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請諸葛亮時諸葛亮為何如此傲慢

2022-02-01 11:25:21 字數 3767 閱讀 1314

1樓:茉雪落星辰

諸葛亮心中太明白了 去了曹操那裡 也沒有他的一畝三分地 因為曹操那裡文臣武將已經有那多了 他去了也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2樓:

你們是神經病呀!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就是曹操去了三次!你們還不如剛出生的小孩!!!!語文沒學好吧!

3樓:

無論三國演藝和三國志,曹操都沒有請過諸葛亮。而且諸葛亮是想到曹操那裡去又擔心自己的才能的。曹操人才太多了,諸葛亮怕競爭不過他們。

4樓:喻鵬程

都是些什麼人呀

記得之前聽到一則報告,說現在拍的電視都不根據史實來,誤人子弟。今年春晚也有這個小品的,當時嗤之以鼻,覺得這些只要你是個中國人就知道的,他改了你能不知道,當笑話看看唄,娛樂娛樂。現在。。。

我覺得很有道理——誤人子弟呀。

我的天呀,曹操三請諸葛亮?老天呀,諸葛亮在隆中時,曹操去過荊襄不?

你問了這個問題,竟然還有人認真回來了。。。

現在外星人越來越多了。。。

無語無語無語。。。

5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三請諸葛亮?難道是我老眼昏花看錯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三顧茅廬是為了試探他的誠意

7樓:

曹操三請?是劉備三顧茅廬吧··是為了試探他的誠意

8樓:王冬月

喂!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是要看看劉備的誠意與愛才之心。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曹操架子太大。

曹操破黃巾餘孽後,手握重兵,「威名日重」,顯得不可一世。在「招賢納士」時採用了「守株待兔」、「願者上鉤」的辦法,足不出戶的、被動的等待賢良的 「投奔」,即使像程昱、郭嘉這樣的名士,曹操也很難放下架子親自去拜訪,只是「遣人」去「尋問」、「徵聘」,讓他們「來見」自己。隱居在南陽的諸葛亮,身上有一股子文人的窮酸,是一個「不可屈致」的儒生,況且「久樂耕鋤,懶於應世」,劉備帶著「金帛禮物」「親往求之」、「枉駕見之」,「三顧茅廬」,給足了諸葛亮面子,他還故意「躲避」和「磨蹭」,以考驗劉備求賢的誠意,如果讓他放棄文人的尊嚴,反過來去「投奔」曹操,這是讓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事。

二是曹操自恃過高。

「治世之能臣」曹操曾經說過:「吾亦猶人也,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這說明曹操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的智慧謀略很自信,也很自負,無論做什麼事,都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謀士們獻出的良策大多都「正合」他意。

在才學超人的曹操眼裡,謀士只不過是他工作上的幫手,智慧上的補充,合自己意的建議能夠欣然接受,不合自己意的不予採納。諸葛亮的自信和自負在很大程度上都要超過曹操,一個「滿腹經綸」的謀士在一個「自恃過高」的上司手下做事情,難免畏手畏腳,沒有能夠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間,不能大展巨集圖,弄不好還會招致上司的「嫉妒」,甚至會像楊修一樣招來殺身之禍。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是不會這樣做的。

三是曹操實為漢賊。

董卓死後,漢獻帝惡夢初醒,總算舒了口氣,以為可以過上好日子了,不想卻繼續受到李傕、郭汜的「欺凌」,為了「掃清賊黨,以安朝廷」,便下詔令曹操入朝「以輔王室」,不料引狼入室。曹操強行命令漢獻帝「駕幸許都」,獨攬朝政大權,欺君罔上比董卓、李傕、郭汜更甚。諸葛亮的祖、父都做過漢朝的官吏,都吃過漢朝的俸祿,「生為漢臣,死為漢鬼」的觀念在諸葛亮心裡已經根深蒂固,曹操的「漢賊」行徑,讓一心維護劉漢正統的諸葛亮非常憎恨,更談不上去輔佐他了。

四是曹操謀士如雲。

曹操手下的謀士很多,荀彧、荀攸是「海內名士」,程昱、郭嘉是「當今賢士」,劉曄是「光武嫡派子孫」,另外滿寵、呂虔、毛玠等人都是才華橫溢的人才,再加上聰明智慧自恃過高的曹操,所以曹操的謀士班子非常強大,諸葛亮如果去輔佐曹操,不可能會與曹操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魚水關係」,就不可能受到「重用」,更談不上「言聽計從」了,這樣淺顯的道理諸葛亮是不會不明白的。

