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蝦米影視
觀諸葛亮與龐統的一生,「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句一點也不錯,雖然龐統因為死的較早,未能盡展自己的才能。但他們兩人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兩個人,正是得到了這兩個人,才成就了劉備的霸業,最終未能一統天下,主要也是因為得此二人時曹操已經勢大,時勢如此,也不是人力能夠改之了。
2樓:飄逸故事匯
劉備得到二人的時候已經挺晚了,劉備已經四十多歲,曹操已經一統北方。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這個年紀放到當今社會,只求生活太平了。要是再年輕十歲,那也是更有利的呀。
最為嚴重的是,北方的軍閥割據都已經被曹操平定了,如果官渡之戰還在打,或者說北方還亂成一鍋粥的話,劉備雄起的機會將更大。
這點我想說的就是假如劉備在徐州的時候就遇到了諸葛亮和龐統,那局面絕對將不一樣。
3樓:崛起的男神
事實證明,有「安天下」之才的諸葛亮出山後也沒讓劉備失望,一方面在文治武功方面,他為劉備制定一個個奇謀方略,取得一次次勝利;另一方面薦賢舉能,羅致人才,壯大劉備陣營。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的地理環境不一樣。而且劉備的兒子很不爭氣。
5樓:cherry範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
6樓:邸衣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
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
7樓:來自涉故臺生氣勃勃的雪梅
劉備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他們。
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得了兩個,天下還不是他蜀國的
8樓:生於7月21日
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蓆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
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 ,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 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
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後來杜甫作詩說: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9樓:九霄魚外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人都得到了,為什麼沒有安天下?
鳳雛死的早,是因為他對臥龍有猜忌。
按照「三國演義」後來的描述,如果劉備完全聽從諸葛亮的建議,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關羽死後,劉備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給兄弟報仇,而後又犯了嚴重的戰略性錯誤:部隊多,戰線長。
而且他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小熟讀兵書」,將大軍停於草木繁盛的彝陵,並且連營來壯聲勢,才慘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使蜀國元氣大傷。
如果劉備一直肯用諸葛亮的建議,那麼平天下肯定沒問題,沒能那樣的原因都出在劉備身上。
後主無能,諸葛亮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已經是不易了。
反駁樓下觀點:
娑婆訶的說法我不同意,怎麼說失荊州遍失去了的天下的機會,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而事實證明,諸葛亮在北伐時是有取勝的可能的,只是天意弄人,沒有達成罷了。
而吳國在臥龍死後不久,便降了魏,那麼如果臥龍戰勝了魏,那麼他必然是要降蜀了,那是不就是「得」天下了嗎?
而且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知你有沒有注意,有一次,諸葛亮帥大軍直逼魏都許昌,魏國儼然無力反抗,魏人怕了諸葛亮,便放出流言,說諸葛有不臣之心,後主愚蠢,召回諸葛亮,才釀成這次戰役的失敗。或問如果劉備在世,憑他對臥龍的瞭解,他會信這種流言嗎?恐怕那時天下早已姓劉了。
還有留關羽一人守荊州為何為不妥,事實證明,關羽守荊州是非常到位的,他將曹軍打得聞風喪膽難道書中沒有寫道?照你的意思是鳳雛的死是蜀不能「得」天下的原因,那我們只能理解你的意思是隻有臥龍鳳雛都在時,才能得天下了?畢竟《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既然是**,他就可以從某種角度上進行誇張,而我認為《三國演義》這部**在我們所討論的這個問題上所作的誇張,是極其成功的,也是該**的一大亮點,如果你單純用歷史的眼光來評價**的內容,我想你未免對文學的理解太淺薄了吧。
我非常同意絳雪軒的觀點,不得天下,如何安天下,那還不如蜀國舉家遷徙,移到大漠戈壁,乾脆與世隔絕,那還用「安」嗎?乾脆亡了算了,更不如蜀國人乾脆回到樹上當猴子,那就不用考慮怎麼和人打仗了,到那時如果我是魏王,我才不會和猴子一般見識。
wuzengxi的說法我也不甚同意,鳳芻恃才傲物不假,但他絕非心胸狹隘之輩,光憑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或是他開始的一點點行為,我覺得有些武斷,他是隻是沒有武侯那樣的眼光罷了,而就謀略而論,他絕對不遜於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戰中他的作用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小,光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說他不是心胸狹隘。熟讀三國的人一定知道,要沒有龐統給曹操「獻策」,就算諸葛亮借來東風又如何?這樣大的功勞,而龐統從未要功,甘當配角,以致後來劉備可能都不知道這件事,難道還能說他心胸狹隘,不能與諸葛亮同名嗎?
