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的姓氏文化起源很早,在五千多年以前,我們的人文初祖伏羲「正姓氏,別婚姻」,從此華夏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姓氏文化,而伏羲則是第一個擁有姓氏的華夏人,他的姓氏是風,所以我們華夏的第一個姓氏就是風姓,不過目前風姓已經相對衰落,反而是李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姓。
李姓起源於殷商時期,具體則可追溯到上古時期,五帝之一中的顓頊(zhuān xū)有個後人名為皋陶(gāo yáo),他出生於公元前2023年,一生之中經歷唐虞夏三個時代,由於他為人公正嚴明,處理事情總是能夠讓人心服口服,所以長期擔任士師(理官)這個職位,主要就是掌管刑法。
皋陶被人們尊稱為「中國司法始祖」,創作出了我國古代第一部關於律法的條例典籍《獄典》,提出了立法、創刑、造獄、教化等多方位的法律思想,是與堯、舜、禹三王並立的「上古四聖」,本來應該繼承大禹的王位,不過由於在大禹之前去世所以一直都是擔任理正這個官職。
皋陶在掌管刑法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準則,那就是「司法公正」,不管是面對任何人,只要是觸犯了法律那都得治罪,天下風氣因此極其良好,而在他去世後,他的後裔也世代擔任著理官這個官職,一直都謹遵著皋陶所傳下來的司法理念,致力於讓天下風氣變好。
然而到商紂王的時候,皋陶這一帶繼承其理官職位的理徵,正是由於嚴格遵守了「司法公正」的理念,因此忤逆了商紂王不合法律的旨意,結果被判死刑,當場就被殺了,同時商紂王還下令要將其株連九族,有那與理徵叫好的**趕在朝廷大軍出動之前,將訊息提前告訴了理徵的妻兒。
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小兒子理利貞迅速出逃,儘管婦孺的行進速度不快,但是在生死的鞭策下,兩人還是成功跑到了距離殷都比較遠的伊侯之墟,追兵一時半會兒無法趕來,算是暫時獲得了安全,這個時候兩人就開始感到了疲憊,飢渴交加的感覺立即向兩人襲來。
然而由於出逃的時候非常倉促,所以兩人也並沒有來得及準備太多的糧食與水,更何況本身就是為了逃命,如果帶上太多東西反而會拖累趕路速度,所以到這個時候,兩人身上的食物與水都已經吃完了,眼看為飢渴所困卻無計可施的時候,契和氏忽然注意到前方有一株枝繁葉茂的李子樹,上面掛著累累的果實,於是立即帶著兒子跑到了李子樹下。
李子樹上的這些李子並不難摘,同時酸酸甜甜既可充飢也能解渴,契和氏帶著理利貞吃了一個飽,隨後還摘了很多帶在身上繼續趕路,一路跑到到豫東地區的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才算安定下來,沒有繼續跑路,在那裡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
為了避免商紂王的追殺,理利貞決定改變自己的姓氏,以此隱瞞自己的出身,同時也是為了感激路上救了他們孃兒倆性命的李子樹,就決定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李子樹的姓氏,於是李姓就這麼誕生了。
成年後的李利貞在苦縣成家並生兒育女,後來又帶著整個家族遷徙到了隴西(今甘肅省東南部),李姓就在那裡開始擴散開來,逐漸壯大,西漢時期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是出自於隴西李氏,不過在這個時候,他們還只是邊境的武將世家,社會地位相對比較低。
直到東晉十六國時,整個天下都陷入亂世,隴西李氏也趁亂崛起,尤其從李弇(涼景王)那一代起開始學習儒學,整個李氏的地位迅速上升,到北魏時已經成為了可以影響中土的豪門大族,尤其李弇的十世孫李淵成為了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建立了一個輝煌的大一統王朝,李姓就迅速發展壯大了。
如今的李姓總人口在中國早已超過一億,同時在海外的分佈也極其廣泛,李姓是朝鮮的第二大姓,是加拿大的第八大姓,在其餘歐美、東南亞等地區分佈也很多,根據《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總編李正先生的研究,全球李姓人口早就已經超過了一億三千萬,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姓。
2樓:小錘子
李姓起源於理姓,因為當時殷商時期理姓被追殺,逃跑之後改名李姓,第一個姓李的叫做李利貞。
3樓:人能科技探索
李姓起源商紂時期,上古時期一個皋陶的政治家被賜姓為理,此後有個皋陶的後代因為得罪了紂王,被追殺後改名李,隱姓埋名的生活了,知道商紂王被打敗。
4樓:墨綠色的向陽花
第一個姓李的人是李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原名理利貞,因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帶領妻兒出逃,在途中,曾寨道旁李子充飢,一為感謝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改為李利貞。
5樓:咪仔貓妹
李利貞,又叫理利貞,是老子李耳的祖先,家族逃難時為感謝樹上果子的救命之恩,也為避難,改姓李。
世界上第一個姓李的人是誰?
