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的13根鐵鏈,重量達40噸,三百年前的先人們究竟是怎麼架上去的

2022-04-12 01:44:34 字數 5293 閱讀 9716

1樓:

說起瀘定橋,我們的腦海中,肯定會想起紅軍長征中,所發生的飛奪瀘定橋事件,此事對我黨的意義深遠,可以說要是當時沒拿下瀘定橋,也許那場戰役,打得會更加艱難。眾所周知,瀘定橋是一座險橋,它主體由十三根鐵索勾連而成,九根中間鋪了木板,作為橋底讓人經過,兩邊各一鐵鏈作為扶手,四周皆是危險重重,並且腳下是湍急的河流,若是不小心掉下去,那鐵定命就沒了。那麼有個問題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如此危險的鐵索橋,在三百年前,在條件極其惡劣,以及技術落後的情況下,究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呢?

飛奪瀘定橋,雖然是在近代,可建造時間卻在清朝,根據清史記載,當時藏族與漢族人民**往來頻繁,他們只能坐船或者自己溜索過渡,首先安全性不可以保障,其次貨物不易輸送,如果你的物品是生鮮水果,那麼極為容易變質。

康熙為解決這個問題,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去修建瀘定橋,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壯舉,那麼無數人的力量肯定可以。大家集思廣益,最終整合成一個方案,就是利用索渡的原理,先將粗的竹鎖系在河的兩岸,之後在沒一根竹索上面,皆穿進十幾個短竹筒,然後把鐵鏈系在竹筒上,兩岸的人同時拉動原本在岸上的竹索。

多名工匠最終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建造瀘定橋的壯舉,建造完了之後,竹筒才被撤下來,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有多麼令人驚訝,在當時他們沒有大型建造工具,也沒有精確的測量工具,憑的是自己多年的經驗,以鐵索為橋,在西方屬於罕見之舉。

2樓:那愛真美

大家集思廣益,最終整合成一個方案,就是利用索渡的原理,先將粗的竹鎖系在河的兩岸,之後在沒一根竹索上面,皆穿進十幾個短竹筒,然後把鐵鏈系在竹筒上,兩岸的人同時拉動原本在岸上的竹索。

3樓:我就是大米呀

我們總以為現代人才是最聰明的,有著先進的裝置,其實古代人也是特別的聰明,很多建築物現在我們都想不通。他們究竟是怎麼弄上去的。

4樓:淡年華

據說當時就是因為一個僧人的建議才會能夠成功做到將鐵鏈放上,也就是把鐵鏈通過竹筒送到對面,然後用鐵鏈絞到柱子上連上。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建築技藝十分的高超,很多都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當時瀘定橋在修建時,工匠將鐵鏈穿入大竹筒之中,利用水的浮力進行規整,然後兩岸同時發力拉起鐵鏈,達到成型的基礎。

6樓:啦啦小雪子

據瞭解,環套環,環與環之間根本沒有縫隙的,這也是橋非常堅固的原因,先人真有智慧。

7樓:hi科普見聞錄

瀘定橋鐵索重40多噸,三百年前古人是怎麼架起的?說出來怕你不信

8樓:今天不想吃肉肉

其實我們古代的技術真的都很厲害,我們只不過沒有細心研究罷了。

9樓:銘自愁

雖然說那個鐵鏈十分的沉重,但是,古代的人們也有他們的才智成功的架上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說古代的工匠們的技術真的是十分的高超。可以把這麼重的鐵鏈給加上去。

瀘定橋由13條鐵鏈和10000多個鐵環組成,總重達40噸,300年前它是如何建造的?