五是曹操不擇手段。

徐庶歸附劉備後,幫助劉備打了幾場勝仗。當曹操得知徐庶之才「十倍於昱」時,為了得到徐庶,便抓住徐庶「為人至孝」的弱點,「使人賺其母至許昌」,然後模仿「徐母筆跡」偽造書信,把徐庶從新野騙到許昌。徐母見徐庶「棄明投暗」,羞愧自殺。

徐庶因此「抱恨終天」,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謀」。徐庶與諸葛亮是 「密友」,私人關係非常好,曹操是如何用卑鄙手段賺取徐庶的,諸葛亮自然知曉,況且徐庶已經留在曹操身邊,曹操那裡諸葛亮說什麼也不會去的

10樓:浮蓋藏雪

?你看的是神馬書?是劉備三顧茅廬!你最後仔細看看……

11樓:

裝唄 沒本事裝一裝也成有本事的了

曹操三請諸葛亮時諸葛亮為何麼不出山,而等到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才出山?

12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最遠到過汝南,從沒有到過荊州啊,怎麼會有曹操三請諸葛亮之說呢?

三請諸葛亮」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段「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茅廬」?

學術界各有說法。

《三國演義》中關於這第一次見面的記載是:劉備帶領***駐紮新野時,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願見他嗎?

」劉備說:「你帶他一起來吧。」徐庶說:

「可以主動登門去見此人,但不能讓他來拜見您。」可見,劉備親自到諸葛亮那裡去請求拜見、賜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見。

但沒有寫關公、張飛同往,也沒有說明是在茅廬中相見。

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幾句話,證據確鑿。陳壽在《三國志》中寫到了《隆中對》,對劉備三次往訪以及諸葛亮論天下形勢的內容記載得更為詳細。

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當作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典範。劉備當時困難重重,急需人才,從情理上看,「三顧茅廬」是極有可能的,所以歷代沒有人對此事的真實性有過懷疑。

但現在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認為「三顧茅廬」的記載難以令人相信。諸葛亮是位胸有巨集圖之士,劉備請他出山,當然正合其意,他豈能大擺架子,而不抓住這個可能失去的機會?當時的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則是個有聲望的政治家,對諸葛亮怎能那樣低聲下氣地苦求?

雖然前一種說法中以《隆中對》作為證據,但當時,曹操幾十萬南征大軍正威脅著劉備,《隆中對》不提這個緊迫的現實問題,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時,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

據此,「三顧茅廬」之說就不可信了。

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劉、諸葛二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魏略》中說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

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劉備。劉備因為諸葛亮年紀小,根本不重視他。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今政局的對策,才使劉備逐漸信任他。

最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從諸葛亮本身的積極進取的態度來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有人則調和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衝突,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

並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見,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

諸葛亮與劉備究竟是「一見」,是「再見」,還是「三見」,這隻有當事人知道了,然而,「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吸引了無數人。

比較曹操和諸葛亮

曹操和諸葛亮的相同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二人都是胸懷大志,滿腹韜略 曹操的前期也是想匡扶漢室,做一代中興之臣,只是後來實力越來越強,年齡大了,思想也就變了,有了謀國志向,其實這一時期曹操也是沒的選擇,試想歷代功臣有幾個能夠安享人生的,何況你曹操這功勞也太大了,威名太響亮了,如果將權力移交後能落...

周瑜和諸葛亮的關係是什麼,諸葛亮和曹操呢,曹操和周瑜呢

歷史上的周瑜與諸葛亮沒有矛盾,沒有三氣周瑜的事情,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陳壽的 三國志 說他是 性度恢廓 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對他的評價是 氣量頗大 周瑜並不忌憚諸葛亮,他忌憚的是關張,他並不把諸葛亮當做勁敵。周瑜確實曾經勸說軟禁劉備,但與氣量無關。周瑜是赤壁之戰中孫 劉聯軍的...

諸葛亮詩詞蜀相,關於諸葛亮的詩詞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 詞句註釋 蜀相 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 孔明 詩題下有注 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2 丞相祠堂 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錦官城 成都的別名。柏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