6樓:匿名使用者
「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一個叫理徵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徵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徵的妻子契和氏聽到訊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
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孃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
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
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後主要分成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隴西李姓出了李淵一家,建立唐王朝後,得到空前發展。趙郡李姓也成為當地望族,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個角落落戶。
大規模的南遷發生在公元880年,由於唐末爆發規模盛大的黃巢大起義,李氏一族為尋求偏安之地而大舉南遷。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權最多,這在中華姓氏中是比較少見的。李姓先後稱帝稱王的多達60餘人,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滅亡,共經歷290年、24個皇帝,國勢強盛、疆域遼闊。
除了李唐王朝,還有東漢初李憲自稱天子並在廬江郡建立政權,西晉時期李雄建立大成國,隴西李建立西涼政權,隋末李軌割據自稱涼王,李子通在揚州稱吳帝,瓦崗李密在洛口自稱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後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開封稱楚帝,北宋初李順據成都稱大蜀王,党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史上第一個姓李的人是誰啊?
7樓:二洋岤薸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
」皋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
按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為「理」氏。 以理為氏,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李」呢?原來,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徵時,任商紂王的理官,時紂王昏庸無道,理徵執法不阿,為紂王所不容。
理徵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理徵之妻帶幼子利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只見樹上結有「木子」,便採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為「李」氏。
「木子」,正是李樹的李子。
姓李的歷史上最早的人是誰?
8樓:匿名使用者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
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改自林姓,在福建閩南一帶有一望族李林氏,眾十萬,為明代時福建泉州晉江的一支林姓人為了避禍的緣故改姓為李,有載「清源林李宗譜」。與林氏同奉文財神比干為始祖.
二、遷徙分佈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樑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樑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河北:
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
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
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該屬於郡望中的「南陽郡」),福建的清源林李宗譜
五、家族字輩:
1、萍鄉李氏三河派(一世祖為唐平西忠武王晟公):
一學觀成正道廷,炳垣錦耀日維新,文章報國風聲遠,忠孝傳家天性真,
竹帛名垂推舊籍,王侯位顯拔群倫,西平世澤三河衍,霞蔚雲蒸席上珍。(本人為文字一輩)
2、山東鄆城李氏
促上自作維,傳士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佔乃良恆。(本人為士字一輩)
六、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製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
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李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李姓的起源與變遷
甲骨文金文 大篆小篆 草書隸書 楷書簡體部首 木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7釋義 落葉小喬木,果實稱 李子 姓。古同 理 古代法官的代稱。組詞 李白 l b i li bai 701 762 中國唐朝詩人。李冰 l b ng li bin 中國戰國時水利家。李卜克內西 l b k n ix liebk...
賴姓的起源,賴姓起源 是從什麼時候,那裡開始的?
賴 l i 賴 姓源出有三 出自姬姓 1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 通志 氏族略 及 文獻通考 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出自姜姓 2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 中國史稿 炎黃源...
恆星的起源是什麼,恆星是怎樣起源的
恆星是宇宙星系中的細胞,所以它的起源 演變及結局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1955年,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提出一種 超密說 他認為,恆星是由一種神祕的 星前物質 而形成的。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是不清楚的。由於超密理論的物理機制不清楚,因此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