多的領導能力,相比漢景帝之下還是有很多的不足,因此最後也是剝削失敗了.
漢景帝削藩成功,康熙也是,為何建文帝佔據絕對優勢卻失敗了?
49樓:珠竹
建文帝何時佔據了絕對優勢了?如果真正好好算一下,建文帝是劣勢最大的。他們三個面對的社會環境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建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卻沒有把握好時機,更沒有掌握好力度。
漢朝的分封制其實與前朝周朝的分封制區別不大。可以說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都仍然在朝廷的掌握之中,而且異姓王所分封的領土,大多是在一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所以那些異姓王和**相比較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勢。
除此以外,因為當時匈奴的危險,所以漢朝一直在首都附近聚集著大量的軍團,而且這些軍隊都是精英部隊,他們的武力遠遠大於其他諸侯的自家部隊。所以從軍隊的戰鬥力來說,諸位王侯的軍隊便不足以為懼。
而且漢朝與異性王之間還隔著許多同姓王,所以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劉家諸侯王並不會背叛**,甚至還會成為**抵禦異姓諸侯王的一道屏障。而且當時全國的經濟都集中於**手上,當時的長安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可以說其他諸侯國都是很窮的,並沒有能力發動一場大的戰爭。所以說,漢朝漢文帝可以很容易的抵抗住諸侯王的軍隊。
而明朝朱允文,當時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與他對抗的是他自己的舅舅朱棣。朱棣在諸侯王之間也有著不小的聲望,所以當朱棣叛亂的時候,諸王都不願,和朱棣或者朝廷任意一方為敵。
所以說建文帝就沒有什麼幫手,他只有靠自己的軍隊。
而且當時朱棣所處的地方是北方,從中國的整體地勢上來說,北方是有利於軍隊發起進攻的。而且建文帝手上的軍隊,可以說都是一些雜牌軍湊在一起的,所以他們無論是從戰力上來說,還是從將領上來說都是比不過朱棣的北方軍團的。所以建文帝才會失敗。
明朝與漢朝都削藩,為什麼明朝失敗了
1。我稱之為 歷史遺留問題 這還要說到朱元璋那,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封王的就有24個!他這樣做的本意是想更好的維護朱家王朝的統治,卻不想這樣容易造成藩鎮割據,不易 集權!2。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誤,這就是他失敗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他第一個失誤就是不讓朱棣他們進京弔唁朱遠璋,而放虎歸山,錯過了削藩的最...
董卓為什麼能夠成功入京
為什麼老是小看董卓呢?人家董卓雖然年老的時候殘暴又肥胖,但是年輕的時候也是一位鮮衣怒馬的少年郎啊。我其實覺得董卓這個人還是很厲害的,年輕的時候董卓是袁魄的門客,袁魄是什麼人,那可是門生遍地的大佬,董卓能夠得起賞識,可見智謀也是過人的。再說說東漢時期的情況,那簡直是皇室相當的慘啊,外戚干政不說了,太監...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能夠成功,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豐富的物質基礎 如 船隻巨大,錢財豐裕等 2明太袓朱棣的支援 3當時造紙,羅盤針的出現,航海技術比較完備4準備極其充分 隨行人員的分工極細 明確而且完善,有技術人員等 5鄭和個人的領導能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