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國祚五十一年的西晉王朝由此化為塵埃。西晉滅亡後的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登基稱帝,是為晉元帝,歷史上則稱為東晉。
東晉是在公元316年正式立國,其實早在永嘉之難之時,司馬越就已經在王導的幫助下開始在東晉建立政權。然而司馬睿很聰明,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之下稱帝不是明智之舉,故而他只是被推舉為盟主,而西晉名義上的皇帝司馬鄴則成為了群起攻之的物件。
直到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司馬睿收到了司馬鄴的詔書:即允許讓司馬睿繼承皇位,然而與之相對的司馬睿則必須中興晉室收復失地。有這層關係,司馬睿雖無心北伐,可是對於祖逖的北伐他也不加以阻止,因為他必須得對天下人有所交代。
王氏家族扶持司馬睿
在司馬睿剛到江南之時,其實他本身並不佔據任何優勢,當時八王之亂已近尾聲,西晉皇族損失巨大,而司馬越則為了平復各方勢力,則派遣了倖存的西晉宗室王爺前往大江南北或鎮壓叛亂或鎮守地方,而司馬睿就趁著這個機會得以過江來到了江南。
當時除司馬睿之外,還有另外四位王爺也分別過了江,他們分別是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在當時江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其意即這五位王爺之中有一人將會成為未來的九五至尊。
這五位王爺都並非司馬炎嫡系子孫,按常理來說他們任何一位都無法繼承王位。然而當時晉武帝的嫡系子孫大多都已經死於戰亂之中,而想要維持晉朝江山,只能從這五位旁支血脈的司馬氏子孫之中挑出一位來繼承王位。
本身五人並無血脈上的優勢,外加上都是皇族旁支,本身也沒有多大的權利,故而真正比較起來,其實五人之間的差距不大。
然而司馬睿最終能夠勝出,靠著的則就是王導背後的琅琊王氏:早在洛陽之時司馬睿與王導就有深交。當時王導早已看出晉室江山的顛覆已經不可挽回,而王導則為了家族以及晉室江山考慮,則勸諫司馬睿盡快回到其封國,以免危及自身。
後來的事實證明,王導的決策是非常明智的,也正是靠著這一層關係,司馬睿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王導。司馬睿出鎮下邳,不久遷安東將軍,請王導擔任安東將軍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其安排。這一系列事情奠定了王導的特殊地位。
而在軍事方面,司馬睿又有王氏家族的王敦得以支撐。在早些年,王敦的族兄王衍便利用其職務之便利,將王氏一族的子弟安排在晉朝的大江南北,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西晉危亡之時為家族找一安身立命的地方。
王衍的這一舉措讓其飽受爭議,可是他這「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舉動為東晉的建立提供了幫助,而王敦就因為其族兄的安排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揚州刺史。
靠著王導的謀劃以及王敦軍事上的支援,司馬睿有了稱雄的資本,因而得以在江東站穩腳跟。「王導主內,王敦主外」的局面讓王氏家族的勢力與日俱增,而由此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門閥政治。
王導助司馬睿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援
永嘉之亂後,大批的士族南下,然而後世的我們會發現那些南下的士族大多是根基不穩的,而諸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早在漢朝就已經根深蒂固的門閥則是堅持留在北方。而從北方逃難逃到江東的士族我們後世稱之為僑姓士族,琅琊王氏就屬於此類。
琅琊王氏的根基本身並不在江東,故他們的到來無疑是打壓了江東士族的生存空間,王導本身也知道這一點,故為了家族上的考量他就必須儘快幫助司馬睿站穩腳跟,而想要幫助司馬睿站穩腳跟則又要依靠江東大族的支援。
當時江南士族顧榮、賀循兩人為士族領袖,而想要站穩腳跟,司馬睿則必須得跟他們打好關係,而司馬睿本人則專門派遣王導前去邀請二人,二人應約也由此吳地的百姓得以歸附。
《晉書.王導傳》還有一則軼事典故:相傳司馬睿剛到建康之時,其人心不附,而王導等人則為了幫助司馬睿迅速獲取聲望則為其創造聲勢。
正巧某天司馬睿外出公幹,而王導則特地為其安排了威嚴的儀仗,並不顧名士身份為其「造勢」,和王敦兩人 騎馬在旁邊侍從,而江南名士見到此等現象後十分詫異,一個接一個的隨著司馬睿行拜禮。
然而司馬睿能夠獲得江南士族的支援,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王導在其背後為其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促使既無資格也無特別出彩的司馬睿登上了皇位,同時為了進一步獲得江東大族的支援,在其登基之後,王導屢次勸諫司馬睿重用以顧榮為首的江南豪族。
