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
「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
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
」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
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
「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只好哈哈:
「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
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
」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
「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2樓:匿名使用者
程:指程頤。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
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
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塑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
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入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程門立雪」就由此而來,成為千古佳句,流傳至今。
中國古代文明禮儀小故事
關於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名言警句
3樓:u愛浪的浪子
1、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2、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莎士比亞5、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聰明人想出來的與愚人保持距離的一種策略。——愛默生7、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10、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12、入於汙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
13、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1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15、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16、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中國古代文明禮儀
4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laulink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1【單選題】年代最早的古人類頭骨出土於東非哪個地方?(b)a、烏干達b、肯亞c、盧安達d、蒲隆地2【單選題】距今(d)年左右,古人類開始分化成三大人種。a、8萬b、7萬c、9萬d、4萬3【多選題】世界上三大人種主要分佈在哪幾大洲。
(acd)a、歐洲b、美洲c、非洲d、亞洲4【多選題】文化包括哪幾種類別。(bcd)a、精神文化b、物質文化c、思想文化d、制度文化5【判斷題】民族的四要素分別是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文化。(×)6【判斷題】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 1【單選題】下列關於顧炎武說法錯誤的是(b)。a、所處時代為明末清初b、絕食殉國c、一生致力於反清復明的鬥爭d、是語言學家2【多選題】下列屬於原生文明的國家有(bcd)。a、古羅馬b、中國c、古埃及d、古巴比倫3【判斷題】「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亡種」這句話出自梁啟超之口。
(×)4【判斷題】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終會走向消亡。(√) 1【單選題】「傳統文化是我們實現現代化最大的障礙,我們要把它連根剷除」這句話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a、魯迅b、梁啟超c、胡適d、聞一多2【單選題】《國史大綱》是(b)所著。
a、陳寅恪b、錢穆c、王國維d、傅斯年3【判斷題】我國將古代傳統經典分為文、史、哲。()4【判斷題】嚴復認為「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5【判斷題】科學技術可以從西方引進,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從西方引進的。
(√) 1【單選題】以下哪位學者被
5樓:離騷在騷動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6樓:阿離
部分舉例如下
1、言忠信,行
篤敬「忠、信、篤、敬 」四個字的出處十分古老。「忠信篤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數千萬歷史文化的積澱。
2、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處亂丟,以致於弄亂弄髒。一個人能夠整理好自己的房間,他才能夠治理一個單位、治理一個國家。
3、刻薄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是奸邪巧辯的語言,對別人的尖酸挖苦也屬於此範圍。「穢汙詞」,主要指汙穢不堪的下流語言,還包括不切實際的謊話、危害他人的話語等。「市井氣」,則是偏僻鄉村常說的髒話。
刻薄的言語,**的詞句及無賴之徒的市儈習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4、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別人正在忙碌、沒有空閒時,不要用事情打攪他;別人感覺不安、心緒煩亂時,不要說話打擾他。現在大家都很忙,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當你看到別人正在忙重大事情時,不要拿一些小事去分他的心。要會察言觀色,看什麼時候合適。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聖人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中國古代有關文明禮貌的佳語
7樓:卡丁之神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
惠存:請別人儲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臺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臺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臺駕:敬辭,舊稱對方
��臺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謙辭 謙辭,是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謙虛的言辭,
「家」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
「舍」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小」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
地位低的人自稱;小生(多見於早期白話):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謙稱自己;小店:
謙稱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拙」字一族。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鄙」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寒舍:謙稱自己的家;犬子:稱自己的兒子;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怎樣認識中國古代文明的基本特點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具體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徵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華夏文明孕育了無數的智慧結晶,璀璨的中華文明亦是枝繁葉茂,因此我打算先從中國文明的不同時期去分析其所代表的中國古代文明特徵。1.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以鐵器的使...
介紹中國古代文明的書,中國古代文明有哪些
沒有什麼捷徑,您如果想知道這些,只靠 國學讀本 兒童解古歌 手抄本 這些小型書籍是不夠的。經史子集,奇門遁甲,只能系統學習,沒有捷徑。如果您真的喜歡中華之傳統 如果用正統一點的話來說,不能叫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西方世界主導地球以後發明的詞彙,我們中國從來不稱古代文明,我們叫傳統 那麼不妨從點滴讀起。...
中國古代文明的古象雄文明,什麼叫古代文明
象雄古國建立於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間的鐵器時代,於645年亡於吐蕃王朝。華夏文明才是最早的,華夏文明早於兩百多億年前。象雄一萬8那是吹牛的。別聽他們亂吹牛。古象雄王朝是確有其事。但是無論中外的歷史記錄,都找不到這個王朝一萬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的記錄。一萬八千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同時期的文化比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