再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怎麼了?漢武帝不也是這樣,非常時期應用非常之計。當時正是天下大亂之際,不趁這時奪天下,難道等魏國坐穩江山在去打嗎?
漢武帝時,要不是靠窮兵黷武,統一諸侯國,打潰匈奴,現在中國還不知道是幾個國家呢。而武侯趁這時要一鼓作氣統一全國的戰略可以說是及其正確的,他與漢武帝的區別是前者勝了而後者敗了,這就是為何有些不夠客觀的人說他不對的原因吧?!
諸葛亮不是逆天下而動,而是因地制宜的採取戰略。正因為這樣,才表現出他的理智,這又有什麼不對。
10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最初並沒有把人才問題擺到應有的高度。他感嘆,自己之所以半生落魄不遇是因為「命運多蹇」
11樓:淺題
關羽死後,劉備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給兄弟報仇,而後又犯了嚴重的戰略性錯誤
12樓:匿名使用者
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得兩個就要內耗,得三個就要打起來了.
13樓:聽姥姥的話
蜀在三國中本來綜合勢力最差。和其他兩國抗衡相當以卵擊石。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只是形容兩人都有救世治國之才,屬於誇張的文學修辭手法。
15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就多了,因為意見不一反而壞事,不是嗎?呵呵
16樓:匿名使用者
那只是對他們兩個人才華的讚賞,並不是真的得到他們就能得到天下.
17樓:顓孫雅
天下本應屬別人,他得了再多人也沒用的.命是如此.而且得一可得天下不代表沒有意外
18樓:魯步憐雲
作者的主觀意思,
作者是親劉派的,
但事實就是事實,
歷史無法改變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演義的歷史,不是歷史事實。有作者的一廂情願在裡面。
20樓: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21樓:匿名使用者
那只是**杜撰的 況且**裡也說了天命不可違
《演義》雖好但當成歷史來看待就太傷腦筋了
22樓:白瀟羽
因為鳳雛後來到了曹操那裡,對劉氏霸業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而諸葛亮(臥龍)則是在最後關頭被劉氏集團裡的領導人換代給影響的功虧一簣(劉備一死,諸葛亮在劉氏集團的地位受到巨大影響,而且接替劉備的是劉蟬那個親小人,遠賢臣的白痴.)
所以蜀國沒有得天下是必然的結果
23樓:雨下山傾
因為哪隻是**的話。
「臥龍鳳雛」得其一就可得天下,可為什麼劉備卻沒能得到天下?