王導幫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氏門閥也因而水漲船高,成為了後來的東晉四大門閥之一。然而琅琊王氏的崛起無疑是打壓了江南本土士族的發展,這又牽扯出了一個新的矛盾:僑姓士族和江南土著之間的矛盾,這樣子的矛盾影響了之後的東晉政局。
司馬睿的尷尬地位
在王氏兄弟的輔佐下外加上江南士族的支援下,司馬睿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在公元317年登基為帝,至此東晉的建立算是告一段落了。
然而這張光鮮亮麗的皇位背後則是數不盡的哀愁:司馬睿看似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然而其只是名義上的,當時朝廷的決策權利都掌握在王導等僑姓士族的手中;而江南士族雖沒有參與中樞之權利,卻在當地經營多年,故而要想站穩腳跟司馬睿也必須依靠他們的支援。在世族門閥主政的情勢下,晉室皇族一方面要緊緊依靠南遷世族的支援,才能維持偏安統治;另一方面,東晉皇帝又以「共主」身份,居間制衡和調整世族之間的內部矛盾,成為世族高門利益的「平衡器」。
司馬睿不是不想解決這種局面,為了制衡門閥的力量他也曾經試圖用兩股力量去進一步強化權利:一股是刁協、劉隗為首的寒門子弟;一股是隨司馬睿南渡健康的司馬氏王爺。
2樓: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東晉在西晉滅亡之後,利用西晉的政治體制以及經濟體制進行再次重建,節約了很大的成本。
3樓:從博學到教育
八王之亂後,司馬睿在王導的指導之下,建都建康,並且引用當地的名士,以得到當地大家族的支援,再有從北方一些流亡而來的名流也對司馬睿的支援,司馬睿才得以建國。
4樓:咪仔貓妹
司馬睿到建業後聽從王導的建議,提高自己的聲望,結交名流,請了名流做官,招攬有才學的人到自己府中。
東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西晉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國祚五十一年的西晉王朝由此化為塵埃。西晉滅亡後的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登基稱帝,是為晉元帝,歷史上則稱為東晉。
東晉是在公元316年正式立國,其實早在永嘉之難之時,司馬越就已經在王導的幫助下開始在東晉建立政權。然而司馬睿很聰明,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之下稱帝不是明智之舉,故而他只是被推舉為盟主,而西晉名義上的皇帝司馬鄴則成為了群起攻之的物件。
直到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司馬睿收到了司馬鄴的詔書:即允許讓司馬睿繼承皇位,然而與之相對的司馬睿則必須中興晉室收復失地。有這層關係,司馬睿雖無心北伐,可是對於祖逖的北伐他也不加以阻止,因為他必須得對天下人有所交代。
在明確了自己的合法身份之後,司馬睿正式稱帝,由此東晉在江南得以偏安,而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那些事:
王氏家族扶持司馬睿
在司馬睿剛到江南之時,其實他本身並不佔據任何優勢,當時八王之亂已近尾聲,西晉皇族損失巨大,而司馬越則為了平復各方勢力,則派遣了倖存的西晉宗室王爺前往大江南北或鎮壓叛亂或鎮守地方,而司馬睿就趁著這個機會得以過江來到了江南。
當時除司馬睿之外,還有另外四位王爺也分別過了江,他們分別是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在當時江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其意即這五位王爺之中有一人將會成為未來的九五至尊。
這五位王爺都並非司馬炎嫡系子孫,按常理來說他們任何一位都無法繼承王位。然而當時晉武帝的嫡系子孫大多都已經死於戰亂之中,而想要維持晉朝江山,只能從這五位旁支血脈的司馬氏子孫之中挑出一位來繼承王位。
本身五人並無血脈上的優勢,外加上都是皇族旁支,本身也沒有多大的權利,故而真正比較起來,其實五人之間的差距不大。
然而司馬睿最終能夠勝出,靠著的則就是王導背後的琅琊王氏:早在洛陽之時司馬睿與王導就有深交。當時王導早已看出晉室江山的顛覆已經不可挽回,而王導則為了家族以及晉室江山考慮,則勸諫司馬睿盡快回到其封國,以免危及自身。
後來的事實證明,王導的決策是非常明智的,也正是靠著這一層關係,司馬睿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王導。司馬睿出鎮下邳,不久遷安東將軍,請王導擔任安東將軍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其安排。這一系列事情奠定了王導的特殊地位。
而在軍事方面,司馬睿又有王氏家族的王敦得以支撐。在早些年,王敦的族兄王衍便利用其職務之便利,將王氏一族的子弟安排在晉朝的大江南北,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西晉危亡之時為家族找一安身立命的地方。
