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是怎樣利用茶葉,中國古代都是如何儲存茶葉的

2022-02-16 10:35:59 字數 5400 閱讀 3791

1樓:匿名使用者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

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

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

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野生藥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藥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

2737-2023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藥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藥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

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階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著南

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和消費大大發展;

2、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頒佈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

大量糧食,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佈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

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著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

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製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

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 用開水衝注,再充分攪

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

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型別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

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

結構的基本種類。

四、衰落階段。儘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併為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腐敗政治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五、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階段。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獲得了恢復和發展,開闢了集中成片的高標準新茶園,使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了大批低產

茶園;同是注重建設茶場和茶廠,實行科學種茶,培訓茶葉科技人員,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這一階段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2023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複、發展、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為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階段是1970後,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完善製茶工藝。進入90年代後,名優茶生產異軍突起,種類繁多,不但恢復生產了許多歷史上的名茶,還創制了種類繁多新名茶。

2樓:茶文精選

中國茶葉歷史最早是藥用,後來發展食用和飲用,在明清以前茶的品類很簡單,不如現在的六大茶類品種豐富

3樓:匿名使用者

利用茶葉待客,做生意,做藥引。

中國古代都是如何儲存茶葉的

4樓:殘雨後的落葉

唐代韓琬的《御史臺記》寫道:"貯於陶器,以防暑溼。"唐代貯茶用的是瓷瓶,也稱「茶罌」。

常為鼓腹平底,瓶頸為長方形、平口。這種茶罌一般裝散茶或末茶。唐時還有以絲質的茶囊貯茶,講究者還在茶囊中縫製夾層,以更有利於貯存。

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

"宋代時貯茶採用「茶籠」。

明代的貯茶比較講究。先將幹竹葉編成圓形的竹片,放幾層竹片在陶茶罌底部,竹片上放上茶葉後,再放數層竹葉片,最後取宣紙摺疊成

六、七層,用火烘乾後扎於罌口,上方再壓上方形厚白木板一塊,以充分隔離潮氣。竹簍中可貯較多的茶,有的可同時貯存數十斤茶葉之多。在同一簍中貯藏不同品種的茶葉,則稱為「品司」。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溼,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也有述及:

"收藏宜用磁甕,大容一二十斤,四周厚箬,中則貯茶,須極燥極新,專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歲易。"

明代時還發明瞭將茶葉和竹葉同時相伴存放的貯茶方法。因竹葉既有清香之氣,又能隔離潮氣,有利於存放。

茶葉的種類和歷史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5樓:吳邪啊啊哦

歷史發展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階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

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023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鑑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

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最古老的茶葉:

2023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2023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2023年,茶葉產製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2023年,沙俄來訪中國採購茶籽與茶苗,2023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2023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祕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製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2023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2023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2023年,斯里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學習中國武夷巖茶製法,試製成功。至202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2023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202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喬治亞。2023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2023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2023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202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擴充套件資料

挑選茶葉,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也講究「望、聞、問、切」,需要一定的茶葉知識。以下給各位茶友介紹一下茶葉的鑑別方法,幫助你挑選到好茶。首先,要規避以下4點。

忌買「茶名」

有的茶葉市場上,到處有名優茶,凡烏龍類即「鐵觀音、或大紅袍」,凡扁炒青即「龍井」,其實就是利用茶小白對茶認識不夠全面,用一些出名的茶來吸引茶友,讓茶友覺得一定是好茶。之前小葉子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包裝上寫的是小青柑,但開啟卻是大紅柑。所以提醒各位茶友, 買茶要清醒。

忌買「包裝」

忌買「包裝」的意思是不要看包裝來買茶葉。很多茶友看到茶葉包裝顏值高,就忍不住想買。有的茶葉包裝很華麗,但品質並不好。

所以要提醒各位茶友,如果想買到自己喜歡的好茶,茶質最重要,不要一味追求包裝漂亮。

忌買「大全」

有的商家會把各類茶葉整合包裝**,讓茶友覺得一次性可以品這麼多好茶,很划算,但這時也需要提高警惕,因為有的是把品質不佳的茶也整合包裝,命名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等。所以茶友若想品全各類名茶,得留心尋找。

忌買「地名」

到茶鄉,尤其是旅遊景點,會有很多賣茶葉的商鋪,這時也要仔細挑選,因為有的商家會利用「茶鄉」這個點來「炒作」,讓茶友誤認為,茶鄉的茶肯定都是好茶,可是好茶除了要有好的生態環境,還要有精細的製作工藝,所以買茶時,茶友們要學會辨別。避免挑到以次充好、或**不實的茶葉。

中國古代年是怎樣算,中國古代是怎樣來計算年份的

1全部我國是用干支紀年 月 日 也就是說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個分配到的干支 計算方法見下文 干支紀年法 一 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1 乾和支的含義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幹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

中國古代樂器是怎樣發展,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概述 中國古代樂器史可以分為四個發展時期 一 遠古時期,約公元前6000年 公元前1711年 根據現有的出土實物,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這段時期也出土了不少的擊奏類樂器,絃樂器見於典籍的有 瑟 但未見實物出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二 先秦時期,公元前71...

中國古代文字發展史是怎樣的,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 抄的襲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bai致是 商代du之前為起源史,zhi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dao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 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 宋體字 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