11樓:夢曉霜天

瀘定橋主要是通過人工來造成的,也離不開工匠們的智慧。

12樓:小毛歷史解說

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把鐵鏈放進竹筒的方法建造的。

13樓:我的傷你不懂

肯定是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慢慢建造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古代人是非常聰明的,而且這些東西都是人工來建成的

瀘定橋13根鐵鏈1萬多個鐵環40噸,在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15樓:我愛小柯和基德

這就要讚歎古人們的勤勞與智慧了,在當時可沒有我們如今現代化的科技,和運輸條件,卻建造出這樣雄偉,令人讚歎的瀘定橋。讓我們看看是如何做到的吧。

瀘定橋在距離現在300多年的康熙年間建立,經過測量,長103米,寬3米,由13根鐵鏈橫貫兩岸,一共有12164個鐵環環環相扣,橋的重量達到了40餘噸。古代清朝中國基本沒有什麼機械,全靠人力。首先橋所在的位置是在清朝漢藏接壤的地方,經濟落後,所在的瀘定縣連鐵匠和冶鐵的都沒有,200裡滎經縣才有比較量大的礦藏,所以建橋的人們只好先到滎經縣去對鐵鎖進行鑄造。

然而,千辛萬苦把鑄造好的鐵鏈運到岸邊後,1.6噸一根的鐵鏈怎麼樣才能運到對岸並架起來成了問題。開始也考慮過用船,但是後來這個構想被推翻了,因為當時的船都是小船,鐵鏈這麼重,翻船是分分鐘的事。

直到後來有一個人向大家提出了個辦法,就是先在橋的兩邊修建兩個橋墩,然後兩個橋墩裡面設定一些轉盤,然後通過繩子來讓鐵環連線在一起,當時的人們就在繩子上套了許多的竹筒。緊接著他們把鐵環一個一個地穿過這些竹筒,等到穿好之後就開始轉動橋墩裡的轉盤,這樣就能夠慢慢地將繩子拉到對面去,那麼竹簡和鐵環也會跟著繩子過去,這樣就能夠將鐵環放在橋上了。

這就是瀘定橋的建造方式。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16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智慧無窮,用索渡的方法建造而成的呢。

17樓:看社會時事

在古代什麼重型機器都沒有,他們卻創造了很多奇蹟。

18樓:四川袁載譽

2023年5月,紅軍抵達了易守難攻的天險大渡河,此時部隊僅有幾艘小船,而後有國民黨大軍的追擊,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渡河,瀘定橋恰好是眼前大渡河上唯一的橋樑。

紅二師第四團被選作了渡河的先頭部隊,二連連長廖大珠和戰士王海雲、李友林等22位勇士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組成了一隻敢死隊,準備趁國民黨軍不備突襲奪橋。

下午四點,敢死隊隊長廖大珠一聲令下,勇士們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衝上懸在空中搖搖晃晃的瀘定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下了橋,為後面的大軍打通了渡河之路。

這座易守難攻的交通要塞瀘定橋是怎麼樣一座橋呢?一座由13根鐵鏈、1萬多鐵環組成,重達40噸的鐵索橋。

據史料記載,瀘定橋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曾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立碑於橋頭,橫批寫到「一統山河」,距今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

在這座橋修築之前,商人過大渡河全靠船隻或溜索,效率低下,常常因為不能及時渡河而導致一些貨物壞掉,而軍隊在此行軍也十分不便。

在有了這座橋後,兩岸交流也方便了許多,大渡河兩岸交流全靠此橋,成為連線藏漢兩地的交通紐帶,這也是為何國民黨軍不直接拆掉這座橋以阻礙紅軍渡河的原因。

古老的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是一座用鐵索製成的索橋,由13根鐵鏈組成,其中橋欄左右各2根,橋底9根,耗鐵共40多噸,在那個生產力有限的年代能在這種崎嶇之地建出這種工程實屬不易。

那麼,古人是怎樣在沒有現代器械的幫助下於地處偏遠山區、河面寬、河道深、水流急的大渡河修建瀘定橋的呢?這裡要解決的有鐵索**、鐵索過河以及鐵索固定三個難題。

當時,瀘定縣沒有鐵礦,稀缺生鐵,鐵匠這種技術人員更是尤為稀少,需要前往別處採鐵製作鐵索和徵調鐵匠,加上此地又偏遠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才製成了這40噸鐵索,並將其運送到了施工地點——大渡河。

銜接兩岸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施工者相當一段時間,施工者們試過用船隻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運輸,但均以失敗告終。

最後聰明的勞動人民研究出了一種新方法:先將粗而結實的竹繩系在兩岸,將鐵鏈繫於穿在竹繩上的短竹筒上,然後拉動繩索進行輸送,成功將鐵索送到了對岸。

為了固定鐵索,人們用當地的巨石做了橋頭,又在橋頭挖了深井,並且在井底鑄成橫縱地樁,最後連線所有鐵鏈,將橋栓得紮紮實實,使瀘定橋能夠安全的運輸茶葉、牛羊肉、布匹等貨物。

