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不要執著於修煉的外在因素,如果你內心清淨無塵染,在**都不會沾上塵埃!
道理如同: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也就是說心中真心修心向善,發願成正果,不一定要天天往廟裡跑,找佛像拜。。。
2樓:
不用唸了,既然參不透就不必參了。
世間沒有什麼是必須人們去執著的(包括參透這幾句話)。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經典出自六祖禪經,是有個典故的,六祖慧能大師一個字不認識,後來聽人念金剛經而頓悟,五祖後來看他悟性好,就準備將衣缽傳給他,把他和他的徒弟們叫到房裡去考驗他們,後來北派一位大師說了一句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聽到搖搖頭,說他沒參悟;慧能在旁邊聽到就改了下他的偈語變成自己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是說他參悟了將衣缽傳給他,後來就形成了佛教的南北兩派,「南能北秀」之說就是這樣來的!
這個是很簡單的話,不需要上升到「參」上來,因為它字面意思很明白,讓人一看就懂,他明白了空的道理!
4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高修行者所領悟的啊!!!非凡夫俗子可輕易明瞭啊!!!
5樓:財碩水晶
這個是慧能寫的,這個意思是;世上一切事物並非真實存在的,本來就是空無一物,既然是空無一物,那麼你又去**染上著塵埃呢??
樓主如果想悟透,建議你看看,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會明白了。
6樓:我本阿吉
最高境界,慢慢接近~
7樓:福臨
那是正常的
千百年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六祖大德啊
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真正的大智慧令人驚歎和感動。。。
8樓:又來一趟
道理懂了也未必做到,做到了一時未必一直做到。
修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釋一下)
9樓:嗨呀你爹臨死前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說
10樓:東京飲品
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出處:六祖慧能《壇經》
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表現出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11樓:東海隱者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2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3樓:噯小嘻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4樓:黃小酒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麼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即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的詩句。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
禪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講的就是「菩提」即真實本心如來藏。而六祖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高明得多。
因為「菩提」確實有空的體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覺無知的,是「諸入不會」的。所以,並無菩提樹、明鏡臺等實物可供人「勤拂試」。但佛法不是如虛空一樣的空,不是斷滅空,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的。
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邊,而亦空有二邊的。
所以說,這禪詩是在六祖親證菩提之前的詩,並不代表他後來親證菩提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禪門是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千百年來,歷代
祖師以及佛子,修行參禪都是為了親證這個「菩提」。
15樓:**座雨停江南
字面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16樓:貔貅冰曜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
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此句詩的意思是講 萬法皆空 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滅,不染於外物的 真如空性 即 空寂靈明 之心。金剛經 雲 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為佛法 菩提樹即非菩提,是名為菩提,明鏡臺即非明鏡臺,是名為明鏡臺,內心不執著於外在名相,空無一物,自然心中沒有汙染,不起...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8萬4千法門 1 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
女的對男的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本來就沒有的愛情,去沾染愛情裡的塵埃呢,女同志不承認你們之間的感情,她覺得是你一廂情願,但又不能說的太直白 大約是很愛這個男的,於是並不計較其他物質的,所以,請他愛惜她,就這個意思!lz你要撐住啊,可能用另外一句話叫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 這句話的全文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