王衍的這一舉措讓其飽受爭議,可是他這「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舉動為東晉的建立提供了幫助,而王敦就因為其族兄的安排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揚州刺史。
靠著王導的謀劃以及王敦軍事上的支援,司馬睿有了稱雄的資本,因而得以在江東站穩腳跟。「王導主內,王敦主外」的局面讓王氏家族的勢力與日俱增,而由此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門閥政治。
王導助司馬睿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援
永嘉之亂後,大批的士族南下,然而後世的我們會發現那些南下的士族大多是根基不穩的,而諸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早在漢朝就已經根深蒂固的門閥則是堅持留在北方。而從北方逃難逃到江東的士族我們後世稱之為僑姓士族,琅琊王氏就屬於此類。
琅琊王氏的根基本身並不在江東,故他們的到來無疑是打壓了江東士族的生存空間,王導本身也知道這一點,故為了家族上的考量他就必須儘快幫助司馬睿站穩腳跟,而想要幫助司馬睿站穩腳跟則又要依靠江東大族的支援。
當時江南士族顧榮、賀循兩人為士族領袖,而想要站穩腳跟,司馬睿則必須得跟他們打好關係,而司馬睿本人則專門派遣王導前去邀請二人,二人應約也由此吳地的百姓得以歸附。
《晉書.王導傳》還有一則軼事典故:相傳司馬睿剛到建康之時,其人心不附,而王導等人則為了幫助司馬睿迅速獲取聲望則為其創造聲勢。
正巧某天司馬睿外出公幹,而王導則特地為其安排了威嚴的儀仗,並不顧名士身份為其「造勢」,和王敦兩人 騎馬在旁邊侍從,而江南名士見到此等現象後十分詫異,一個接一個的隨著司馬睿行拜禮。
史書之中的典籍往往只是隻言片語就簡單的描述完了一件事,然而這簡單的話語本後究竟有多少的艱難險阻我們也不知道;王導究竟是以何方法讓顧榮、賀循二人支援司馬睿我們也不得而知。然而筆者認為歷史絕非這麼簡單,因史書未詳細敘述,筆者不好妄自揣測。
然而司馬睿能夠獲得江南士族的支援,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王導在其背後為其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促使既無資格也無特別出彩的司馬睿登上了皇位,同時為了進一步獲得江東大族的支援,在其登基之後,王導屢次勸諫司馬睿重用以顧榮為首的江南豪族。
王導幫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氏門閥也因而水漲船高,成為了後來的東晉四大門閥之一。然而琅琊王氏的崛起無疑是打壓了江南本土士族的發展,這又牽扯出了一個新的矛盾:僑姓士族和江南土著之間的矛盾,這樣子的矛盾影響了之後的東晉政局。
司馬睿的尷尬地位
在王氏兄弟的輔佐下外加上江南士族的支援下,司馬睿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在公元317年登基為帝,至此東晉的建立算是告一段落了。
然而這張光鮮亮麗的皇位背後則是數不盡的哀愁:司馬睿看似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然而其只是名義上的,當時朝廷的決策權利都掌握在王導等僑姓士族的手中;而江南士族雖沒有參與中樞之權利,卻在當地經營多年,故而要想站穩腳跟司馬睿也必須依靠他們的支援。在世族門閥主政的情勢下,晉室皇族一方面要緊緊依靠南遷世族的支援,才能維持偏安統治;另一方面,東晉皇帝又以「共主」身份,居間制衡和調整世族之間的內部矛盾,成為世族高門利益的「平衡器」。
西晉王朝徹底滅亡後是什麼朝代,晉滅亡後,是什麼朝代?
前趙 304 329 亦稱漢趙。這是西晉時期少婁民族建立的第一個政權,由匈奴貴族劉淵所建。國號初期為 漢 匈奴漢國 後改為 趙 建都平陽,後遷長安 今陝西西安 歷三主,立國凡二十六年。西晉永興元年 304年 劉淵自稱漢王,改年號為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
東西晉為什麼不叫南北晉,為什麼是西晉和東晉而不叫北晉和南晉
西晉首都在洛陽,屬中原地區,不是北方。東晉首都在南京,屬中原的東方 猶如歷史上的東吳 所以一為西一為東也!西晉都城長安,在今陝西西安 東晉都城健康,在今江蘇南京 按地理位置區分兩朝,故稱東西晉 算是約定俗成吧,就是按都城的位置劃分,也有按時間劃分的,比如後來還有個後晉。這種稱呼只是個代號,沒有什麼必...
隋朝是如何滅亡的,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自打隋文帝以後,隋煬帝楊廣暴虐好大喜功,瓦崗軍起義,李淵在太原起兵,可憐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隋朝是怎樣滅亡的?自打隋文帝以後,隋煬帝楊廣暴虐好大喜功,瓦崗軍起義,李淵在太原起兵,可憐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隋朝是怎麼滅亡的 大業九年 62616964757a686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