現在,瀘定橋已成為了一處旅遊景點,蘊含了古代中國人民無窮的智慧。

19樓:一口養樂多

我覺得在當時的社會還是會有一些能工巧匠來對瀘定橋進行修建,再加上當時的人們很有智慧,這就體現在瀘定橋上的那13根巨大的鐵鏈,這些鐵鏈重達40噸這40噸放在現在都一個非常重的東西,更不要說在當時那個時代是有多重了,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可以將這些非常重的鐵環放在了江上並且將瀘定橋修建的非常完美,這種種的做法都讓現在的人們很是懷疑三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壯舉的。

按照當時人們的建造速度以及當時的冶煉技術就可以推測出這個瀘定橋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才將這座瀘定橋修建好的,但是這就有很多的問題存在了,我們都知道瀘定橋在當時可以說是底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河,他們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修建的這座橋,這就很讓人費解畢竟在現在這種事情都是很輕鬆就能夠完成的,再加上現在的技術手段比當時還要強,那麼當時的人是用什麼方法將橋修建好的都是個未解之謎。

這在當時建造手藝人來說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連一些能工巧匠也為這個問題煩惱的不行,直到後來有一個人向大家提出了個辦法,就是先在橋的兩邊修建兩個橋墩,然後兩個橋墩裡面設定一些轉盤,然後通過繩子來讓鐵環連線在一起,當時的人們就在繩子上套了許多的竹筒。緊接著他們把鐵環一個一個地穿過這些竹筒,等到穿好之後就開始轉動橋墩裡的轉盤,這樣就能夠慢慢地將繩子拉到對面去,那麼竹簡和鐵環也會跟著繩子過去,這樣就能夠將鐵環放在橋上了。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還是非常有頭腦的,運用這種原理來對橋樑進行建造,要不然他們一堆人也不會將這個瀘定橋建好。

20樓:鳶飛九天

小時候學習過《飛奪瀘定橋》這篇文章,深刻體會到了紅軍留下的壯麗史詩,他們那一場奇絕驚險的戰爭,為中國新篇章的開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是很多人在記得那個故事的同時,在記得那些革命英雄的同時,似乎遺忘和忽略了這座距今已有300多年,仍然結實、挺拔的矗立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這座經歷過戰爭與炮火的橋,在300多年前是如何建造而成的呢?

因為橋面下湍急的河流和沿岸的懸崖峭壁,即便依靠現代技術想要修建完成,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古人是如何完成這樣的奇蹟的呢?

為了加強對藏區的控制,可以快速的調遣兵力,經過四川巡撫對於大渡河沿線地形的考察以後,康熙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鐵索橋,並且親自賜名「瀘定」,同年,工匠開始製造這座橋。

只要鐵環中任何一環出了事情,都能夠快速追究這些鐵匠的責任。這些鐵環對於橋樑來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它的質量保證讓當地行人的安全落到了實處。

根據史書記載,為了完成鐵鏈的搭建,人們費盡心血,利用智慧,完成這一壯舉。他們當時最先採用的方法,就是先在東岸繫好鐵索的一頭,然後用小舟將這些鐵鏈送到對岸,可是鐵鏈太重,小舟總是被河流拍翻。在多次嘗試以後,有一個僧人告訴當時鐵索橋的營建人員,可以採用「溜索渡人」的方法。

這座歷經300多年風雨的鐵索橋終於建成。此後數百年歲月,商人、遊人都在這裡安全通過,為兩岸的人們帶去了繁榮。

21樓:kitty_相凝

中國古人都是很有智慧的,他們一定有他們的方法!

22樓:許岸芷

這個是花費了大力氣,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簡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簡寫20字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

《飛奪瀘定橋》的梗概內容簡潔,《飛奪瀘定橋》主要內容是什麼?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 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峻。當急之下,於5月26日上午,王稼祥 彙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 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 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 縱隊及1 3 ...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梗概《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梗概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王稼祥 彙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 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 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 縱隊及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