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和老子思想的共同點

2022-06-08 03:10:16 字數 4669 閱讀 2719

1樓:time暖暖暖暖

老子》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但其中有關軍事的內容不少,以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部兵書。該書的軍事思想與《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有許多相通之處。

一、「非危不戰」與「不得已而用之」

《孫子兵法》儘管是研究戰爭和如何用兵的專著,但該書在本質上是反對戰爭的,是從「以戰止戰」的目的出發研究戰爭的。其《火攻篇》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國之道也。」孫子認為,只有在危及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時才去進行戰爭,否則就不要進行戰爭。

因為戰爭既要死人,又有可能導致國家滅亡,所以國君和將帥對參與戰爭這種事必須要慎之又慎。只有不輕易進行戰爭,才是安國全軍之道。

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三十一章》)又說: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老子•六十九章》)明確要求有道的軍事家不能主動挑起戰爭,而只能進行防禦性的戰爭。

這也正是孫子「非危不戰」之意。孫子和老子都是贊同被動地進行戰爭的,只不過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孫子說「非危不戰」,是就我方所面臨的形勢而言;老子說「不得已而用之」,是從我方主觀意願而言。

總之,老子和孫子共同的意思是,不是我們願意打仗,是形勢逼迫我們去進行戰爭,到了危及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和生存時,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進行戰爭,都必須拿起**去進行戰爭。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存,爭取到和平。

老子為了減少戰爭,告誡那些有戰爭決定權的將帥不要輕易發動戰爭,要他們「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矣」(《老子•三十章》)。「以道佐人主」,就是用符合國家利益之道來輔佐國君,而不要因兵力強大就橫行天下,欺強凌弱,侵伐他國。如果不得已而進行戰爭,只要取得勝利就可以了,不要因勝利之勢而去逞強,去做過分的事情。

孫子用兵,也是強調只要能取勝就可,不以兵逞強,不以取勝作為個人資本,所以他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孫子兵法•形篇》)。

二、「兵者詭道」與「以奇用兵」

對於戰爭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活動,應該用什麼方法去進行戰爭,自古是有爭論的。到了春秋時期,在戰爭中用「謀」已成了多數人的共識。但是也有少數人,採用看似仁義道德的方法去進行戰爭,這就是宋襄公式的戰法。

而這種戰爭中的「仁義道德」實質上是最殘酷、最不道德的,因為敵我雙方**都會更大。

老子是反對侵略性戰爭的,但他同意「不得已而用之」。為了減少**,戰勝敵人,在用兵方法上他提出:「以奇用兵」。

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他把治理國家和用兵相對比,提出了治國和用兵要採取完全相反的方法,治理國家,管理民眾要「正」,要講誠信,要公道正派。

而對敵用兵則要「奇」,這個「奇」與「正」相反,其中就包含詭詐的意思,比如,讓敵人意想不到,就要人為地從正面做出一些假象,造成敵人的錯覺,這就是所謂詭詐。老子的「以奇用兵」也包含這一意思。

孫武在其兵法中,發揮了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他明確提出「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他強調與敵人鬥謀,在鬥謀的前提下鬥勇,要在謀上先戰勝敵人,要「先勝而後求戰」。要在謀上戰勝敵人,就必須使敵人意想不到,也就是用「奇」,才會大大消減敵人的戰鬥力,才會減少雙方**並奪取勝利。

孫武不僅提出了「兵者詭道」、「兵以詐立」的命題,而且還提出了「詭道十二法」等用「奇」用「謀」的基本方法,創造了「奇」、「正」相互變化的分兵佈陣原則。他說:「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子兵法•勢篇》)在戰爭中,要讓敵人分不清我軍那方是奇,那方是正,摸不清我軍真正的主力,才利於我方避實擊虛,取得勝利。對於「正」與「奇」的相互變化,老子說「正復為奇」(《老子•五十八章》),是從樸素辯證法的角度,說事物向著相反的方向轉變。受老子思想的啟發,孫武提出要根據敵我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我軍陣勢的「奇」「正」,讓敵人攻無法攻、守沒法守,這樣我軍便能攻必克,守必固。

因此,孫子說:「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孫子兵法•虛實篇》)

三、「勝於易勝」與「圖難乎其易也」

戰爭事關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面對這樣的大事、難事,作為握有戰爭決定權的國家元首和將相們應該怎樣做呢?

