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曉曉談感情
在安徽省蕪湖市,有一個名字特別有文藝範兒的縣城,這個縣城便是無為縣。無為縣之名取自「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使得整個縣城無形之中帶有歷史文化氣息。
無為縣位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區域,處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馬蕪銅經濟圈的交匯區域,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內地貌總的特徵是「山環西北,水驟東南」,可分為平原區和低丘陵區,而良好的地理地貌也造成了無為縣的特殊景色。
無為縣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夏朝末年,湯將暴君桀流放到古巢國,也就是在無為境內。無為始建於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因此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抗日戰爭時期,無為縣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屬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而到了今天,無為縣憑藉其自身的發展儼然成為蕪湖市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
悠久的歷史為無為縣帶來許多特色文化,比如在無為地區一度很流行的廬劇。這裡有許多優秀的廬劇作品,是本地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再比如這裡還有歷史長達1000多年的無為魚燈,從北宋出現以後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這裡也有許多名優特產,除了最為著名的無為板鴨與無為紗燈以外,還有荸薺、田藕、席草、中華絨螯蟹、河蟹等。
無為的旅遊資源也是非常的豐富。泊山洞風景區裡面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內有非常古老的泊山洞,非常值得一覽。另外,天井山森林公園也有許多的奇山怪石、泉水洞穴,因山頂有一口終年不枯的天井,因此而得名。
除了公園風景,這裡還有抗戰舊址,也就是新四軍七師司令部舊址,它是無為縣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這裡的糧油以及水產品具有獨特的優勢,無其糧棉油及水產品產量均跨入全國百強行列,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總的而言,無為縣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在蕪湖市處於領先地位,並且仍有非常大的潛力。
在前一段時間,安徽省**撤銷無為縣,設縣為市,以後便要稱無為縣為無為市了,如此舉動足以表明無為市近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希望這個新設市區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爭取再創輝煌!
2樓:
不是無為,無為縣歷史悠久,無為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
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夏朝末年,成湯將桀流放到古巢國,也就是今天的無為境內。
3樓:社會資訊小蜜蜂
不是。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為了向統治者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樣一來,這裡的人就可以安心生活。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無為縣取得過很好的成績,出現了很多好的企業。之所以叫無為縣,是取「無為而治」的意思。
誰知道安徽無為縣有什麼典故?請指教
5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安徽省無為縣鼓樓街有個回民清真館,主人叫馬常有,專門銷售牛肉食品。
無為依山臨水,是個圩區,很少有人家養牛,更不養羊,馬常有一直為貨源缺乏而苦惱。有一天馬常有出外散心,忽見河邊岸上有人架起一堆篝火,迎風還飄過陣陣香味,不由得好奇起來。走到近前一看,才發現幾個頑童用燒過的草炭餘火薰一隻白生生的鴨子。
馬常有故意和小傢伙閒聊:「這樣薰鴨子能好吃嗎?」小傢伙們都說好吃。
有一個還撕下一塊鴨肉請馬常有嚐嚐。馬常有吃了一口,果然味道不錯,又問他們怎麼想起來用火薰鴨子的。小傢伙都說是跟皇上爺爺學來的。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窮,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幹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來燻烤。
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裡,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
馬常有回到家裡,左思右想,決定做薰鴨的生意。他一次又一次地試驗,請教別人,終於摸索出用鋸末薰鴨的獨特製作工藝。從此無為的馬常有清真薰鴨生意做大了。
後來「無為薰鴨」成了安徽省出名的地方風味食品。
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是不是貧困山區
無為縣如果現在經濟的話。在我看來比我廬江縣還要富啊,看一下資料 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4億元,連續位居全省縣級第一位,同比增長18.1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億元,增長33.6 財政收入13.3億元,繼續保持全省縣級第四位,增長21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3億元,增長45 獲全市經濟社會發...
安徽省無為縣在全省縣級經濟排名第幾
安徽省縣 市 社會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 安徽省縣 市 排名 省份 縣 市 綜合競爭力 經濟發展 社會發展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安徽 黟 縣 20.97 1 6.26 42 56.05 1安徽 繁昌縣 20.11 2 9.25 8 46.36 3安徽 肥西縣 19.68 3 9.29 6 ...
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的地理位置,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 廬江縣 和縣現在劃分到了哪裡?被哪個市管轄?
無為縣地處皖中,屬巢湖市管轄,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與蕪湖市 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肥市百餘公里,距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餘公里。面積2433平方公里。她通江達海,承東啟西,是皖江開發開放的前沿,與 長三角 山水相連,人文相親。113公里的長江 水道 環繞東南,淮南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