24樓:歷史客棧
《三國演義》中,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是頂尖謀士,「得其一可得天下」,那麼為什麼劉備同時得到了他們兩個人,最終還是沒能統一天下呢?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篇《隆中對》已定天下三分,其戰略思想和眼光都是無可置疑的,但是,諸葛亮在具體實施方面略有欠缺,在具體指揮戰役時,也太過保守,比如祁山之戰。
而龐統則是一個戰術大師,在指揮戰役和執行力方面都是一流的,只可惜他死得太早,沒有發揮出真正的才能,否則,他的能力和諸葛亮可以互補,劉備也不至於那麼慘。
諸葛亮剛投奔劉備時,劉備曾說過他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兩人如膠似漆,可到後來,諸葛亮在劉備軍事集團中顯露出自己的實力之後,所謂功高震主,劉備就開始對他有所提防了。
因此,後期劉備對諸葛亮是漸漸疏遠的,對諸葛亮的很多意見也有所保留,比如他不顧諸葛亮的勸阻,發動夷陵之戰,就最終成為敗亡的導火索。
除此之外,劉備得到這二人的時機也不太好。當時,曹魏已佔天下之七分,帳下謀臣虎將如雲,孫權也雄踞江東,手下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謀略雖然重要,但硬實力更重要,劉備作為實力最弱的一方,想要統一天下,本來就有非常大的難度。
最重要的是,蜀漢的發展並沒有按照《隆中對》的政策指導進行,關羽私自伐魏,導致戰略要地荊州丟失,劉備又為了報仇發動夷陵之戰,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這也是諸葛亮無法控制的。
法正、關羽死後,蜀漢開始走向下坡路,而等到劉巴和劉備死後,諸葛亮已經是獨木難支,最終也累死了。
2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漢王朝統治式微,」匡扶漢室「這句口號已經不再那麼得人心了。
東漢末年不同於西漢末年。西漢末年,漢王朝的統治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只不過是出現了一個權臣王莽,趁皇帝年幼就篡位,當時的百姓還是很想念漢朝的。而東漢末年,官吏腐敗,宦官專權,此時華夏大地一片混亂,到處都是饑荒和戰爭,漢朝的統治已經不得人心,黃巾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後來的劉備和諸葛亮提倡的「興復漢室」在已經不得人心了,老百姓內心裡都是能夠過上好的生活,跟著誰幹不是乾的想法,皇帝姓不姓劉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所以縱使有諸葛亮和龐統輔佐劉備,但是不同於劉秀時期天下的局勢,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地方割據勢力沒有誰是孬種,就一個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就不比他臥龍和鳳雛差。而劉備起家又太晚,固然成就大業的難度就更難了。
第二、劉備的勢力太弱,發展太慢,得到諸葛亮和龐統的時間太晚。
相比曹操、劉備先天不足。曹操起家比劉備早,等曹操已經佔據北方六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劉備還寄人籬下,絲毫看不到有建功立業的希望。而等曹操決定從北打過來的時候,劉備也只能請求和孫權聯合,共同抗曹。
而等到劉備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地盤益州以及同時得到臥龍和鳳雛兩人的時候,劉備已經半百了。相比他的祖先。劉邦50歲的時候,已經戰勝過項羽並攻下了彭城,劉秀在50歲的時候皇帝都當了20年了,而劉備50歲時,自己的大業才剛剛開始。
第三、在臥龍和鳳雛能力同等情況下,劉備在用人方面沒有做到兼顧。
諸葛亮和龐統的能力到底誰更強呢,恐怕他們兩個誰也不服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對於兩個人才的使用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龐統富有才華,但是有一點壞處是他不修邊幅,打扮邋遢而且做事不太細緻。
相比而言,諸葛亮更加細心謹慎,而且劉備得諸葛亮更早,故而劉備往往更加重用諸葛亮,而忽略了龐統。
故而劉備和龐統的關係遠比不上劉備和諸葛亮這樣的」魚「與」水「的關係。想象一下,如果兩人能力相近,老闆卻更喜歡其中一個,另一個的內心會怎麼想?所以在雒城一戰終,悉數大將均毫髮未損而唯獨龐統不幸死去,也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出現問題的一個表現所在。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為何最後卻敗了
雖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但兩個都得,卻未必會成功。蜀漢的成敗,也不是一兩人就能決定的。1.一山容不了二虎 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臥龍。在 三國演義 中,諸葛亮一出山,火燒博望坡,大獲全勝,軍師的威望和聲名打響。後來立了很多戰功,劉備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龐統獻 連環計 心狠手辣,赤壁大戰曹軍 慘重,...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劉備雙得終未統一,這句話是真是假
鳳雛臥龍,得一人則安天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兩個人有治世之才,而不是說得到他們中的一個人就能得到天下。所以劉備這句話重點在於稱讚兩人的才能而不是得到天下的必然。至於劉備未能統一天下,這是歷史的必然,在大的歷史環境下,沒有哪個個人可以改變歷史。1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這是諸葛亮周圍熟識他們二人的...
臥龍鳳雛得一者而得天下,劉備兩者兼而有之,為什麼沒有得到天
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 伏龍 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一 謀士才志存在時間 空間和陰陽差 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 程昱 徐庶 諸葛亮 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 十倍 自謙。他們所謂的 十倍 差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