老子說:「圖難乎其易,為大乎其細。」(《老子•六十三章》)認為:

任何事物由小到大,有少到多,由弱到強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做大事要注意從這件事剛一萌芽就著手,或扶持它,或剷除它。古今戰爭無不起於怨恨,報德以怨,就可能化解對方的怨恨,就能消除戰爭於萌芽之際。

天下有許多艱難之事,並非一開始就是難事,如果在剛開始時就給予足夠的重視,就認真去做,會很容易做成。天下的許多大事,皆起於細小,注意做好那些事關大局又看似細小之事,就能成大事。所以老子又說:

「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老子•六十四章》)他認為事物穩定的時候就容易維持,事情還未完全顯露徵兆的時候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消除。因此要在壞事還未發生時防範它,要在還沒有發生動亂時去治理它。

老子的這種認識無疑是正確的,他主要是從哲學的高度,從普遍的意義上去講「圖難乎其易,為大乎其細」。當然,這也包括戰爭。

孫子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或許是心領神會,或許是自己與老子不謀而合。孫子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兵法•形篇》)孫子要求對戰爭要「勝於易勝」,奪取勝利就像舉起秋天的毫毛那樣容易,所以無智名、無勇功。要做到「勝於易勝」,就必須象老子說的那樣「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孫子還把老子「圖難乎其易,為大乎其細」的思想在軍事上具體化了,他說: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意為在戰爭未真正形成之前,制勝於未萌,消除潛在的戰爭。

所以他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謀伐交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解決戰爭問題方法,就是「圖難乎其易」。孫子把伐謀作為解決戰爭問題的上策,說明了他對老子「圖難乎其易,為大乎其細」的思想已付諸於戰爭實踐之中。

2樓:隱法老

兵家和道家有共同點?

諸子百家中「孫子」和「老子」有什麼關係?

3樓:地瓜燉土竇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後人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中,首先有個「老子」,被奉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因為連大名鼎鼎的孔子,也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所以中國又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叫做:「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又被尊為道教始祖,連民間也幾乎人人皆知,所以知名度極大。

其實,老子姓李名耳(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聃,周朝春秋時期陳國人。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唐代帝王姓李,老子被追認作李姓的始祖。

「諸子百家」中,除了「老子」,還有「孫子」。全世界都知道的又一部中國名著,即是《孫子兵法》。

戰國戰車

孫子即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後世尊之為「兵聖」,有「東方兵學的鼻祖」之譽。《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

「諸子百家」中,既有「老子」又有「孫子」,這中間還應該有個「兒子」。這個問題,現在的人好像沒有聽說過。

其實,歷史真的有「兒子」,並且很多知道其事,不知道其人。

龍紋嬰戲盤

「兒子」即是兒說,戰國時宋國人,當時也是著名學者,因遊學於稷下人稱稷下先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其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

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其稷下之辯者。

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兒子」能言善辯,是位「雄辯家」,或曰「哲學家」「邏輯學家」。現代邏輯學、哲學上的著名命題「白馬非馬」,就是這位「兒子」提出來的。

4樓:llll雪yyyy穎

雖然是諸子百家名字列在一起,但是它們分別屬於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比如孔子、老子、孫子是屬於春秋時代,莊子和孟子是屬於戰國時代。他們都是中國古典哲學的傑出代表。

諸子百家起源於春秋末期,當時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諸子百家的關係既矛盾又統一,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命題。但相互之間又有一些傳承關係。比如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

法家的韓非子的核心思想源於道家,但是韓非子的老師卻是儒家。雖然學派不同,但是學派之間既有爭論,又有協作,相互博採眾長,取長補短,這才形成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

5樓:吃雞蛋蛋

百家起源於春秋末期,當時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諸子百家的關係既矛盾又統一,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命題。但相互之間又有一些傳承關係。比如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

分析老子,莊子思想的異同,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又哪些不同

本質上都是唯心主義思想。不同在於 老子無為,莊子逍遙。老子哲學,近少欲無情多謀略,莊子哲學,近自我,求自然。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又哪些不同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有哪些不同,老子莊子思想的不同點 一 道和人的關係 老子 第25章 宣稱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

愛情和友情共同點是什麼

友情裡一個人加一個人就等於兩個世界 愛情裡一個人加一個人只等於一個世界 淡淡的牽掛是友情 深深的思念是愛情 區別的關鍵就在於見面頻率,以及談話內容和談話時的距離。男女之間是純友情時,一般至少三個月以上才會見一次,談話的內容也多半是些不關痛癢的國際民生事物,談話時的距離怎麼都得隔張桌子吧。呵呵 愛情就...

蝸牛和蝗蟲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蝸牛,蝗蟲和螞蟻是同一類動物嗎

蝸牛是軟體動物,蝗蟲是節肢動物 蝸牛雌雄同體,蝗蟲兩性生殖 兩個物種區別有的是 不同點蝗蟲比蝸牛好吃,真的。蝸牛不能飛,蝗蟲能。共同點都是蟲。共同點 都是動物 不同點 一個會跳,一個不會跳 寫出草履蟲蚯蚓蝸牛蝗蟲四種動物的共同特徵?草履蟲 蚯蚓 蝸牛 蝗蟲四種動物的共同特徵是都無脊椎。無脊椎動物與脊...