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寫出作者什麼愁,擬行路難其四全詩是怎樣緊扣愁字來寫的

2022-05-09 12:14:59 字數 5065 閱讀 5912

1樓:開無敵的飛哥哥

表達了作者在那樣一個認門第不認才學的時代懷才不遇,不得施展才華的哀愁。

擬行路難其四全詩是怎樣緊扣愁字來寫的

擬行路難其四全詩名字作者

2樓:匿名使用者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擬行路難·其四》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四首。《擬行路難》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

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擬行路難其四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

擬行路難(其四)兩句反問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3樓:芯芯_葙茚

既然人的貴賤窮達

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

是命運註定

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呢?

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實

其實內裡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

〈擬行路難〉其四的賞析

4樓:小清新心萌萌噠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歌起筆陡然,入手便寫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裡,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某種人生哲理。

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

正如沈確士(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如此筆法,正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悲憤抑鬱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裡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鬱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尾,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

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鬱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

「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剋制住了。

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嚥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

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這都準確地指明瞭本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

五、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靈活的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鍾嶸《詩品》曾批評鮑照「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豈不知,這恰是鮑照詩作獨具藝術特色之所在。

《擬行路難》其四原文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白話譯文

在平地上傾倒杯水(介賓後置),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麼能成天自怨自艾。舉杯飲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

(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愈益悲愁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說什麼不敢表達自已的思想.。

悲愁深沉,鬱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5樓:匿名使用者

1.這首詩行體古詩以行路難來描寫 ,表現了 詩人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呢?

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2.開篇誇寫宴席之盛,是反襯「不能食」,表現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其四個動詞是:

停 、投 、拔 、顧 。

3.詩中用典喻己,增強信念和決心的句子是:

長風破浪會有時,自掛雲帆濟滄海。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抒發詩人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巨集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6樓:偶愛雷萬上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裡,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

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確士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

」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心情。

傾倒水於平地,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麼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俞益悲愁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麼.

悲愁深沉,鬱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

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

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後,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勳反對劉□的鬥爭。

子勳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後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

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鮑氏集》為較早。

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註釋,始於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註,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註》,附有《鮑照年表》。

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讚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後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讚美了家鄉的山水。

翻譯《擬行路難》其四

7樓:課文你來說

《擬行路難》其四譯文:

在平地上傾倒杯水,水向四處分流。人生是天註定的,怎麼能整天自怨自艾,嘆氣哀愁。舉杯飲酒來寬慰自己,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因此而斷絕。

人心又不是草木石頭,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徘徊不前,不敢再多說什麼。

這首詩託物寓意,比興遙深,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

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嚥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鮑照(約415~470),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面,尤其是樂府詩。他的作品在我國詩歌發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

他的駢文亦佳。

擬行路難作者簡介,擬行路難作者

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 擬行路難 作者 擬行路難 其四作者 鮑照鮑照 約415年 470年 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 謝靈運合稱 元嘉三大家 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 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 今南京 中國南北朝詩人。宋元嘉 424年 453...

《擬行路難》的原文是什麼,《擬行路難》是一首什麼詩?

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 羽帳,九華蒲萄之 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扺節行路吟。不見柏樑 銅雀上,寧聞古時 清吹音。二洛陽名工鑄為金 博山,千斵復萬鏤,上刻 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帳裡明燭前。外發龍鱗之丹彩,內含 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

簡述行路難詩題和李白擬行路難其一的主旨

行路難其一 的主旨 作者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並且有著堅定的信念,將來一定可以成功。同時也激勵著人們,人的一生碰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只要堅信,一定會達到最終的目的。行路難 詩題的主旨 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詩以 行路難 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