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三味史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全章內容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所謂「天地不仁」,其實並不完全是說天地不仁義,而是指天地不會偏愛。
這一點,大抵是有產生這一說法的時代背景的。
我們知道,老子生存於春秋末期,春秋時代,科學極不發達,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還處於比較矇昧的階段,人們更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人事不修,天將降下災異。
然而,聰明的老子卻不這麼認為,才子認為,天地只是個物的存在,自然的存在,並不具有如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之類的感情,萬物在天地之間,也依循著自己的個性特點執行生長,並不像人們相信的那樣,天的自然法則對人的行為有干預,因為人事的變化而或行或止,或愛或恨。
所以,天是沒有感情的,所以不仁;地是沒有感情的,所以也不仁。天管天,地管地,萬物管萬物。他認為天地不與人同性,並非天人同類,更非天人感應。
凡是認為天地能干預人事的,都是一種迷信,或臆斷,天真的唯心主義。
那麼,「以萬物為芻狗」又是什麼意思呢?
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用草紮成狗的模樣,古人用這個祭祀,求雨的時候用,如果不祭祀了,就丟棄掉,用在這裡,就是「無心而不相關」的意思。
所以,「以萬物為芻狗」,並不是天地對萬物不愛惜,不憐憫,而是說天地對萬物無所用心、毫無牽掛的意思,就是對應前面的「天地不仁」,就是說,天地沒有感情,對待萬物無所掛心,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
結合上述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就是天地無所偏愛,任由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所偏愛,任由百姓自己發展。
「天地不仁」,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引申,天地無為,對待萬物,順其自然,而萬物反而能夠生生不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反過來看,「多言數窮」,政令太多,不厭其煩,反而會違背自然規律,帶來事物的衰敗和滅亡。「不如守中」,安靜的呆著吧,人家自有人家的規律,切莫越俎代庖,更不要牝雞司晨,多管閒事。
這裡,老子是對擾民和折騰行為的警告。
2樓:上帝在**
這句話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的語句,大意為天地不感情用事,對待一切事物都是一視同仁都是平等的。
3樓:戰寶兒
意思為,天地是公平的,對誰都沒有仁愛與不仁愛的區別,對於一切都是一樣的充滿善意。
4樓:學習使我快樂
天地沒有仁慈的心思,看待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芻狗的意思是祭祀時用乾草扎的狗,這裡指平等的事物。
5樓:專業汽車曉老師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執行的過程中是不會可憐任何人的。他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他是按照既定的規律來執行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生苦短,唯歡喜是依歸
意思是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出自 道德經 第五章 朝代 春秋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 tu 籥 yu 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翻譯 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何統一在道德經體系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今本 道德經 第五章。意思是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總的來說 就是天道對大家都是一樣的。以萬物為芻狗是第一層面,而第二層...
萬物都是平衡的!這句話對嗎,萬物都是平衡的 這句話對嗎?如果是對的,那人死後就一定會有來世!對吧?
往往都是具有兩個完全對立相反的性狀表現的 這看起來好像馬克思哲學 這話放在一般人,只能說比較好讓人理解,因為如果深究,則不可能僅僅如此,比如 當你拿著一個錘子,相對其他的東西就都是釘子。這種非a既b的說法顯然是不合適的,但對一般人,這種方法很好接受,又比較擴散並使大眾理解。如果說這個 是世界上最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