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孔方兄文化
黃梅戲的藝術特點:
1、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2、黃梅戲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其曲調健康、樸實、明快、優美,表演形式活潑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也稱打彩調,是黃梅戲班社職業化後,因常被演員用來向觀眾「討彩」而得名。
其曲調歡快、流暢,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主調,又稱正腔,系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裡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
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
3、在**伴奏上,黃梅戲早期演出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擊樂並參加幫腔。樂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節和鈸,坐草臺正中;小鑼一人,坐上場門外內側;大鑼(又名」篩金」)一人,站在上場門外外側。
到20世紀30年代,伴奏除打擊樂器外,又嘗試用京胡託腔,後來還有人試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高胡作為主奏樂器的形式才被逐漸固定下來。
2樓:香蕉7號吃橘子
黃梅戲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伴奏和角色行當這三個方面上。
黃梅戲的唱腔包括了主腔、花腔和三腔。主腔又稱之正腔,是黃梅戲中的正本唱腔,主腔有著莊重嚴肅、優美大方的曲調,因此具備了戲劇性的表現力,也顯示了黃梅戲在適應性方面的複雜多樣的變化。主腔聽起來讓人覺得委婉悠揚,因此常常用於大段的敘述和抒情的故事情節上。
黃梅戲的風格特點有什麼
3樓:小芳老師談教育
一、黃梅戲的風格特點:
1、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二、黃梅戲簡介:
1、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2、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4樓:半卷紅樓半世疏狂
梅戲是流行於安徽、湖北、江西、江蘇等省的劇種,起源於湖北黃梅,卻在安徽安慶一帶唱紅。曾有黃梅調、二高腔、懷腔、府調、皖調等異名。本世紀初僅以鑼鼓擊節,即所謂「三打七唱」,(三人打兼邦,七人唱),後漸用胡琴託腔。
20世紀30年代黃梅調從鄉村進入上海,湧現出胡浦伢、嚴鳳英等名角。劇目有《天仙配》等36本大戲,《夫妻觀燈》等72小戲。
所用腔調有三類,多為五聲音階,本嗓唱法。 (1)「花腔」,小戲腔調的總稱,約有百餘首,多為「兩小戲」、「三小戲」的專用腔調,在大戲中則作為插曲使用。旋律素樸、優美,多用襯腔。
(2)彩腔,又名四平、打彩調。多用於花腔小戲,故也稱為花腔,曲調活躍流暢。(3)主調,又名正腔,屬板腔體制,有一系列板式如「平詞」,「八板」,「三行」,「二行」等。
此外,還有「仙腔」、「陰司腔」兩種男女相同的腔調。仙腔旋律優美,多用於神仙場面;陰司腔曲調低沉、悽清,多在陰魂出現或角色病痛時演唱。
黃梅戲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的藝術特色: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
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黃梅戲有兩大聲腔體系———花腔體系、平詞體系。花腔體系脫胎於民歌小調,屬曲牌體。平詞體系淵源於高腔、彈詞、羅漢樁、道情、吹腔、徽調、京劇等聲腔,屬板腔體。
這兩大聲腔體系,都植根於安慶地區的聲腔土壤。黃梅戲表演形式,在學習借鑑崑曲、京劇、徽劇等大劇種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早期黃梅戲從業人員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記載的黃梅戲老藝人,絕大部分都是安慶地區的人。例如蔡仲賢(已知最早黃梅戲演員,生於2023年,望江縣人),胡普伢(最早黃梅戲女演員,生於2023年,太湖縣人)、洪海波(潛山縣人)、葉炳池(東至縣人)、咎雙印(懷寧縣人)、胡玉亭(望江縣人)、龍昆玉(望江縣人)、程積善(貴池縣人)、查文豔(懷寧縣人)、丁永泉(懷寧縣人)、潘澤海(安慶市人)、嚴鳳英(桐城羅嶺人)等,他們之間都有師承關係。
建國前,黃梅戲沒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餘本大小傳統劇目,絕大部分都是移植於青陽腔、嶽西高腔、京劇和徽劇。
通過以上對黃梅戲聲腔形成的**,劇目積澱的溯源,演員師承關係的覓蹤以及黃梅戲歷史沿革發展的總體把握,我們對黃梅戲劇種的發展概貌,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黃梅戲的源頭就在安慶地區,黃梅戲誕生於安慶地區,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聲腔系統是一個劇種的重要標誌,任何一個劇種和隸屬於這個劇種的聲腔系統的形成,都有一個不斷吸納、借鑑、融會、揚棄、改造、流傳、不斷適應觀眾審美需求、艱難複雜的積累創造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與本劇種在文化背景、人文環境、審美趨向、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著淵源關係的某一種或某幾種**素材,是本劇種的重要養分,從而加速了這個劇種的形成。
黃梅戲的特點是什麼及藝術評價
6樓:匿名使用者
1、藝術特點
①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
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②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③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2、藝術評價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黃梅戲的藝術特點
7樓:娛樂小八卦啊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在**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
擴充套件資料
優秀劇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和《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黃梅戲有什麼特點?
黃梅戲的表演藝術特點
8樓:令德佑
中間的唱腔介紹就是它的表演藝術特點
黃梅戲歷史,黃梅戲的發展歷史
黃梅戲是由山歌 秧歌 茶歌 採茶燈 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後。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
黃梅戲女駙馬選段,求黃梅戲《女駙馬》歌詞?
天仙配選段 夫妻雙雙把家還 夫妻觀燈 女駙馬選段 誰料皇榜中狀元 女駙馬選段 春風送暖到襄陽 梁祝選段 十八相送 等。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 天仙配 牛郎織女 槐蔭記 女駙馬 孟麗君 夫妻觀燈 打豬草 柳樹井 藍橋會 路遇 王小六打豆腐 小辭店 玉堂春 等等。一 天仙配 選段 1 天宮四贊 2 飄飄蕩蕩...
安徽的黃梅戲作文,安徽的黃梅戲作文1200字。
說實話,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因為在我的印象裡,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一點也沒有趣味。但是,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黃梅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看法。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